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昱凱(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

2015年5月23日,台北市政府舉辦「第一屆台北市政府開放資料黑客松」(Taipei Open Data Hackathon),市長柯文哲在會議上重申「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施政理念。他指出透過詳細調查與資訊公開,標示出台北市內汽機車失竊與毒品交易的熱點,便能夠吸引眾人注意。此外,近日具有政治、環境與技術爭議的大巨蛋,也隨著資訊逐步公開引發更多討論。

​然而,地理學家Andrew Barry在《物質政治》(Material Politics: Disputes Along the Pipeline)一書中指出:資訊公開不必然導致不同權益關係人有相同的共識,而且即使推行資訊公開的政策或計畫,不同地方與不同面向的爭議其實是會受到不對等的注意。以下筆者將導讀皇家地理學會與英國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於2013年出版的《Material Politics》,帶領各位讀者理解資訊公開、科技爭議與物質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

看見-看不見的石油管線

該書主要是在討論自2000年以後開始規劃興建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Baku-Tbilisi-Ceyhan Pipeline,簡稱BTC)一條長達1760公里,並經過土耳其、喬治亞、亞塞拜然三個國家的油管,目的是要從裏海把石油運到土耳其的港口,擺脫俄羅斯掌握石油的機會,並且確保西方國家的能源安全。 Barry指出以往對於石油的研究多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切入,但作者不想侷限於此,而想要從打造石油的技術與政治過程,重新將物質帶入政治地理之中。

過去石油產業的發展經常帶來許多負面效益包含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石油國並沒有因為石油產業的發展而為民眾帶來富裕,反而是被少數政商關係壟斷,而非讓民眾受益。因此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機構便對這項重大基礎建設設下許多公開透明的標準與要求,才會放款給建設公司,並且要求石油公司在建設前,要做好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並且提供當地居民適當的土地、環境與社會補償。BTC的創舉在於讓石油管線及其設施的營造前、中、後的過程一切公開透明,期望能夠減少與地方民眾之間的衝突。

Barry在這本書要問的是在上述背景與機制運作下,公共(public)是如何被界定?哪些資訊被揭露,而那些資訊又被隱藏?NGO、地方居民、廠商、國家與跨國組織又如何討論爭議?長達1760公里,橫跨三個不同國家的石油管線如何被管理?為何特地幾個聚落的山崩問題,以及石油管線的外層金屬塗料可以吸引國際關注,但地方的勞工問題卻無法提升到相同國際層次,卻僅止於地方NGO的議題?顯然這些問題不僅只是人類或是社會議題而已,同時牽涉到環境、物質與專家技術等領域,因此石油管線引發的許多議題是一個異質裝配。

整本書共有九個章節。在寫作上,Barry把二至四章定義為討論政治制度面向的運作,五、六章開始討論居民的抗爭與並帶領讀者到管線營造過程中的實際影響現場,接著七、八章則帶入比較新的觀點,第七章強調非人(non-human或more-than-human)的面向,即物的影響力,而第八章則是分析經濟化(economization)的部分。本文不會完整陳述整本書的內容與分析,而是挑選幾處筆者覺得有趣的地方。

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位置圖。

Thomas Blomberg

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位置圖。

誘拐邏輯:政治情勢的形塑

第一個是Barry引用邏輯學家C.S. Peirce的邏輯謬誤,又被稱為「誘拐邏輯」(the logic of abduction),意思是說當你知道p導致q發生,接著你看到q發生了,就以為那一定是因為p的關係,但這個邏輯是奠定在p導致q發生的假設上,但現實並不一定真的就是如此,因為導致q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不一定是p。Barry認為在管線建設的過程中,NGO與地方居民經常會有這樣的邏輯產生,接著就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情境(political situation),進而影響建設發展。

首先,Barry以1995年北海布侖特斯巴(Brent Spar)石油儲存平台的廢棄為例,以往石油公司都會將要報廢的石油儲存平台沉入海裡,因為處理成本非常低,但是綠色和平組織認為石油儲存平台上有許多有毒物質,並且組織串連德國學者指出潛在風險,若沉入海中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但這個論點被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否認。雖然殼牌公司有英國政府的支持,但仍將石油儲存平台暫時移到挪威,而非沉入海中。這項個案被許多文獻視為環境政治的轉向,企業開始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而其影響不僅只是工程計畫的改變,更是許多石油公司未來在決策上必須延續的處理方式。雖然企業、政府與NGO對於布侖特斯巴是否有害的問題並沒有共識,但這項決定卻產生顯著的影響力。

