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法庭30年:台灣三名老人的真實故事
本書為法律文學書籍,為「流浪法庭系列.三部曲」之第一部,全書披露三名銀行官員從民國68年打官司,到民國96年終獲三審無罪定讞,訴訟時間長達28年6月,成為台灣審判耗時最長的一件官司。 此後,三名老人接續打冤獄賠償官司,直到103年1月,三人先後終獲賠償。全案前後長達35年。 本書全程記錄此案,並深度追蹤三名銀行官員及其家屬身陷官司之人生驟變,及身心遭受重創之過程。此外,本書並深入探討台灣司法「積案如山」的現況及成因。本書出版後佳評如潮,口碑深具影響力,除監察院完成專案調查報告,斥責司法機關罔顧人權,司法院並舉辦座談會、公聽會,終而研擬新法案,立法院因此三讀通過新法律:刑事妥速審判法。 本書曾兩度入圍中華民國金鼎獎。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五日上午九時。台北市博愛路司法大廈。台灣高等法院三樓法庭長廊內。 如往常般,訴訟當事人開始陸續人來人往。十字形長廊的左側牆壁上,新掛著亮起紅色數字的號碼燈。血紅的數字,彷彿司法的脈搏,數字每跳動一次,意味著司法運作了一次——一樁官司退庭、下一件官司開庭。這天的司法,脈搏還沒跳動,燈的數字是:「O」。 長廊兩側的鵝綠色軟呢椅上,靜坐著訴訟當事人,他們在等待開庭。兩側椅上的男男女女,面對的是走廊另側的牆壁,法庭長廊裡,到處是這副人民面壁的景象。偶爾傳來工友灑掃走動的聲響,但無人理會;等待訴訟的民眾,臉上毫無表情。 民眾陸續越多。長廊嘈雜。景象愈趨豐富。民眾不是專心與律師交談,做開庭前一刻的案情推演;否則,儼然就像鳴鐘將進考場的考生,臨時抱佛腳般地緊捧著卷證文件細讀。除了法警押解戴著手銬腳鐐的重刑犯,因發出金屬碰撞聲響而吸引他們的目光,此刻的這些民眾,沒有人在意身邊的人事物。畢竟,到法院來的人,都有自己涉訟的案子,自己的麻煩事都沒解決,靜坐在法庭外座椅上的無關當事人,更懶得理會別人的官司。 九時二十分,三名年約七十的長者陸續齊聚在二十二法庭外,他們彼此點頭示意後不發一語,落坐在軟椅上。在偌大的法庭長廊裡、絡繹不絕的人群中,這三人與眾不同,顯得特別突出。 他們的顯眼,一部分來自容貌。畢竟,他們都是一眼就看得出是上了年紀的老者;而且,其中一人體型高大、頭髮濃密,卻是滿髮雪白。他們的特別,還從舉止反映。他們好整以暇地始終靜坐,即便是手中抱著卷證文件,也沒有拿出閱讀。遠遠望去,他們彷若體力不濟的老者,疲憊地已在舒服的軟呢沙發上睡著了。 他們舒適的坐著,一動也不動。靠近的人群,似不忍驚吵他們,連步伐也緩了起來。那名滿髮雪白的老人閉目養神,有如在為待會兒的仗,做衝鋒前最後一刻的養精蓄銳。 司法的脈搏,動了。九時三十分,二十二法庭的燈號從「O」跳動為「1」,意謂著第一樁官司開始審理。沒多久,法警緩緩自法庭內走出,佇在法庭門口朝著走廊的人群喚去:「張國隆、柯芳澤、林泰治!」 三人起身後,不待法警指示,熟練地把早就拿在手上的身分證交給法警,隨即魚貫步入法庭。他們無需法警引導,直接站定在應訊席,個個懷裡揣著資料文件。他們一派氣定神閒,彷彿個個握有如山鐵證、自認穩獲官司勝訴的原告。 法官陳憲裕見狀不語,嘴角輕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