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普羅高菲夫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輕鬆、愉快或振奮人心的作品,但他在回到蘇聯後,有時會透露比較黑暗的一面。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後所創作的《第六號交響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具有威脅性的銅管樂開場與哀傷的弦樂主題形成鮮明對比,隨後雙簧管和英國管演奏出令人難以忘懷、具有民謠風格的旋律。 這套錄音強烈展現出作品時而憂鬱、時而猙獰的特質,但是指揮家弗朗茲 · 魏瑟-莫斯特比往常更強調其中交響樂的特質。他和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演繹行雲流水,民謠般的旋律在終曲的回歸似乎不是一場劇變,而像是突如其來的一道光照亮了從未被遺忘的角色,卻未能引領音樂走向預期的勝利結局。正如普羅高菲夫告訴他第一本自傳的作者:「現在我們為偉大勝利而歡欣鼓舞,但每個人都有無法治癒的傷口。」而整場演出的精髓在於中間的樂章:起初燎遍星際的火勢令人驚嘆,也完美襯托出魏瑟-莫斯特和樂團演奏家隨後所帶來恢宏又優雅的抒情片段。
- 柏林愛樂 & 基里爾 · 佩特連科
- 維也納愛樂, 赫伯特 · 布隆許泰特 & 列奧尼達斯・卡瓦科斯
-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 馬利斯・楊頌斯
- 郎朗, 吉娜·愛麗絲,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 安德里斯・尼爾森斯
- 洛杉磯愛樂, 古斯塔沃 · 杜達美 & 瑪莉亞・杜尼亞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