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位小姐來問我:"你覺得這幾台手機拍照怎樣?這台只有800萬畫素到底夠不夠?"....很顯然她做過功課然後做到失去方向。當我知道她的用習慣之後,只說:手機拿起來、按下快門然後看起來漂亮,就夠了。這答案聽起來很扯,但是她照我的話去做,目前快樂使用中!
"這台手機拍照好不好"其實是大哉問!廠商標榜畫素、進光量、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元件大小...然後讓你看了就覺得很威!這些東西確實或影響效果,然而它們的影響的是什麼?影響所及您在不在意?其中的關係就跟國家大事一樣複雜!
筆者舉光圈做例子。
手機商標榜2.0大光圈,然後只告訴你"拍照表現更精進"...但是哪邊精進??研究攝影技術是免不了的...好不容易看懂光圈影響景深和亮度,那...什麼是景深,亮度變亮又有什麼影響??你又要花腦力去理解什麼是景深,亮度,快門...最後終於知道"清晰的範圍越大,景深越深","亮度越高快門速度越快"...找著找著...你可能忘了光圈變大跟拍照精進有什麼關係...
看到這邊有沒有覺得頭脹脹的...諷刺的是不少人到展示櫃,拿起兩台手機然後對著一樣的目標按下快門然後擺一起比較...比完之後有些失望、有些疑惑地說"光圈2.0有比較好??"..."1300萬畫素看起來跟800萬畫素好像差不多"之類的話。他就是這樣比!對他來說,拍完用手機看最順眼的就是最好的。
相較於憑感覺選擇,用規格和數據做選擇必明智。
一樣東西好不好是由使用者決定;對一個不打算深入研究的使用者,最好的東西就是最能滿足使用習慣的東西。然而我見過成千上萬的人憑感覺選手機,買回家之後卻一直罵,因為選購的時候有些面相沒有考慮到...以至於買回家之後表現不如預期。在此筆者分享一套簡單的方法,照著做大部分的面向都顧得到;這過程完全主觀,簡單而且周密...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如果您過幾天就要續約,不妨從<<以用途分級,簡單又清楚>>開始看。
如果您不是很在意手機拍照,也歡迎討論。
<<放下規格,回歸習慣與滿意度>>
您的使用習慣是什麼?
或許您愛自拍,拍完之後上傳FB;
或許您愛拍風景,拍完到電腦裡作為回憶;
或許您喜歡拍下有趣的事物,然後用手機螢幕秀給朋友看;.........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800萬畫素上傳FB夠不夠","光圈2.0是不是比較不會手振","廣角是不是比較好自拍",此時您已經抓到一些訣竅。然而...
上傳一張照片到FB是因為你看過而且覺得它OK,
而不是因為800萬畫素就OK;
比較不會手振是你用起來比較不會手振,
而不是光圈2.0就比較不會手振;
在不了解也無力研究這些規格的意義時,親自欣賞才是王道。然而一台手機能做的事有千種幾萬種,不可能為了每一種用途逐一試用...此時若能理出它們的共同點,問題就解決了。
<<萬變不離其宗--拍攝對象、觀賞媒介>>
不管你拍什麼,總要按下快門;不管你拍什麼,總有拿出來看的一天...
不管你是怎樣的使用者,只要拍的順手、(拍的照片)看起來可以接受就是好東西;這句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手機拍照功能的選擇萬變不離其宗,只消考慮"順手"與"畫質",就能找到適合的手機。可是我們很難評斷一台機器的順手幾分、畫質幾分...
這時候就別管幾分了...咱們來看看下面這句很有意思的話:"愛自拍,愛上傳FB的人難免在意手機自拍順不順手,上傳FB(畫質)夠不夠用"...這句話看似普通,但是你把裡面的自拍換成你想得到的拍攝對象、上傳FB換成你想得到的觀賞媒介,這問題依然是個大哉問。神奇吧!
而拍的順手與否,拍攝對象的難易度與拍照技術是關鍵之一;
看起來能否接受,觀賞的方式的性質與自己的標準是關鍵之一。
我們可以用拍攝對象來找一台順手的機器,用觀賞方式來找一台畫質合乎需求的機器
找到一台夠順手畫質又OK的,用起來就開心。
<<摸清自己的使用愛好並了解其難度>>
"夠順手,畫質又OK"很空泛。
因為這時候還不知道自己順手的標準、畫質的要求有多高;如何確認一台手機符合需求與否也不清楚...
