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渴:孟祥森最後日記

孟祥森/孟東籬作品精選集:卷一

0 / 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575998813

就像希臘人發明悲劇,羅馬人創立了書信體,
文藝復興開啟了十四行詩,工業革命帶來小說的興起,
在我們這個忙與盲、大家都嫁給了工作的時代中,
老孟留下了粒粒珍珠般的生活札記體。

老孟的作品大都以生活札記的方式呈現,文學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心。他直掬生活之水,感知其冷暖,並加以記錄。老孟的文學,就是他一顆誠摯純樸心靈的投影和寫真。在文字的背後,我們可以感到他的心跳、脈動、和溫暖。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既雍容大度、又質樸的聲音。在他的書寫中,我們的心和他的心,素面相見。

生於天主教家庭的孟祥森,受存在主義氛圍影響,譯作《做為一個作者的觀點》、《憂懼之概念》,是他在台灣文壇的初試啼聲之作。其後他以「漆木朵」為筆名的著作《幻日手記》、《耶穌之繭》,在知識分子中流傳甚廣,對基督教的嘲諷與質問,也是中文世界空前絕後的。《幻日手記》中諸如「我夢到我追求一個修女,因為我要同上帝競爭。」這類的字句,駭世驚俗,被認為是台灣戰後最坦白的作家之一。《耶穌之繭》出版20年後,他更於著作《念流》裡,乾脆地宣稱:「凡以宗教支撐的人生,都是殘障的人生。」

中年以後,朋友們稱呼孟祥森「老孟」。在花蓮鹽寮海邊的歲月(1980~1997年),他寫下《濱海茅屋札記》、《野地百合》等自然寫作,為台灣掀起第一波走向鄉野的風潮。在友人如張曉風及關懷生命協會的贊助下,實際參與環境及動物保護運動,著作如《素面相見》。

 

關於《愛渴:孟祥森最後日記》

你可失去愛情,但不可失去自尊。因為,失去愛情,你可以不失自尊;但如你失去自尊,必然連愛情也一同失去。

◎曝光,未曾面世的珍貴稿件

作者生前每隔一陣子就會重新閱讀自己所寫的文字,除少量得以保留發表外,大量文字創作都將付之一炬。《愛渴:孟東籬最後日記》除收錄散見於報章雜誌的文章外,更收錄未曾曝光的長篇遺作,讓讀者們得以在字裡行間看見作家最後的身影。


「老孟的詩意、詩情比我更純粹,他才是詩人,他的文章是詩意的文章,他的人生是詩意的人生。」——詩人 瘂弦

「他毫不介意旁人的看法。他既不想控制他人,也不願被他人所控制。因為,他所在意的是要能夠走進生命的核心。他不願意像俗世中人一般地去做欲望的奴隸,以致喪失掉精神的自由。」——作家 曹又方

「老孟的生命之愛,或許真的在不斷的、新鮮的情愛中,已找到了部分答案。
那樣的追尋至善與至美,當然唯有死亡可以阻止他。」——作家 黃怡

 

作者簡介

孟祥森

筆名孟東籬,1937年生於河北省,1948年來台,就讀鳳山誠正小學,1957年考上高雄中學,後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世界新專、花蓮師專。

自1967年到2005年止,孟祥森先後翻譯《齊克果日記》、《沈思錄》、《異鄉人》、《如果麥子不死》等西洋文、史、哲、心理、宗教書籍共計約八十二本,譯作品質與數量為當代少見。

 

目次

【出版緣起】人生一會(文/羅文嘉)
【自序】念與真
【第一章】是我嗎?
【第二章】愛渴
【第三章】我的吃與不吃
【第四章】世界在墮落
【第五章】愛之混沌
【第六章】我所認識的曹又方
【第七章】殷海光的最後夜晚
【第八章】我心目中的禪宗精神
【第九章】生而盡性.性盡而死
【第十章】孟東籬最後日記
【第十一章】五十五年的尋求,已經結束!
【第十二章】我的禱詞
孟東籬/孟祥森著作•譯作目錄一覽

 

自序  念與真

我這一輩子,一直念念於茲的事之一,是「真」。

想要求真,想要知道真情實況,想要知道事物的真相,想要知道宇宙是什麼,生命是什麼。

當我說話和寫作的時候,也想說真話,寫實情。但完全說真話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為很可怕,不但會語驚四座,而且會殺人無數。(言語傷人!)

最重要的是,「念」的本質是流變不居的。念,一下子就會過去,而如果你把它說出來,它就會「實質化」變為固體,變為岸上的石刻,而非只是河中的流水或波紋。

何況所謂「真」,本就難以掌握。我們所謂的真,可能根本不是真,而只是幻。比如,如果我覺得我胃痛,我說我胃痛,可是事實上,我痛的不是胃,而是別的地方。

所以,當我說胃痛時,我說的就不是事實,不是「真相」,但,我的痛覺卻是「真」的,我以為我是在胃痛的這個「以為」也是真的。因此,當我說胃痛時,我是在說「實話」,我的態度是「誠實」的,我並沒有想要騙人或騙自己。

所以我說,有很多事情,充其量我們只是誠實的,卻不能說是「真實」的。

「真」與「誠」是兩回事,「真」是指事實,「誠」是指態度。
對於人心與萬物的真相,我們可能還有相當的距離。

會員中心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