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在真相揭曉之際,讓你下巴掉下來的逆轉關鍵:動漫作品裡的「敘述性詭計」

Plot Twist

在真相揭曉之際,讓你下巴掉下來的逆轉關鍵:動漫作品裡的「敘述性詭計」

敘述性詭計,主要是利用文字敘事的盲點及暗示,讓讀者對整個故事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覺,直到最後真相揭曉之際,才發覺整個故事竟然與自己原本以為的截然不同,因此帶來驚訝無比的逆轉效果。

在職場上,我們很常聽見「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類的批評之語,但在漫畫的世界中,情況則可能更為詭譎──只要有人換了髮型,又或者是戴上眼鏡或帽子,若是書中沒人指出這點,那麼身為讀者的我們,便有可能會將那個角色誤認成另一個人。

畢竟,漫畫與現實不同,人們的長相完全取決於作者畫風。因此除了作者刻意強調其獨特性的人物以外,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是類似屬性的角色,通常五官都相差無幾,僅在髮型與服飾配件等方面有所不同,讓讀者得以明顯區分。

有些時候,我們甚至還會發現,其實許多漫畫家筆下的主要角色們,幾乎全都共用了同一張臉。例如《聖鬥士星矢》的車田正美、《H2-好逑雙物語》的安達充與《犬夜叉》的高橋留美子等人,均是較為知名的範例。

也因為如此,通常動漫角色在變換髮型時,作者大多會相當明確地帶出一個剪掉頭髮的橋段,或是利用對話及內心獨白的方式,讓讀者馬上得知這是換了髮型的某個角色。例如《亂馬1/2》的小茜與《灌籃高手》的三井壽便均是如此。

Screenshot_2021-02-26_at_17_18_16

Photo Credit:小學館

《亂馬1/2》小茜的長髮造型

至於另一種常見方式,則是作者在變換角色髮型時,也會在其它地方保留某項屬於這個角色的特徵。例如櫻木花道在《灌籃高手》中那絕無僅有的一頭紅髮、《HUNTER x HUNTER 獵人》裡就算放下頭髮遮住額頭刺青,卻仍掛在幻影旅團團長庫洛洛耳垂上的那對珠型耳環,還有任憑髮型怎麼變化,都始終繫在涼宮春日頭上的那條黃色髮帶等等,均是這種不容更動的外觀特徵。

不過這種一旦改變造型便變成另一個人的情形,自然也有某些顯得合情合理的時刻。

舉例來說,像是《火影忍者》的卡卡西便是一例。畢竟,在現實中若是有個人總是戴著面罩與遮住一隻眼睛,那麼當他突然露出整張臉時,我們也確實難以認出對方。

不信的話,只要想像一下我們在美食街吃飯時,「上班不要看」的關關說不定正沒戴口罩地坐在我們對面,你真的確定自己能認出她來?呃,至少我沒辦法就是了。

Screenshot_2021-02-26_at_17_37_25

Photo Credit:集英社

《火影忍者》的卡卡西

像是漫畫中的這類情況,時常被讀者拿來大開玩笑,甚至還有人做出了同一張臉,只有髮型與服裝不斷變化,就能陸續變成不同角色的GIF動畫。只是,難道這種情形真的只能被拿來視為一種無傷大雅的玩笑而已?

當然不是。事實上,這種由畫風所帶來的盲點,其實提供了一個通常只有文字較容易達成,影像則往往被認為難以實踐的敘事可能性──也就是熱愛推理小說的讀者,應該都曾聽過的「敘述性詭計」這回事。

敘述性詭計,主要是利用文字敘事的盲點及暗示,讓讀者對整個故事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覺,直到最後真相揭曉之際,才發覺整個故事竟然與自己原本以為的截然不同,因此帶來驚訝無比的逆轉效果。

也因為如此,敘述性詭計與密室或不在場證明之類的推理詭計並不相同,主要是作者針對讀者設計而成,對於小說裡的角色來說,由於並不會與讀者產生相同的誤解,是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在劇情中成為需要解決的謎團。

就通常而言,敘述性詭計大多與角色身分有關。

舉例來說,某本小說可能以第一人稱作為敘事方式。但當你讀到最後,才發現原來單數章節與偶數章節的「我」根本不是同一個人,因此在回想整本小說的情節時,這才察覺作者在那些模擬兩可的敘述中所動的手腳,因而浮現一股彷彿天翻地覆的效果,對故事也因此有了與先前完全不同的認知。

