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眼鏡瘋狂時代|浮誇鏡框曾經是大明星的象徵標誌

Eyeglasses History

眼鏡瘋狂時代|浮誇鏡框曾經是大明星的象徵標誌

這些浮誇眼鏡,有人形容為「camp(浮誇逗趣)」風格,有些則有前衛風格。因為實在太誇張了,但這種眼鏡卻常常在明星海報和演唱會裏看到,所以普通人在街上一看到有人戴這種眼鏡,就不禁以為是遇到大明星了!

周星馳電影《功夫》裏有這樣一段情節:有位文員路過,戴眼鏡的,被主角阿星罵道「四眼仔」,這位文員也是懂得功夫的,在電車上教訓阿星的時候說:「我身為文員,戴金絲眼鏡,是很合理,也很合邏輯的,我戴得好看,你為甚麼要針對我呢?」電影中的故事時代,是40年代的上海。

MV5BYjMzZGY3ZGQtZjQ3ZC00MDdkLWE5NjYtOWU0

Photo Credit: Kung fu,來源: IMDb

在40年代上海,文員戴金絲眼鏡上下班,也是合理的。那個時代,戴夾鼻眼鏡(pince-nez)和單片眼鏡(monocle)的人已經漸少,歐美人對眼鏡的看法也有改變。在30年代以前,很多人覺得戴眼鏡就像戴帽子一樣,要用的時候才拿出來,不用的時候則收好。不過,自從很多人漸漸發覺,眼鏡能如衣著一樣,改變臉形的外觀之後,在大學裏和中產階層行業裏,戴眼鏡就漸見普遍了。當時有律師說,戴上眼鏡之後,客人給的錢多了。

眼鏡自40年代開始,至80年代末期,可謂是變化萬千。而驅動這種變化的力量,不是來自前述男律師所說的錢,而是來自女性時裝雜誌。而太陽眼鏡在美國的興起,也讓不必戴眼鏡的人也戴眼鏡。從此以後,眼鏡就不再令人覺得是眼疾者的輔助器具了。

在四、五〇年代,眼鏡生產者為了應合新潮流,就用心製作新款的鏡框。以前某些鏡框粗的原因,是受製作物料的堅韌度限制而不得不粗,不然會容易破裂。不過到了四、五〇年代之後,某些時尚的鏡框變粗的原因,只是為了變出多種花樣。「鏡框也瘋狂」的時代因而來臨。鏡框設計者將粗框的空間,化成千奇百怪的形狀。

  • 1950年代,女秘書的常見的眼鏡造型

某份60年代女性雜誌是這樣說的:

如果臉形長的話,可以配戴富喜劇風的鏡框(harlequin-shaped frames),鏡框兩角上昂,令臉型看起來不長,或者可以配方框或橢圓框。臉方者,所選的框形則應該要上寬下窄。

選鏡框也要考慮鼻形。鼻小者,以中樑高的鏡框(high-bridged)為宜。鼻長而瘦的人,鏡框的中樑則應該低一些。如果鼻形闊而大,方框眼鏡最合襯。兩眼相距窄的人(close-set eyes),適合配戴兩邊外角有花飾的鏡框。

這只是普通的女性家庭雜誌,但是寫眼鏡卻寫得如此講究。

有些雜誌細談鏡框與鏡片的顏色如何搭配,有些則介紹眼鏡設計者的品牌。許多外貌浮誇的眼框,往往是那個時代眼鏡設計師的精心傑作。比如說,蝴蝶眼鏡小丑眼鏡網球拍太陽眼鏡竹框眼鏡「太空時代」相連鏡、獸紋粗框眼鏡。也有種鏡框名叫「金字塔」(Pyramid),是為了配合維達沙宣(Vidal Sassoon)設計的髮型而生產的。以上的眼鏡例子,部分來自Anglo American Optical和Oliver Goldsmith的產品。

這些浮誇眼鏡,有人形容為「camp(浮誇逗趣)」風格,有些則有前衛風格。有作者則說是「cult(叛教品味)」,因為實在太誇張了,但這種眼鏡卻常常在明星海報和演唱會裏看到,所以普通人在街上一看到有人戴這種眼鏡,就不禁以為是遇到大明星了!而刻意戴這種眼鏡逛街的人,就算服飾配襯得宜,也難免會被人譏諷「裝大明星」。

  • Elton John在1974年時一場英國演唱會裡的表演造型

眼鏡的「瘋狂時代」,轉眼間已經過去有30年了,浮誇眼鏡雖然現在依然有,但就算是明星也很少再戴。有作者稱,這個「瘋狂時代」終結的原因,是90年代各地人關注保護環境,眼鏡因此而興起極簡風格(minimalism),新眼鏡多數是無框或者是幼框的,有些新鏡框以新物料製造,例如釱合金。眼鏡的美學標準彷彿「復古」了:要輕,要耐用,最好是摔不破,以便用和手工精良為美。這種新潮流,與30年代眼鏡變化的原因很相似。

故此,在這個時代,雖然類似70年代那種浮誇眼鏡依然有賣,有些依然極昂貴,但若然只是為了炫耀財富而買來戴,而沒有適當的衣飾來配襯的話,就會令人覺得「很不合理,很不合邏輯」了,戴得好不好看也好,大概也很容易受人「針對」吧。

參考書目:

  • Corson, Richard, Fashions in eyeglasses: from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Third Impression with second supplement. London: Peter Owen Publishers. 2011.
  • Handley, Neil, Cult eyewear: the world’s enduring classics. London: Merrell. 2011.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士範

麥敬灝 avatar

麥敬灝

香港出生。作品散見於各大網絡媒體網站及信報,2016年曾為《信報》香港掌故專欄主筆。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獎。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