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 CSR 國際比較篇】回看臺灣,串起企業與藝文界的更多可能

內容責信揭露:本專題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支持、無垠有限公司合作執行。多多益善參與委由房思宏研究員進行 5 篇國際藝文 CSR 案例比較研究,並連結相關國內案例,經無垠有限公司採訪撰稿 2 篇後完成。

承上篇:【借鏡 CSR 愛爾蘭、土耳其、印度篇】發展中國家偏向傳統慈善,愛爾蘭培力企業與藝文界對話

臺灣企業在 CSR 的投入多半不涉及與社會結構、社會衝突以及政治權力有關的社會議題,在這種基礎上很難期待 CSR 對藝文活動的支持,能如同前述美國企業所表現出的、與各種社會倡議清楚結合的策略。

但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企業有清楚的社會倡議進程,那麼各種具創意的藝文活動也可能成為企業與社會溝通的重要工具。而在基層社區中致力推廣藝文活動的草根組織,也會是企業推動文化 CSR 的重要合作夥伴。

藝文 CSR 對藝文產業來說,也可能是雙面刃

在「美國藝術」NPO 發表的《企業社會責任與藝術》報告中,雖然也有點出企業資源有限,以及社會影響力評估指標不易建立等問題,但整體來說,CSR 投入藝文活動與相關團體的支持,似乎已是水到渠成的良性發展。

費南德斯(Kasmin Fernandes)2019 年在關於印度藝文 CSR 的簡短討論中也指出,企業利用 CSR 資源支持藝文活動與團體也是一種策略性的投資,雖然不見得能帶來金錢上的回饋,但藝文 CSR 仍能提供許多助益,包括提升企業聲望、累積消費者對企業的好感等。文化 CSR 的投資甚至有助於建立越來越有價值的文化經濟生態系,有利藝文團體的長遠發展。 

photo by Haseeb Jamil on Unsplash

然而,除了獲得企業資源與資金支持,對於藝文團體來說,上述趨勢也未必全都帶來正面影響。土耳其學者德維秀魯(Gökçe Dervişoğlu)在 2009 年第 11 屆伊斯坦堡雙年展中,便發表研究討論如何評價企業對藝術的支持。該次雙年展的主題是「是什麼讓人類活著?」(What Keepss Mankind Alive),著重討論藝術與權力的關係。

這篇研究首先指出,80 年代歐美各國興起去管制化(deregulation)與經濟自由化(liberalization)等浪潮。而在藝文領域,隨著社會階級分化、大眾消費品味差異化(針對不同族群打造不同的消費商品,包括文化消費品)、重視展現獨特的風格,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因此逐漸形成。

90 年代中期,許多新設立的大學紛紛開設文化管理課程,希望可以宏觀促進對文化政策的討論,又可在實務上培養管理藝文組織與企業贊助的人才。 

私部門之所以支持藝術發展,主要是因為導入了「增值」的觀念。文化藝術被視為是可創造獨特性、能在競爭市場中創造差異化的工具。在這種趨勢下,藝術與文化得以成為中介角色,轉換獨一無二的價值感受,讓「體驗經濟」產生價值。 

這份研究指出,企業支持藝文活動的第一個原因是「聲望」,其次則是「品牌識別」。換言之,企業本身的發展策略決定了該企業如何發展藝文 CSR。對 Okandan 來說,這樣的藝文 CSR 對文化與藝術的發展究竟能帶來良性或惡性的循環,還需要更多的討論與反思。 

英國巴斯大學菸業控制研究小組 2020 年也指出,由於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均禁止菸商廣告,菸商只能透過高額的企業贊助進行企業露出並提升企業形象,對流行音樂會等活動的贊助支持,更提升了菸草在青少年族群中的可見度。

photo by Lars on Unsplash

在這個脈絡下,菸商的藝文 CSR 其實是市場行銷策略的一環。接受菸業贊助的藝文單位包括大英博物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美國惠特尼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法國坎城國際創意節等世界知名的藝術機構與活動。

看見藝文 CSR 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借鏡國際串起更多可能

企業投入藝文 CSR 可以有多重效益,粗略可分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 大類。經濟效益並非認為藝文 CSR 可創造多少經濟產值,而是將藝文 CSR 視為企業策略投資的一環,不論是為了擴大市場、吸引消費者認同或是提升企業形象,企業期待的回收並不來自對藝文活動與團體的支持本身,而來自更宏觀的市場考量。

由這個角度出發所支持的藝文活動與團體,往往較接近傳統的慈善捐助,且不具倡議與批判性,投資通常也過度集中,對相對小眾卻需要長期發展的藝文團體來說,未必是好事。

而注重社會效益的藝文 CSR,則更看重企業帶動社會轉型與社區再生的能力,並關注各種藝文活動所蘊藏的創造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在一個清晰的社會倡議帶領下,這類型的藝文 CSR 往往更能支持藝文團體長期而穩定的運作,也更能帶動公民社會在各個面向的對話與意識覺醒。 

然而,儘管是後者,也不代表企業可以不計成本地投注資源。雖然要建立一個社會影響力指標並不容易,但無論是企業還是受支持的藝文活動/團體,都必須思考如何說服企業投資人,此類支持的意義與社會效益。 

整體來說,臺灣企業投入藝文 CSR 雖然已經累積一些模式與經驗,但仍缺乏更廣泛地經驗交流與制度整合。愛爾蘭串起企業與藝文界兩端的「企業藝術連結」(Business to Arts)組織,或許是臺灣推動藝文 CSR 可參照的發展方式── 讓企業與藝文界都有機會學習並交流合作經驗,進一步串起更多協力的可能。


接下篇:6.【借鏡 CSR 臺灣篇(上)】當社會倡議遇上 CSR:4 個「共創」組合告訴你,私部門投身公益的合作祕訣
延伸更多【借鏡 CSR】專題文章:
0.【借鏡 CSR】專題:從慈善捐贈到勇敢表態,企業和 NPO 可以雙贏嗎?
1.【借鏡 CSR 美國篇(上)】強化社區發展投資,建立企業的社會資本
2.【借鏡 CSR 美國篇(中)】投資未來的潛在消費者,NPO 與企業雙贏
3.【借鏡 CSR 美國篇(下)】掙脫傳統慈善框架,企業支持藝文開啟社會對話
4.【借鏡 CSR 愛爾蘭、土耳其、印度篇】發展中國家偏向傳統慈善,愛爾蘭培力企業與藝文界對話
7.【借鏡 CSR 臺灣篇(下)】企業利潤與社會效益如何雙贏?3 個 CSR 與社會參與的關鍵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房思宏
房思宏

學術浪人與雜食者,研究上關注能源轉型、環境治理、循環經濟、時間銀行、城鄉鏈結等議題。有了2個孩子後除了更認真煮飯,也花上更大力氣探索一個讓孩子得以快樂、平等長大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

文章: 4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