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指什麼?是自我膨脹或是自戀?它的相反是不做自己嗎?
或者還有什麼,才是讓人覺得做自己呢?這和客體有什麼關係嗎?
內在裡複雜層次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讓我們從ego再出發,爬梳佛洛伊德的古典文本,再進一步想想,
你我身處的年代,如性學和伊底帕情結等,已如街頭銅像或堡壘,
如何重新策展和客體對話?
id是世界之始,和外在現實接觸,產生了ego,
做為接觸世界的界面,而後有理想性的誕生, ego ideal,它逐漸明朗化,雖然以長大後的情況來比,仍是混沌。 ego-ideal後來被佛洛伊德重新定位,並命名為super-ego。
如果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有個目標的話,是自由,
但是如何運作,讓自由是可以預期的呢?
佛洛伊德提過,讓ego站在id旁邊,
那麼superego會站在哪裡呢?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選取了一些文章,
並非這些文章就可以解答,我們在臨床上遭遇的所有疑惑,
是以這些文章和當代常見症狀來對話,例如憂鬱、邊緣和自戀的現象,
並不是要忽視古典的歇斯底里和性學的位置。
期盼藉由這些對話,讓佛洛伊德的古典寶藏,持續有新的對話和佈展,
讓他和他的文字有新的意義。
作者簡介
蔡榮裕
精神科專科醫師
前松德院區精神科專科主治醫師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醫療人類學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阿米巴詩社社員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資深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