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後復興的開始,
猶太人觸底反彈的關鍵!
一般而言,舊約的研究者會把整個舊約的歷史區分成三個階段:被擄前、被擄後,以及後被擄時期。
被擄前,指的當然就是從亞伯拉罕、摩西開始,直到列王紀、歷代志結束的那段歷史:以色列從一個家族,慢慢發展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後又逐漸衰弱、乃至亡國。被擄後的歷史,便是描述以色列人怎樣流亡到巴比倫,在絕望中重尋盼望,直到波斯帝國興起,得以重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這段故事。至於所謂的後被擄,大約是聖殿重建之後,以色列人置身於文化大熔爐的處境中,怎樣在面對不同思想衝擊的同時,堅持自身特色與身分的時期。
而在這段高低起伏的歷史中,撒迦利亞書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一本先知書。在他之前,整個以色列民族像是坐了溜滑梯,跌入被擄的絕望幽谷;在他之後,這群被擄的子民開始聚集,不但一個一個站出來承擔起回到家鄉重建聖殿的使命,更為以斯拉、尼希米那樣的復興,鋪好了路,開創出豐富精彩的第二聖殿時期。
因為被劃分成小先知書,撒迦利亞書的價值長久以來都被低估。近年來,因為意識到這個帶領以色列人從低谷往上升的角色,學者們開始注意起撒迦利亞書,相關的研究更是絡繹不絕。《聖經信息──撒迦利亞書》,便為我們消化了這些研究,進而整理出深刻的信息,作者韋伯不但清楚掌握住撒迦利亞對後被擄時期猶太人的各種啟發,還進一步擴展到新約作者,甚至是耶穌對撒迦利亞書的理解和引用,相信對任何一個希望重新認識這位偉大先知的讀者來說,都將是一次收穫豐碩的閱讀之旅。
▕ 作者介紹▕
韋伯(Barry Webb)
曾經在一般學校教過書的韋伯,自始至終對於教育都有著極大的熱忱。不管是七年的高中教學經驗,抑或是後來選擇投身聖經研究,能夠直接和學生面對面,將自己所學的傾囊相授,一直都是他的最愛。
儘管擔任澳洲雪梨摩爾神學院舊約部門的主任,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多如牛毛,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歡聖經,明白神的話語,他仍然積極參與地方教會的教導服事,從主日講道,到成人主日學的開設,韋伯都樂此不疲。
韋伯的學術貢獻也很突出,他曾於1996到2006年擔任過《改革宗神學評論》(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期刊編輯,這是澳洲歷時最久的新教神學刊物,創刊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除了《撒迦利亞書》外,他的另一本聖經信息系列著作是《以賽亞書》;如今已從神學院退休的韋伯,仍在體力可以負荷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和寫作,並且著手完成一本約伯記的註釋。
「我們可能以為,新約作者會認為撒迦利亞書已不再適用而忽視它,但事實上正好相反:新約的作者轉向撒迦利亞書,把它當作一種資源,教導我們關於神在基督裡已為我們成就的一切,以及我們所處情況的真實意義。很難準確地計算撒迦利亞書在新約中被引用的次數(尤其是非直接的引用),但一位知名的權威列出十一處直接引述和六十四處間接提及,其中大部分是在福音書和啟示錄。」──韋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