跟著以下4個步驟,就可滴水不漏:
0.釐清自己有無特別愛拍的東西
1.基於愛好列出可能的拍攝對象與觀賞方式
2.把拍攝對象、觀賞方式分級之後指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3.親自體會哪台手機可勝任、哪台手機不能勝任。
當然光這樣講還是抽像了點,
接下來筆者說明這些步驟的用意(褐色字體)、作法與注意事項(藍字),然後以筆者個人為例做更具體的說明:
第零步:了解自己有無特別愛拍的東西。
手機相機受限於體積,其性能通常比相機差,自由度也低;
在無法面面俱到的情況下,選購時宜針對偏好下手。
依筆者觀察,影響需求的偏好分3種:
1.享受拍照的不方便;一台畫質合宜,夜拍不瞎日拍不閃的最好...下面流程不用看了,立刻上網找實拍照吧。
2.特愛拍某樣東西的像自拍、寵物、食物等
3.若以上皆非,留意一下自己愛拍的東西是不是都比較昏暗(註1)像夜市、小吃、餐廳、KTV、聚餐、烤肉、傍晚夕照或自己的房間等,如果是,那您對昏暗的場景有偏好。
以上皆非表示您的偏好不大影響照相功能的表現。
註1:照相機在光線昏暗與光線充足的環境下特性是不一樣的,所以光線充足與光線昏暗要分開。
第一步:基於愛好列出可能的拍攝對象與觀賞方式
承上,
如果是愛拍某樣東西,列出觀賞方式與特定偏好的拍攝對象就好。
如果你偏好昏暗的場景,只列出昏暗的拍攝對象就好;
如果以上皆非,列出拍攝對像時剃除昏暗的拍攝對象;
以筆者而言,我屬於"無偏好",
此時需列出非昏暗的拍攝對像如風景、路邊小狗、親友、蔬菜水果、觀光景點;
列出觀賞方式不用考慮拍攝偏好,相對單純得多:Line、FB、手機螢幕、電腦螢幕、印刷、沖印。
第二步:將拍攝對象與觀賞方式分成"容易","還好","難搞"三類,選出具代表性的。
排列的用意在了解自己需求的高低。俗話說:紅花需要綠葉陪襯;如果只知道自己要拍什麼,那很難知道這東西好拍還是難拍;然而當你列出幾樣不一樣的拍攝對像跟自己想拍的東西做比較,就可以了解自己要拍的屬於高難度還是低難度,需要方便順手的機器還是一般水準的就好。對畫質的要求同理,當你只知道拍的東西會放在手機上看,一樣很難知道自己對畫質的需求有多高。
對拍攝對像的難度與觀賞方式對畫質的要求作排列對有助於了解自己需求的高低,分成"容易","還好","難搞"三類更有助於簡化問題:
<拍攝對像:>
拍照難易度的原則是什麼?什麼東西會影響一台相機的便利性?,見附錄1。
把您列出的拍攝對象以難易度分三級,每個級別各選出一個自己最常拍/最希望拍的對像作代表,最後從這3個代表中並找出自己最常拍/最希望拍的
就筆者來說是這樣的:
"容易"的拍攝對象有風景、靜物,我比較常拍風景,所以選"風景"代表好拍的東西
"難搞"的拍攝對象有觀光景點、路邊小狗,我選比較常拍觀光景點代表難拍的東西
其他的"還好"...姑且稱之"其它"吧。
三個代表與排名分別如下:
這三者中,筆者最愛拍的是觀光景點,而觀光景點又屬於難拍的東西,這表示我的要求很高。
<觀賞方式:>
把您列出的觀賞方式以"畫質的要求"作排列,每個級別各選出一個自己最常用的觀賞方式,最後從這3個代表中並找出自己最常用的觀賞方式
就筆者來說是這樣的:
FB和LINE有如跑馬燈,對畫質需求不高;兩者我都常用所以統稱"社群"
電腦螢幕、印刷、沖印都有相當的需求;其中我最常用電腦螢幕
其它"還好"的觀賞媒介就姑且統稱為"一般"吧。
三個代表與排名分別如下:
這三個觀賞方式中,筆者最常用手機螢幕(一般),而手機螢幕(一般)對畫質要求不高不低,這表示我對畫質要求不高。
<總結:>
綜合以上,筆者的需求如表格所示:
這個表格透露兩件事:
1.筆者常拍觀光景點,喜歡用手機螢幕(一般)看照片
2.觀光景點很難拍,所以筆者對順手度要求很高;手機螢幕(一般)對畫質要求一般,所以筆者對畫質要求一般般
如果筆者要買手機,我要做的有二:
1.就是找一台能搞定觀光景點,而且照片可以上一般媒介觀賞的手機。
2.可能找不到拍起來順手的機器,請先做心理建設。
這樣分級主要意義在於認清自己需求,知道自己想拍什麼,對畫質的要求到哪邊,如果你的需求都是最高等級(最難搞的),可及早做心理準備!