這樣的情形,讓絕大多數使用了敘述性詭計的小說,往往被稱為「無法改編成影視」的作品。因為只要把原本僅存在於讀者腦海中的角色找來實際演員扮演,那麼像是上述那種「你以為是同一個人,其實卻是兩個人」的特殊設計,便會打從一開始毫無疑義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不過,這並不代表真人影視完全無法運用敘述性詭計。只是,通常影視作品比較會仰賴剪接的方式,讓觀眾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覺。舉例來說,電影可能會透過場景不斷地快速交替,讓你以為整個故事是在同一時間或同一地點發生,直到最後才揭露原來並非如此,因此帶來相當程度的意外效果。

有時,劇情可能還會明顯地分為雙線進行。舉例來說,故事可能在年輕殺手與年邁的被追殺者之間來回交替,使觀眾不斷期待他們總算碰面的時刻到來。但沒想到的是,一直到了最後,你才發現這樣的場面根本不會出現,因為兩名主角其實是同一個人,只是一邊是現在,一邊則是描述他過去的往事罷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真人影視確實有一些使用敘述性詭計的範例,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常還是以原創劇本居多。因為影視作品往往得要為了影視的敘事節奏,特地安排較為適當的處理方式,因此使得無需在意這點的小說,就這麼很少有機會成為影視會改編的對象,再不然則是在改編時,會大刀闊斧地將原著中的敘述性詭計,改編成與小說裡截然不同的東西。

但動漫的存在,則為這類小說提供了絕佳的影視改編途徑。

一切正如前面所說,在動漫裡面,同一個角色只要綁起馬尾與戴上眼鏡,縱使是同一名配音員,但只要稍微調整聲音,程度像是我們平常開會與跟朋友聊天時的語調差異那樣,便足以令觀眾認為那是不同的兩個角色。

舉例來說,若是你給一個沒看過《進擊的巨人》,又或者是仍未看到後面的讀者看一下前期與末期的主角艾倫,對方便很有可能將其誤認成兩個不同角色。

Screen_Shot_2021-03-08_at_5_26_18_PM

Photo Credit:講談社

左為後期的艾倫

但反過來說,不同的角色若是擁有相同髮色與服飾配件,就算以不同的聲優搭配類似聲調,便也同樣有可能足以說服觀眾他們是同一個人。

像是這樣的差異,曾經極為明顯地,出現在由某部知名日本恐怖小說改編而成的動漫及真人電影版中。

那部小說同樣運用了某個與角色身分有關的敘述性詭計。在改編而成的漫畫與動畫版中,這部份的真相依舊讓許多沒讀過原著的人感到驚訝不已。

但到了真人電影版裡,不僅這種驚愕效果蕩然無存,對於只看過真人電影的觀眾而言,甚至更無從發現這則故事的原著其實擁有與角色身分有關的逆轉安排,因此會得到的樂趣與感受,自然也與看動漫版的人有天差地遠的不同。

這樣的落差,除了意外成為動漫作品勝過真人影視的長處之一,甚至還說明了一個讓許多人困惑已久的謎團──為什麼只是眼鏡與髮型的差異,其他人就認不出克拉克.肯恩與超人其實是同一個人?

當我們總是在拿這件事開玩笑時,確實也難以否認,這樣的設定原來就來自漫畫,因此撇開真人電影不提,若是翻開漫畫的話,說不定在畫格裡的那名角色,還真的有可能不是超人,甚至還不是克拉克.肯恩,而只是個戴著同款眼鏡的另一名普通記者罷了。

在這種情況下,故事裡的角色可能都對這點毫無疑慮,反倒是故事外正在嘲笑著這件事的我們,可能才是真正弄錯的那個人。像是這樣的可能性,不也確確實實地存在著嗎?

*以下內容將會透露上文範例的作品名稱,請自行斟酌是否閱讀。

註:運用場景不斷快速交替,讓你誤以為事件發生在同一時間或地點的真人電影,包括了經典驚悚片《沉默的羔羊》與台灣恐怖片的《女鬼橋》。而追殺者與被追殺者的範例,則出自劉德華與張學友主演的香港黑幫片《江湖》。

至於曾改編為漫畫、動畫與真人電影的小說,則是綾辻行人的《Another》。

在這部作品裡,主角的阿姨同時也是他班上的副導師,但故事透過只稱呼阿姨的名字,以及只稱呼副導師姓氏的方式避過了名稱問題。至於在動漫版本中,則藉由髮型、服飾、眼鏡與外顯個性上的差別,讓人就這麼直至最後,才發現她們竟是同一個人。

而這正是你在看《Another》的真人電影版《替身靈》時,完全無從感受的逆轉樂趣。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楊士範

出前一廷 avatar

出前一廷

本名劉韋廷,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曾為某流行媒體總編輯,近日常以「出前一廷」或「Waiting」之名出沒於不同媒體撰寫文章。個人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www.facebook.com/StephenWTF)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