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年首度參與後,這是第三次親訪關懷盃比賽,卻也是第一次在台東看。(按:關懷盃是輪流在花蓮、台東舉辦)主因就是台東與台北的交通實在不便,而且以2000年時採訪高中聯賽的印象,那時台東的住宿仍相對稀少。也降低天龍人前往台東的意願(苦笑)。
但現在狀況已大不相同,現在台東已有許多民宿,甚至有「交換代宿」的新型態背包客棧;台北搭乘普悠瑪到台東也只要四個小時左右,相對於有些過度商業化的花蓮,或許台東的純樸更能洗滌天龍人疲憊的心靈。
言歸正傳,相對花蓮地區場地多集中在德興球場,關懷盃台東地區的比賽場地就散佈各處,對於採訪或觀賽都是很大的考驗。簡單來說就是二選一:以人物比賽為主體,就只能一天單一定點;要以球場為主體,勢必要放掉對「人」的觀察。這次因為事前就設定以球場為主,對於球員的關注,只好等待下次。
這次會想來台東看關懷盃,部分原因也是想瞭解從94年台東還只有一座正規球場,雖然00年與10年都曾前往台東,但都只在途經台東新站(現台東車站)時一瞥台東棒球村的斜影。到底這廿多年間,台東的棒球場地在質與量有哪些改變,是我這次探訪的重點。
為了避免小球員舟車勞頓,原棒協盡量把同一級別的比賽場地都集中一處,少棒雖有四個場地,除棒球村第二球場外都在更生北路(台九線)沿線差距不到一公里內,開車或機車只要不到五分鐘車程就能來回一趟。接下來就以少棒到青棒的順序逐一介紹這次台東關懷盃的比賽場地。
台東縣立壘球場
這座球場在五日暴衝看球環島行(2)有做過簡單介紹,這裡不贅述。這座球場位於南王國小旁,94年時就是一個偏僻的村落,現在則蛻變普悠瑪部落,向往來的遊客介紹自己的部落文化。
因為台東棒球村的落成,這座球場的重要性便大幅降低,這次關懷盃因地緣關係成為少棒比賽場地。
地方對這裡的「不重視」從比賽場地的狀況可以看出端倪:少棒比賽有專門的比賽範圍(包含界外)但這座球場的界外區完全沒有界定,連全壘打牆都用橘色的安全錐柱取代,背後代表的意思是:這座球場的設備嚴重不足。
雖說落成時設備就相當簡單,場外除鐵絲網就是簡單的三座看台,00年來的時候仍感覺這座球場是有人在日常管理,這次前來看台依舊,就是給人一種「很久沒人理會」的忽視感覺。上一個給我有這個感覺的球場,恩……是嘉義縣球場。
在球場的一角,有非常熟悉的東西-只剩支架的彈簧床墊。如果知道這是怎麼用的,那就透露出你的年紀與看球年齡(笑)
卑南國中棒球場
卑南國中就在台東壘球場隔壁,近到不需要騎車,直接走路三分鐘就能抵達(但很多人會直接騎到球場旁邊)。找到球場的方式十分簡單:從大門進去後直接左轉,走過廚房面對學生活動中心後右轉繼續直走到底就是了。在這裡感覺很神奇的是,比賽期間直接走進學校都不會有人特別盤查,如果在台北的學校,這樣貿然進入,可能不到五分鐘就會有警察過來。
看到幾個柱子掛著高高的防護網,就是卑南國中球場。這座球場與許多學校的球場一樣,是利用操場的一角把草皮剪出鑽石型球場模樣而成。
為了防止飛球打到教師區以及照片左邊沒拍到的籃排球場,設立高高的護網是必然。
球場圍欄外,仍是一般的操場,有準備下一場比賽的小球員在那裡傳球熱身。這裡的紅土跑道與綠色草皮的操場,是我小學與國中時的共同記憶,雖然從小就在天龍國成長,而且國中時有很大的升學壓力,但是在草皮球場玩壘球、泥土跑道跑接力,與土地親自接觸的記憶至今仍在。我真的很難想像,一旦學校的跑道變成人工塑膠,操場成為水泥硬地,這樣運動豈不更容易受傷?而運動時倒地接觸的是人工物質,真的能對自己生長的這個地方產生感情嗎?
21號
天龍國看世界果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