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人:丁薇
“我的创作是从给自己写歌开始的。”谈及自己的创作人生涯,丁薇向 Apple Music 分享了她当初落下第一笔时的体会和回忆。小时候拉二胡,大学时学作曲,虽然有着深厚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但培养出用创作来表达自我的自觉性却是因为一次意外的机缘。为师哥李泉配唱他第一张专辑的和音期间,丁薇与“魔岩唱片”的创始人张培仁有过一次对话,张很好奇:“你也喜欢唱歌,又是学作曲的,为什么没有自己写歌呢?” 这个问题在丁薇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后来听了张培仁寄给她的 Tori Amos 和 Rickie Lee Jones 的唱片后,她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流行音乐里并不只有 Michael Jackson 或 Whitney Houston 那样的天王天后,也有用来表达异于他人的自我世界的艺术品。于是她开始尝试用创作来与自己对话:“开始只是为了记录自己当下的感受,这种写作是自由的、无目的性的,有时只是几句旋律或歌词,作品积少成多之后,再从中挑出自己最满意的,制作出来。” 1994 年丁薇通过收录在《校园民谣1》合辑里的歌曲《上班族》敲开了乐坛大门,一年后她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断翅的蝴蝶》,华丽又撩人的爵士与蓝调风格,立刻与当时内地乐坛那股青涩而纯真的青春旋风区别开来。在主流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她特立独行的审美期间,丁薇未曾中断她在创作这条路上的探索,通过为其他歌手写歌保持状态并开阔眼界。“当我开始为别人写歌的时候,我就要求自己,要用一个职业作曲的状态去创作这些作品。”她向 Apple Music 分享她对于给他人创作的心得和理解,“每位歌手的声线、音域以及自身气质都不同,我要在规定时限里,为他们写出适合他们的作品,当然,我不会违背自己的审美。其实能给不同类型的歌手写作还挺有意思的,毕竟作为歌手,我不可能去唱那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1998 年丁薇给那英写的《爱要有你才完美》被收录在后者的专辑《征服》中,助力那英成为第一位入围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的内地艺人。从此以后丁薇笔耕不辍,为刘德华、陈坤、张迈等风格各异的歌手都贡献过优质的词曲。一路走来,她收获了不少记忆犹新的时刻。第一次为他人执笔是给“内心丰富的”歌手马格创作,丁薇“用她的视角去设计了一个约会的场景,希望刻画出她内心的想象和忐忑,词曲几乎是一起完成的”,另外与制作团队协商,选用当时市面罕见的弦乐四重奏来编曲。另一首丁薇特别提及的得意之作是为陈坤创作的《舞!舞!舞!》:“(这首歌)曲风选择的是轻松惬意的 Bossa Nova,我觉得很符合陈坤稍带慵懒的文艺气质,歌名则选用了陈坤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的书名。” 2002 年,丁薇的创作生涯迎来了一条重要的分岔路。两年前为父亲所作的《冬天来了》,被导演马俪文相中,选为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主题曲;丁薇同时接下了马俪文发来的另一项 offer:为同一部电影配乐。从此,丁薇开启了影视音乐创作人和配乐人的新身份。电视剧《新上海滩》的 OST 是这一阶段丁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插曲《歌未央》《就算没有明天》完美地贴合剧情走向,缠绵悱恻的旋律随着大时代的兴衰一同拉扯人心,真挚动人之间埋藏着历史长河里的悲欢离合。 在丁薇的理解里,写歌和写配乐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写歌的人可以不会编曲,就连歌曲的结构可能都是由编曲或制作人来安排的,因此,一首歌的完成大多不是一个人,词曲编曲制作,分工明确;而配乐的创作,从旋律、配器到结构等等所有的,都是作曲家本人的工作。”多年的配乐经验也在无形中重塑着她的创作习惯,使她对音乐创作这门行当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配乐的创作空间更大,可以展现的情绪更丰富,没有写歌那些限制,当然配乐的预算和时间,是被框定的,而创作也一定是要围绕着影片,风格和气质也不能脱离。写歌算是一个个人行为,基本上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但写配乐,是在一个大团队里,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作,最终还是为了影片的整体呈现。对于写歌,灵感和创意很重要,但写配乐并不依赖灵感,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感受和专业能力。” 丁薇敢于挑战,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配乐工作是她生涯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之一,25 天的时间里要完成创作和录音,困难程度可想而之,而丁薇却用一句“压力很大,但又很兴奋”淡然概之。对音乐的虔诚,对创作的专注,再加上永远保持探索的艺术观,令她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将生命付之于曲谱,在作品中倾注自己作为创作人的骄傲,并且将她不止不休的激情分享给 Apple Music 的乐迷:“最让我骄傲的,我希望出现在我的下一张专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