Barry進一步以一個運動與藝術平台如何介入影響BTC管線的營造為例,該平台招募許多社會運動組織者與藝術家,一方面報導石油產業帶來的社會與環境不正義,另一方面透過舉辦倫敦石油機構的地方導覽,指出石油產業的新殖民計畫,透過社會關懷與藝術形式介入石油產業。運動與藝術平台與綠色和平組織的Brent Spar案件相似之處都在於他們讓石油產業的社會與環境議題被看見,但另一方面的差異在於運動與藝術平台的地方導覽會介紹BTC公司下的環境資源管理部門,該部門負責執行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這也意外著運動與藝術平台的報導,指的不只是管線本身,而還有管線營造過程中所產生的資訊。

後來2012年,兩位社會運動組織者James Marriott and Mika Minio-Paluello出版了《黑絲路》(The Oil Road)一書,該書訪談許多地方居民對於BTC的透明與補償機制的看法,在兩位社會運動組織者拜訪亞塞拜然的部分受影響居民之前,油管技術專家便曾與當地居民討論關於如何減低油管影響居民權益的部分施工細節,居民向兩位社會運動組織者反映油管會經過他們住家底下,而且居民將不會拿到補償一事感到憂心。

然而,在運動與藝術平台與技術專家的會面時,技術專家便曾向運動組織者解釋「水平導向鑽洞技術」(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讓管線埋得更深,且能夠避免影響居民的財產受損。然而,兩位社會組織運動者在《黑絲路》一書中選擇採信眾多民眾在石油管線建設時,觀察與感受到的變化,像是如果水平導向鑽洞技術如此安全,那為何工程技術家不詳盡地告訴居民?或者是喬治亞西南方的居民感受到工程拖曳車行經村落時帶來的房屋震動與落石頻繁發生的現象等。當這些民眾體驗的事實累積在一起時,誘拐邏輯因此發生,進而形塑當時的政治情勢,讓所有環境問題與懷疑都導向管線的建設,也開啟更多公共討論。然而,公眾對於環境議題的討論在邏輯上並非唯一的因果關係,而是充滿不確定性,與不一定合理的因果推論,但這些討論造成的政治情勢,但卻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左右當下決策。

水平導向鑽洞技術(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的鑽孔機。

Bidgee

水平導向鑽洞技術(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的機具。

物質政治:油管表層的金屬塗料

第二個是非人的部分,在這本書的案例中,Barry以油管的外層金屬塗料SPC2888為例,而他認為冶金學家本身就是非人理念的實踐家。冶金學者必須要了解金屬的內部原子結構轉變,以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當SPC2888塗在油管外層,並且被埋到地底時,金屬塗料與地底的土壤、濕度與壓力之間的交互關係會是影響油管運作的關鍵,而這正是一種異質組裝的狀態。

SPC2888多塗在不同油管段的接合處,而SPC2888具有快速治好,具彈性、環境友善等特性,但由SPC2888並非金屬物質,所以必須要考慮其餘其他物質之間的交互關係,像是油管外層的其他塗料,環境溫度等。然而,SPC2888的應用在油管的營建過程中,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像是歐盟發展重建機構就曾討論SPC2888在營造過程中的失敗,沒有辦法接合兩段油管的問題,進而影響機構是否要提供經費補助營造等問題。甚至連英國議會也開始討論這項材料的使用,而油管營造過程中的勞工權益與安全問題卻都無法被國際機構如此重視。

為何會造成兩種議題的關注程度有這麼大的差異?有許多答案,一個原因是因為NGOs跟媒體直接將油管上的裂隙影像直接遞交至倫敦,再加上當時有許多NGO團體質疑英國政府與石油公司之間是否有共謀關係,而迫使下議院必須要審慎了解,因為若有共謀關係,其實是會違背這項工程要求的透明與公共討論的原則。在2003年11月石油公司重新委託冶金學家了解為何油管會有裂隙?而冶金學家發現是因為當年11月因為氣溫過低,導致SPC2888的應用與實驗室裡的數據模擬有所出入,才導致失敗,而這正是實驗室研究與田野研究之間的差異。Barry認為對於冶金學家而言,塗料應用不是一種實驗室科學,而是一種工匠技藝,如何能夠具體被運用在田野之中,這也呈現出科學家無法完全治理物質行為的面向,沒有注意到物質在不同環境的抵抗與反應。

