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e Amid Tears -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Hope Amid Tears -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1808 年,在国家形势与个人生活双双陷入困境时,贝多芬创作了大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第三奏鸣曲》。当时拿破仑战争的战火已在欧洲燃烧多年,贝多芬本人则处于持续的绝望之中——耳聋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他如日中天的音乐事业。在这种背景下,《第三奏鸣曲》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光。“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惊人成就,证明了他在困境中也能创作出如此乐观、光明、祥和与大气的音乐。”钢琴家 Emanuel “Manny” Ax 告诉 Apple Music。“在 Manny 和我看来,最惊人的是贝多芬面对如此晦暗的人生,却写出了全世界最乐观的作品。”马友友向 Apple Music 补充道。 《Hope Amid Tears - Beethoven: Cello Sonatas》(泪水中的希望——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得名于贝多芬在献给德国贵族、大提琴家 Freiherr Ignaz von Gleichenstein 的《第三大提琴奏鸣曲》手稿上题写的“Inter lacrimas et luctum”(在泪水与悲痛之中)。这些音乐不仅在 200 多年前曾为贝多芬带去慰藉,这张 2021 年发行的《Hope Amid Tears》也同样有着在困境中振奋人心的力量。贝多芬为这五首奏鸣曲带来了无限的创意与灵感,每一首都极具美感,蕴藏着闪耀的灵光与深厚的情感。 与大多数为大提琴与钢琴所作的曲目不同,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里,钢琴家不再是大提琴家的配角,两样乐器具有同等的份量。“特别是在《第三奏鸣曲》里,我似乎成了 Manny 的第三只手。”马友友说道。这正适合这对合作多年、一起录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前的默契搭档。用 Ax 的话说,他们俩就像“一对老夫妻……我们无需多言,只管演奏就够了”。这是 Ax 与马友友第二次录制贝多芬的奏鸣曲,上一次还是 1987 年发行的《Beethoven: Complete Cello Sonatas》(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随着专辑一首首曲目的演奏,贝多芬惊才绝艳的创作方式以及他从绝望深处捧起希望的精神,都在马友友和 Ax 灵性满溢的合作中徐徐展现在听者面前。《第一奏鸣曲》宏大的序曲和第一乐章到轻描淡写的第二乐章的过渡,揭开贝多芬高超技巧的冰山一角。“我想,他是想通过《第一奏鸣曲》描述整个宇宙。有种神秘感贯穿全曲,我们可以把它解读为宇宙的奥秘。”马友友说,“到了《第二奏鸣曲》的开头,贝多芬用缓慢断续的节奏来形容贵族社会,描绘出一种庄严的行进感。”Ax 则认为从这首乐曲里还能看出贯穿贝多芬一生的特质:“无与伦比的铿锵节奏。快板乐章有种持续、纯粹的速度感,如同《第七交响曲》的结尾,惊人的节奏推进到了几乎疯狂的地步。” 毫无疑问,《第三奏鸣曲》的主题是希望与乐观精神。Ax 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贝多芬的信条。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表现出最积极的态度,阐述着对人性的信念。我们好像听到他在说:‘无论发生什么,这就是世界可能成为的样子,这就是我选择相信的东西。’这种积极的情绪从第一和第二乐章一直延续到欢庆、乐观的最终乐章。” 在马友友的理解中,《第四奏鸣曲》在某种意义上是贝多芬“最具效率”的作品,“他成功地用区区几个音符完成了作曲,这简直是作曲界的谜题。”《第五奏鸣曲》则以充满力量的第一乐章和坠入绝望深渊的第二乐章突显出戏剧化的音乐张力,“乐章结尾有片刻令人震惊的绝对静止,一切都停止了。终结这种静止的唯一方式是最终乐章的赋格,因为赋格是最平等、最自由的音乐创作方式。它可以只有两个乐句,也可以长达 55 分钟,对时间或声音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Ax 说。 “变奏曲通常是作曲家展现才能的方式。因此,每次贝多芬写下一组变奏曲,你就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才华。我想这三组变奏曲也是如此。”提起《Variations》时 Ax 透露道。马友友也赞同:“这些变奏曲就像是严格工整的音乐与即兴爵士乐的融合。贝多芬是个了不起的即兴表演者。实际上,最好的古典乐传统就来自演奏与即兴的能力。我们在训练音乐家时把这两种能力结合,才能造就类似贝多芬的创造力与伟大抱负。”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