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俄羅斯
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
歷時超過五百年、至今仍餘波不斷的帝國主義與殖民,
如何左右了近世至現代的世界局勢?
身處後殖民時代的我們,又該如何回望、檢視這段帝國歲月?
鄂圖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斯堪地那維亞.英國.法國.俄羅斯
奧地利-匈牙利.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美國
歷時超過五百年、至今仍餘波不斷的帝國主義與殖民,
如何左右了近世至現代的世界局勢?
身處後殖民時代的我們,又該如何回望、檢視這段帝國歲月?
杜子信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汪栢年 蘭陽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汪采燁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長寬 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柯睿信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翁稷安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莊德仁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陳致宏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黃春木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謝金魚 歷史作家
——推薦
▍從文藝復興到今日,五百多年來,不同形式的帝國強權一直是政治地景上的要角。
它們留下來何種遺產或遺毒?後殖民時代又有哪些重要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本書談的是十三個與世界密切相關的帝國故事。大航海與跨洲探險活動興起後,
殖民者與政治當權者運用殘酷手段、衝突對抗、英雄主義、壯闊的探險,以及商貿活動與利益爭逐,
來餵養並壯大帝國野心。十五位專業歷史學者運用今日大量的研究資源,
從帝國政府與殖民拓墾社會中一般平民扮演的角色,探討到強權治理下
生態、勞動、科技、經濟模式與文化傳播等諸多面向的變遷,
挖掘了這十三個帝國崛起、衰落,甚至留下餘波不斷的發展進程。
現今對於探究帝國主義的興趣,背後其實有連串的問題尚待深入檢視,包括──
❏外國統治是為被殖民國後續的獨裁政權與貪腐打下了基礎,
抑或是種下多元主義、民主制與議會政治的種子?
❏經濟動機是否為支撐起帝國向外擴張、蔓生的主要根柢?
而帝國主義又是否為現代工業發展與金融資本主義下的產物?
❏歐洲文化的擴張是對殖民地社會、當地文化與傳統帶來「致命影響」,
還是引進了從性別歧視、階級嚴密、不平等的「封建主義」中解放的可能性?
❏帝國主義者是英雄還是惡棍,抑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某種角色?
被殖民者總是被害者嗎?是否可能是殖民計畫的合作者,甚或受益人?
除了將探討焦點放在帝國本身,本書也逐一檢視政權擴張和收縮的模式與循環、
帝國推動者行動背後的意識型態,以及殖民擴張的作用力反彈回母國後,逆向對殖民者帶來何種影響。
本書不侷限於古老的編年史與地圖集形式,內容探討也不僅涉及軍隊及行政組織,
而會檢視社會文化的諸多層面,以了解殖民者如何在遙遠的土地與人民身上烙下印記,
最終也因殖民活動重塑了自身。書中精確刻畫出「帝國時代」所造就今日全球文明的多樣化圖像,
既非對殖民歷史抱著不切實際的懷舊情緒,也不是對帝國心態進行憤怒而極端的苛責。
最核心的目的,是要刺激讀者追問:過去如何形塑了現在?全球(前)殖民母國與(前)殖民地
無不努力試著理解這條曾讓兩者緊密相連的「臍帶」。從社會文化架構的變形、民族認同、
意識型態,一直到堪稱標誌著今日世界的全球化現象,統統都還籠罩在帝國主義尚未完全散去的陰影下,
本書是綜覽並理解相關歷史軌跡的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羅伯特.阿爾德利克Robert Aldrich
雪梨大學歐洲史學者,教授並研究現代歐洲與殖民歷史。曾著述並主編多本殖民史專書,包含《被驅逐的君主:一八一五至一九五五年間英法殖民統治時下台放逐的當地王權》(Banished Potentates: Dethroning and exiling indigenous monarchs under British and French colonial rule, 1815-1955),並共同主編《王國與殖民地:歐洲王國與海外帝國》(Crowns and Colonies: European Monarchs and Overseas Empires);同時也是《同志生活與文化的世界史》(Gay Life and Culture: A World History)的主編,並著有《同志生活故事》(Gay Life Stories)。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興趣領域在南亞中東。
譯有《業的盡頭:印度青年的憤怒與希望》、《榮耀之城.伊斯坦堡》、《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好評不斷推薦
以宏觀視野群覽帝國過往,不只辨析帝國興衰之道,也為當下多難的世界,展望未來世界。帝國體制是否需要?或要轉換成何種形式存在?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帝國通常會與霸權、殖民相通,但其實是個模糊籠統的意象與名詞。在讀完每個領域專家對不同帝國的專文後,才發現每個帝國都有不同的生命形態。本書以帝國為一個大主題,把十三個帝國當成小主題,呈現歷史縱軸與橫軸之間的緊密關係、母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文化傳輸、不同時期帝國的勢力消長、殖民與去殖民之間的過渡、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拉扯,每一字句皆敲醒及矯正過去對帝國的浪漫遐想,讓讀者在意識深處形成完備的帝國認知。
──汪栢年 蘭陽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西方(歐洲)「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乃世界史中的重要議題,至今仍備受探討。羅伯特.阿爾德利克所編的《帝國如何改變世界》一書所蒐集的十三篇批判性文章,勾勒出完整史貌,即使所列入的奧斯曼帝國一般並不被視為「白人帝國」,但對世界文明發展具相當影響力。這些篇章所探討的議題相當廣,顯示東西文明交流更替之歷史現象,這更是歷史學家所探討現代世界文明的基礎。簡言之,這是一本歐洲帝國殖民主義史研究的敲門磚。
──林長寬 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各篇作者透過大量史料的旁徵博引,帶人們重新檢視了歷史上十三個舉足輕重的強大帝國,書中研究之廣博、詳細令人嘆為觀止,從帝國的軍政組織到民間的社會文化,無所不包。而透過這本書,吾人亦能對這些形塑現代世界格局的龐然大物,建構更為立體清晰的認識,如此的著作實在令人拍案叫絕,是一本能深化你我歷史認知的優秀讀物。
──柯睿信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帝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發明」,雖說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敲響帝國的喪鐘,但帝國的幽靈似乎無所不在,隨時都想要復活,學術界常以金錢、文字、科技、訊息傳遞、管理、軍事力量和文化霸權等角度討論帝國的發展。在帝國身影遠離現在近百年之際,不乏對單一帝國深刻的學術闡述,但總是少一本書能將近現代人類文明史上所出現的帝國,作俯瞰式的綜覽。本書就是在這召喚下的產物。
──莊德仁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人們常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瓦解了四個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英帝國也已式微。因此,我們為何還要探討「帝國」呢?一方面是因為二十世紀中葉之後,「美帝」強勢主導世界的現實。另一方面,十五世紀以來帝國的「遺產」,仍在形塑各國的地緣政治與全球化走向。本書其實是在當今世界後殖民處境的關注中,回顧與追問晚近五百多年帝國的作為,如何深遠地影響我們的思想、制度與文化。
──黃春木 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書提供了很好的架構,快速回顧歐美近代史的幾個重要帝國,以及與今日相關的各種細節。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