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 Mark Ronson 还记得 Amy Winehouse 把《Back to Black》的歌词拿给他的事。当时是 2006 年初,他们在纽约的录音室,头一天开始合作。Mark Ronson 给了 Amy Winehouse 一台便携 CD 机,里面有这首歌的钢琴音轨,Amy 便到房间后面花了大约一小时写歌词。然后,她带着一篇既悲凄又滑稽、还浪漫得无可救药的杰作回来。不过副歌一度让 Mark Ronson 大皱眉头,因为它根本不押韵:“我们只用言语说再见,我死了一百次”(We only said goodbye in words, I died a hundred times)。他要求她修改歌词,而她只是面无表情地看向他:歌词就是这样,她不知道要怎么改。
《Back to Black》的动人之处,在于 Amy Winehouse 一直在努力穿透自己的痛苦,不是压抑它,而是把它重重包裹在荆棘里,让人无法触及其内核。专辑很显然受到了灵魂乐的影响:摩城风格的铜管乐(《Rehab》《Tears Dry on Their Own》)、60 年代女声组合式的浪漫情歌(《Back to Black》)、自然和谐的编曲(《You Know I'm No Good》),后者主要得归功于布鲁克林乐队 The Dap-Kings。
但 Amy Winehouse 的音乐风格——不论是舞台呈现、还是磁性的唱腔——才是她的音乐与众不同的关键。向往日情怀致敬的同时,她仍是那个忠实做自己、爱说垃圾话自嘲的千禧世代。早在新一代学会通过讽刺、梗(meme)和冷脸吐槽与发泄怒火的多年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 Amy Winehouse,她的行腔吐字如此慵懒,简直让人感觉不到是在唱歌,更何况是伴着铜管乐队唱歌。《Back to Black》的曲风可能会吸引怀旧灵魂乐迷和爵士爱好者,但其内在的音乐态度其实更接近于说唱。是的,Amy Winehouse 很幽默,但她绝对不是在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