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棒20〉是因應台灣女子棒球發展二十週年,由社團法人台灣女子棒球運動推廣協會成立舉辦的一系列慶典。從紀錄片《我們的球場》,到圖片、文字紀錄,希望將女棒在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過程透過各類媒介,傳遞給所有的台灣人。
〈女棒20〉系列文章已在三八婦女節正式上線,請跟著我們的腳步,聽聽台灣棒球女孩的故事。謝謝她們,也謝謝你們。
裁判,象徵一場比賽的最高權威,正因為角色地位獨特,所以更難被挑戰。女子棒球隊的發跡可追溯到2001年,但第一位女子裁判卻要等到5年後,2006年劉柏君考取C級裁判證照才出現。不過有一就有二,已故職棒巨星王光輝之妹王曉玲也加入行列,還成為第一位棒壘雙棲原民女子A級裁判,用行動證明越來越多女性都能勇敢對體制提出質疑。
這些女子棒球裁判的先驅,一次又一次爭取,一次又一次讓實力說話,證明性別從來就不是問題。目前台灣取得正式裁判資格的女性約有二、三十人,活躍執法中的也有十餘人,除了國內女棒比賽、亞錦賽和世界盃等國際女棒大賽,還有男性為主的黑豹旗青棒賽、甲組春季聯賽等等,都看得見她們的身影。
從一個人變一群人 女棒裁判國際發光
「我很喜歡當裁判,因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很明確。」曾瓊嫺自承骨子裡流著裁判的血液,今年即將54歲、現役最資深女棒裁判之一,她劈頭第一句就這麼說。曾瓊嫺和王曉玲是國內現役唯二女壘國際裁判,另外還有人稱「阿姿姐」的曾幸姿,執法過2019年女棒亞錦賽。
來自中正高工女壘隊的石婕羚,大學畢業後不打球,改做餐飲,明明已經跟運動八竿子打不著了,怎知因緣際會在即將「奔3」時重拾球棒,後來還考上裁判。非科班出身的裁判當然也有,例如綽號「小涼」的陳侑函打過先鋒、御聖女子棒球隊,因為覺得「打球不能打一輩子」,又想跟棒球有所「瓜葛」,乾脆考了教練和裁判證照,與棒球繼續廝守。
最暖心的一句話:姐,妳判得很好耶!
「穿上裁判的衣服我就六親不認!」曾瓊嫺霸氣說道。對她來說,裁判就是一份工作、一種專業,不會去想跟性別有什麼關係。問女棒裁判們怕不怕球?她們一副理所當然地笑著說:「球來要閃啊!」「怎麼不怕?但就是站啊!」直球對決K.O.這個千古難題。也正因為她們挑戰的是棒球場上最困難的位子之一,換來的成就感無可比擬。
「以我來講,(性別)沒有影響,反而做得更好!」曾幸姿驕傲地笑著說。裁判講求的體能、移補位、瞬間判斷能力等等,儘管年過半百,對她來說完全不是問題,當聽到退役職棒球員對她說一聲:「姐,妳判得很好耶!」曾幸姿表面上裝沒事,內心早已澎湃不已。當然,這也歸功她平時勤於跑步、打球、鍛鍊維持狀態,高度自律絕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說起印象最深刻的比賽,就屬一場崇越科技隊和日本獨立聯盟球隊的交流賽,第一次站到這麼高強度的比賽,阿姿姐自己也嚇了一跳,原來這種接近職棒等級的球速、比賽張力,女性裁判也沒問題。
當然人難免有低潮,面對大家最不想見到的誤判,曾瓊嫺態度很堅定,「上壘或出局,這種一瞬間的判斷本來就很難,誤判就誤判,還是要繼續站呀!不要想那麼多。」
我是女生 你是男生 互相尊重很重要
技術層面可以靠個人努力提升,可是「休息室」就不是自己能控制得了的。跟女棒選手、教練不同的是,因為女棒裁判人數稀少,所以工作必須經常與異性合作。當男性在休息室裡大剌剌地脫褲時,女性可沒這種方便,找女廁更衣著裝比較實在,萬一在設備簡陋的球場還得遮遮掩掩。因此即使天氣再熱,得事先把內襯、裁判褲穿好再去現場,減少換裝的麻煩,球場外大晴天,衣服裡下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