雖然冶金學家的提供這份證據,英國議會從各政黨派出人選組成的委員會才是對於補助發放與否的重要決策機構,而科學家的調查數據最終都必須要被送至該委員會,交由委員們評斷這些證據,並做最後的決策。在這裡Barry認為委員會的運作就像早年科學實驗要邀請紳士到場目擊實驗結果,並予以評斷的情境是雷同的,這些政治人物就是最合適的政治目擊者,具有客觀情操。然而,委員會的委員關心的並不是工程家對於物質田野調查結果的論點,而是公眾關心的議題,即營造計畫是否符合設定的商業準則。在管線裂縫發生時,營造公司確實有在第一時間作出相稱的反應,也符合商業準則的要求,所以委員會關心的並不是物質的行為,而是政府與業者的行為。因此冶金學家與工程學家對於物質行為的微政治,被過度詮釋為較宏觀的政治立場。

打造經濟:補償空間的創造與操作

第三部分則是經濟化(economization)的概念,當BTC被要求執行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時,其連帶也被要求對於潛在受影響的權益人進行補償。因此當補償措施與範圍公開,也同時是在創造經濟空間,像是報告書中不斷說距離管線幾百公尺的範圍會提供補償,補償的項目包含土地、地表作物與植物,以及居民飼養的蜂窩影響補償費等。由於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與補償辦法的公開,部分居民會刻意要賺取補償費用,就把蜂窩或者是作物從非補償地區,搬到或移植到補償地區,並向企業說蜜蜂因為營造過程中施工噪音太大聲,所以蜜蜂都被嚇跑了,因此必須要提供居民補償。

Barry認為石油管線的資訊公開是要讓深埋在地底下的石油管線被看見(witness),讓石油管線的營造與治理可以被討論,因此BTC的個案研究並不像哲學家齊澤克(Zizek)所言來到一個沒有價值衝突的後政治情境,或者像是人類學家Ferguson致使反政治(the anti-politics)與去政治的現象,而是如同女性主義哲學家Mouffe所說的持續不斷的對抗與異議的狀態,像是為什麼哪些資料不公開或被簡化,資料調查與環境監測的方式是否有問題等等。

Passing of the Parliament Bill, 1911 - Project Gutenberg

Samuel Begg / Project Gutenberg

物質如何走向政治?

地理學期刊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學的對話)於2015年3月刊號,有部分地理學者與作者共同討論該書內容。大多數的地理學者都認同該書的內容提供物質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而在這之中物質屬性與其在環境之中的物理變化是能夠成為政治爭論的一部分 [1]。物質是如何進入政治?Bridge [2] 則指出Barry在本書中討論的物質並不像政治學家Jane Bennett的「生機物質主義」(vital materialism)討論物質的能動性,而是探討物質如何被轉化為資訊生產、監測與管制再進入政治,因此物質一定要經過再現(representation)機制才具有政治影響力,使得本書中分析素材多來自BTC因求資訊公開而釋出的大量文件為主,或被稱為乘載資訊的物質(informed materials)。

這個概念更體現在Barry在書末的跋之中,2010年9月Barry參加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的國際藝術節,Barry遇到一位藝術家Mamuka Japharidze,Japharidze直接在石油管線上寫上這不是管線(This is not a pipe),這一方面可以被解讀為Japharidze向藝術家René Magritte的這不是菸斗的藝術創作致敬,但另一方面這又有些不同,因為管線早已存在於Japharidze的作品之前,而Japharidze的這不是管線,某種程度上指的是超過管線自身存在的資訊生產。這意味著公開資訊的規範,讓管線的營造不只是管線,而是多出於管線之外流通於提比里斯、倫敦等地記錄著管線的資訊與文件。

更多物質政治的討論

閱讀Material Politics讓筆者想起2014年高雄氣爆事故,正是埋在地底下不被看見,也沒被轉換成任何公開資訊的管線未被公開討論與充分管理,再加上丙烯管線不當包覆在排水涵管內,管線遭受侵蝕,而丙烯外漏且與地底下的環境發生化學變化,才釀成此次事件。然而,即使將技術物的資訊公開,並不保證所有權益關係人會有一個各方滿意的結論,而是會帶來持續不斷的爭議。像是仍發燒至今的大巨蛋工程事件,柯市府的資訊公開揭漏的是更多巨蛋工程、捷運隧道變形與古蹟受損等技術爭議,同時延燒更多政治爭議。因此資訊公開只是開啟公眾討論與監督的起始,而非達成共識的終點。然而,資訊公開也不必然保證我們面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技術爭議時有明確的邏輯推論,而是可能存在著邏輯謬誤,但在當時的政治情境下,在眾人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註解

  1. Coe, N. (2015) Introduction,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5(1): 102-103.
  2. Bridge, G. (2015) Recasting the politics of oil, 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5(1): 103-105.

延伸閱讀

本文經GeogDaily地理眼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