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zt

Liszt

李斯特 1853 年完成的《B 小调奏鸣曲》是钢琴音乐的巅峰杰作,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单乐章作品,融合了大量令人目眩神迷的音乐创意与主题——从肖邦式的激情到魔鬼般的狂暴。这样一首乐曲也正是英国钢琴家 Benjamin Grosvenor 惊人技巧与音乐才华的绝佳载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Grosvenor 对此曲进行了华丽而富戏剧性的演绎,展现了李斯特天赋的不同侧面。 于 Grosvenor 自己而言,这张专辑还另有一份私人意义,反映在对音乐的温柔处理中,包括最后一曲、舒伯特的《万福玛利亚》。“我的外祖父是李斯特的忠实乐迷。”Grosvenor 说,“他是个业余钢琴家,他教会我妈妈弹钢琴,我妈妈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在 2020 年初不幸辞世,我想用一张李斯特的作品专辑来纪念他是很合适的。”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 178》作为李斯特的奏鸣曲杰作,满溢着美妙的钢琴效果与最非凡的灵性与诗意。Grosvenor 领悟出李斯特构建的独特方式:“这是一部单乐章作品,一些基础性的创意一直在变化,比如第一页的魔鬼主题随后转为璀璨迷人的诗意旋律。”这部作品极具生动的个性与可观的戏剧性,对于 Grosvenor 来说,要在创造令人信服的叙述线索的同时,表现出作品全部的情感与色彩,是一个挑战。听罢奏鸣曲,再来到摇篮曲《Berceuse, S. 174》,更显得别出心裁。前首曲末随最后一个音符的出现,一切云开雾散,将人们从梦境世界中唤醒,而摇篮曲朦胧的开头再将听众带回那个沉睡的世界。这首时而黑暗、时而阴郁、时而激情澎湃,也有时精妙难言、饱含诗意的摇篮曲,逐渐发展到狂喜的高潮,随后又美妙地下沉,直到结尾归于无声。 作品《Ave Maria, S. 558/12 (After Schubert, D. 839)》极有力地证明了李斯特的爱心、慷慨大度和乐于助人。“他的改编重新激起了人们对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兴趣,当时这些歌曲正在逐渐被人遗忘。所以改编背后有着高尚的动机。”此外,在 Grosvenor 看来,“钢琴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声音无法持久——每个音符会迅速消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基本上就是一种打击乐器。所以李斯特在很多改编作品、特别是歌曲作品中使用了复杂精妙的伴奏来帮助维持旋律。”而根据14 世界诗人 Petrarch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创作的三首乐曲《Années de pèlerinage II, S. 161》,每首都呈现了爱的不同面貌——《Sonnet 123》可亲可敬,《Sonnet 104》则汹涌澎湃,是一部更具激情的作品。晚年的李斯特抗拒着艺术大师的头衔,进入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但它们同样充满炽热的情感,为他所选择的诗句配上了完美的音乐画面。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