註2:手機相機因為性能限制(白平衡不準、容易手振、啟動/存檔太慢等),往往需做調整或等待才能拍好一張相片...所以筆者認為靜止的東西最好拍,一直動、人潮推擠或稍縱即逝的最難拍。但是每個人主觀認知不同,容易與否需要自行去衡量。不論主觀認知如何,分級完之後還是建議找出個級距的共同點,選出兼具代表性與實用性的拍攝對象作該級距的代表。
第三步:上展示間選順手的,看實拍照選畫質OK的。
各廠商的拍照效果網路上都找得到,做功課的時候先搜尋實拍照,再用您的感覺評斷它的畫質能否滿足您的需要
想了解拍照順手程度可到展示櫃玩一次,了解它的啟動速度、與真實場景得顏色差異、介面、反應速度等,然後順著感覺評斷它能否讓你拍你想拍的東西。
以筆者的case來說,
購買手機前先上網看實拍照,了解那台拍的東西可以滿足"用手機螢幕觀賞"的需求;
上展示間操作了解哪台手機能讓我在人擠人的時候能順手拍照。
假設我看了3台手機,評價如下表所示...
這種沒有盡善盡美的情況很常出現在預算有限的人以及早期的拍照手機上。這時候如果硬要選一台,就需要些心理準備了...筆者比較注重便利性,畫質稍微NG也可接受...選手機II。
依照個人對3C用品的了解,當你想買(或說負擔的起)的手機全盤皆墨時,這功能就是網路鄉民常講的"雞肋",看淡它吧。
<<結語>>
看到這邊,或許你會說:"照你這樣說,不是按下快門然後看起來漂亮,就夠了嗎?何必搞那麼複雜?"因為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都經歷過"靠感覺選手機"之後用起來一整個失望的過程。然而靠感覺選東西確實是對的,問題出在錯估需求:
拍出一堆手振的照片,因為沒把拍照技術和喜好考慮進去;
嫌畫質不好,因為忘了自己會放大到100%看照片;
怎麼拍都畫面都有毛邊,因為沒想到自己總是在昏暗處拍照;
嫌速度太慢,因為沒想到自己常拍一些需要速戰速決的東西...
什麼都不對,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如此的高而妄想手機相機可以搞定。
...等等等。
會開罵,代表在意;既然在意,那就考慮周全一點吧。
考慮的因素一多,複雜是難免的;然而這套流程可協助您抽絲剝繭
完全掌握您的需求,而且不用花您幾分鐘。
比起深究網友討論的光圈、畫素、進光量等規格直接有效的多。
<<附錄>>
附錄1:這台手機用起來方便嗎?怎麼看?
前面提到要針對拍攝對像難易度排名,筆者有個很簡單的原則:你能拍的時間越短,難度越高。
所以人潮洶湧的觀光景點被筆者歸類為"高難度"--當你被人潮推擠或是與人同行時,沒有太多時間讓你拍照。
拍攝的時間變短時就需要一台順手的機器了;縮短拍照時間是"古代人"發明傻瓜相機的目的之一。
至於哪些東西會影響拍照時間?
對筆者來說有這些...
