評論後記:香港陣地社工給臺灣的一種想像

主圖/取自社工復興運動 Reclaiming Social Work Movement 粉專

8 月底時受《端傳媒》之邀,有了這篇評論:<葉靜倫:香港街頭的「陣地社工」,如何突破「社工只是做愛心」的刻板想像?>,裡面匯整我 6 月中赴港進行「反逃犯條例香港直擊」專題時所受到的感動,以及 8 月底香港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副理事長楊映雪、理事張貴豪來臺時的分享。受限於篇幅,許多細節無法置入,但之前已在專題中紀錄。此篇得以完成,也感謝端傳媒總編輯、香港主編與編輯們在過程中的建議與指教。

其實 6 月中赴港時,甚或後來回臺,都經常碰到有人問我「妳去香港做什麼?」、「社工跟抗爭有什麼關係?」、「社工不就是在做愛心與關懷嗎?」確實,社會工作需要有「愛」,但社會工作也需要有權利意識與服務專業。在臺灣人的想像中,或許很難理解如今香港街頭的陣地社工是如何出現的,事實上,即使在香港人眼裡,這群「維權社工」也並非占大多數。

然而,從他們身上,從這些 5 年到近 20 年資歷的實務社工,從社福工會成員、工會總幹事、社政研究員到工黨社福議員口中,我似乎看見一種令人嚮往的社工理型,讓我忍不住想為之記錄。

從警方、港府到社工群體自己,都逐漸意識到在整場抗爭中,香港社工不斷為自己定位出新的運動角色。但回顧過往,「陣地社工」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一部分香港社工長久堅持的價值觀:「為人民維權,不為政府維穩」的集體意識和覺醒。/點我看全文

「我們真的有可能在服務中、在服務對象面前抽離所有對社會的理解嗎?我的經驗告訴我不可能。你是帶著你的價值觀和你對問題的理解去跟他們建立關係的。提升社會意識、持續的反思,是我在社會工作中不間斷的自我提醒。」 /點我看全文

「或許在反送中多次警黑合作的衝突中,也有幾個我們接觸的年輕人,但我碰到的更大多數年輕人是出現在抗爭最前線的。你以為他們是黑幫,其實他們內心有很強的正義感,他們甚至非常反對警黑合作,即使他們自己就是幫派。」 /點我看全文

長達逾 3 個月看不到盡頭的抵抗,在社會上蔓延出一種深刻的無力感與挫敗情緒,許多青少年更經常在網路上發出輕生念頭。社工們於是開了群組,全港 18 區的社工以近 24 小時輪班制關注各種疑似將尋短的訊息,每每有人在群組中通報便立刻有社工前往。「從 6 月中到 8 月底,類似這樣的個案我們就處理了將近 100 件。」 /點我看全文

「在反送中前期,我們很常討論自己能發揮什麼樣的角色。有人說我們要守護孩子,保護年輕人,但後來前線開始有人反彈,到現在有時也會有人不滿。社工們會自問,我們為什麼要站在高人一等的角度,覺得年輕人需要『被守護』?難道他們沒辦法照顧自己嗎?他們在前線,我們因為擔心而一直叫他們回來,他們會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事?」 /點我看全文

圖/取自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職工盟屬會)粉專

只是,指出香港社工這個理想中、持續前進的樣態,並非為了苛責臺灣社工的不同,畢竟港臺兩地不僅在歷史與專業發展脈絡上都迥然相異,在薪資水平、專業認定、工會強度、案量負荷甚或社會角色等方面也極為不同。

單以工作負荷來看,臺灣社工便背負著驚人的服務案量。以港臺兩地相較,750 萬人口的香港,約有 2.2 萬名社工;臺灣 2400 萬人,社工人數不僅不足 1.5 萬,服務量還是香港的 3 倍、歐美的 3-6 倍。

以香港 70 年代末就已出現的街頭青少年外展服務來說,香港社工每月平均案量為 30-40 人,之後新增的夜間外展社工,每人案量更只有 10 人上下。相比之下,臺灣社工每人負擔個案動輒上百甚至數百人,根本難以顧及服務品質,許多個案經常連家訪都沒時間,惶論需要人力與細緻度的外展工作。

其餘包括社工師證照的效力與代表性存疑、殘補式救助思維形成的社會刻板印象、薪資水平偏低與勞動意識薄弱等,皆使臺灣社工面對嚴苛的挑戰。日前中央政府雖大動作宣佈社會工作加人又加薪(參考:社會工作加人又加薪,重大社福新制明年上路),然僅限於公部門聘雇與委託方案人員,民間團體卻憂慮可能出現幾種狀況──

1. 人才大量流向公部門,民間空有長年專業但開始缺人;2. 同一個組織內的政府委託方案社工與組織自籌款社工薪資水平拉大,加重組織內的相對剝奪感;3. 不願形成重大薪資差異的組織被迫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全組織的整體薪資水平,恐將面臨經營上的沉重負荷。 

蔡英文總統 9/9 早上接見社會工作專業人士。圖/總統府 @ flickr, CC BY 2.0

中央政策值得肯定,但以上憂慮究竟是否會發生、發生到什麼程度、有無配套或協力防範,皆需密切觀察。而今反觀香港,長久以來社會福利界雖也陷入保守與歧異,但自雨傘運動前後至此次反送中抗爭已可顯見,「為人民維權,不為政府維穩」的社會工作意識逐漸復興。

臺灣自解嚴後 30 餘年,雖有幸並未(尚未)遭受如此巨大的社會衝突挑戰,然而社會福利界的所有工作者都持續在日常服務中努力撐出成長的空間。期待社工與公益群體、決策當局、捐款人、媒體與社會大眾都能參考香港,以他方之鑑攜手織就臺灣綿密可靠的社會服務網,以無愧於我們所擁有的自由、開放、活絡的民主空間與公民力量。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0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