0.感光能力 (在昏暗處,它會影響第1、4、5、6項,影響甚鉅)
1.對焦速度 (這是必要過程,沒有對焦照片是糊的)
2.啟動速度 (手機相機不可能一直開著...啟動時間要算進去)
3.存檔速度 (你知道的...)
4.白平衡準度 (你總不想拍一張顏色怪怪的相片吧)
5.快門速度/防手震有無 (不解釋)
6.明暗動態 (當畫面死黑或過曝時,你就不想按快門了)
但是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7個因素交織而成的就是"拍起來順不順手";本文目的是協助不懂的人選手機,上述特性就不深入討論了。
附錄2:按下快門然後看起來漂亮,就夠了
題目是:您要如何幫前言的那位小姐解惑?她只知道要問你:"你覺得這3台手機拍照怎樣?A手機只有800萬畫素到底夠不夠?"
ANS:
資訊嚴重不足時
我們可以依照第零步、第一步、第三步的原則問她問題了解整個狀況:
您平常會用手機拍照嗎?(了解重視程度--第零步)
平常都拍些什麼?(了解偏好,拍攝對象與類型--第零步、第一步)
照片通常是上FB還是COPY到電腦?(了解觀賞方是--第一步)
哪些東西你不常拍?(用反相問法了解真正的需求--第三步)
取得資訊之後再用第二步的原則做分級,
然後教她怎麼用第四步的原則對這3台手機做評比。
當時我問完問題之後
知道她常拍照,以自拍和生活照為主,有特殊偏好。
然後照片多半上傳FB或事LINE,不COPY到電腦裡。
這是當時我獲得的所有資訊。
對於有特殊偏好的人,只要選一台用的順手然後畫質可以的就好
她不用電腦...在手機上看起來漂亮,是她對畫質的最高要求。
但是我不知道她的拍照技術是怎樣...
最後我跟她說:按下快門(用起來順手)然後看起來漂亮(畫質可以接受),就夠了
延伸閱讀:
【好康大放送】HTC 送的 25 美元 Google Play 購物金兌換教學
6 則回應
這篇看起來有點像市調結果的列舉,個人是覺得還好,不要把他當演講稿來看就好了......
最後給出一段重點整理會不會更好?
對於規格控而言,規格好就是感覺好,沒用的。
如果這種編輯在台上演講我一定第一個睡著...
如果這種編輯在台上演講我一定第一個睡著...
謝謝您的建議,未來會多加努力在文句使用上,讓文章內容更順暢
(以上耶魯代朋友回覆)
寫得很用心,讓人獲益良多。
但不知作者是否想要呈現甚麼特殊效果,前幾段的"然後"用的不但多了,用法也不甚恰當。
從後面幾段沒有再出現奇怪的"然後"看來,作者應該是為了想呈現甚麼效果而用"然後"的吧;但這種詞或許要斟酌使用,否則還沒看到後面的分析就讓人看不太下去了。
尤其是標題的部分,因為沒有主詞,一開始看的時候不太清楚要表達甚麼,我看了好幾次才看懂原來是「(我)按下快門然後(照片)看起來漂亮」,而不是「(我)按下快門然後(我)看起來漂亮」。
在口語上或在現場解說時,因為有配合動作,這樣的說法大概不難理解,但以一位編輯撰寫一篇文章的立場來說的話,有些文法上的重點似乎還是必須留意一下才行。
寫得很用心,讓人獲益良多。
但不知作者是否想要呈現甚麼特殊效果,前幾段的"然後"用的不但多了,用法也不甚恰當。
從後面幾段沒有再出現奇怪的"然後"看來,作者應該是為了想呈現甚麼效果而用"然後"的吧;但這種詞或許要斟酌使用,否則還沒看到後面的分析就讓人看不太下去了。
尤其是標題的部分,因為沒有主詞,一開始看的時候不太清楚要表達甚麼,我看了好幾次才看懂原來是「(我)按下快門然後(照片)看起來漂亮」,而不是「(我)按下快門然後(我)看起來漂亮」。
在口語上或在現場解說時,因為有配合動作,這樣的說法大概不難理解,但以一位編輯撰寫一篇文章的立場來說的話,有些文法上的重點似乎還是必須留意一下才行。
謝謝您的肯定和建議,未來會多加努力在文句使用上,讓文章內容更順暢
(以上耶魯代朋友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