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狗只能理解人類說話的語調,對發音完全不理解,這是錯誤的觀點。著名的德國動物心理學家薩里斯(Viktor Sarris)利用三隻德國牧羊犬(牠們各自叫哈利斯、阿利斯和巴利斯)證實了前述觀點的謬誤。
文: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
溝通的語言
儘管帶著征服者的心靈,
牠的天性卻是相當敏感。
樂與悲快速降臨牧羊犬身上,
不是喜形於色,就是暗自神傷。
——英國詩人 威廉.華生
認為家養動物不如牠們野生祖先聰明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在許多情況下,家養動物的感覺的確顯得遲鈍,牠們的本能也不如昔日靈敏,這種情形對人類來說也未嘗不是如此。必須強調的是,人類正因前述的動物本能減弱所賜,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動物。
本能退化開啟的「語言」之門
動物本能行為和支配動物行為固定模式的鈍化,特別體現在人類發展的行動自由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對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天生行為反應的退化並未削弱理性行動的能力,反而意味著一種新型態的自由。美國動物學家惠特曼(C. O.Whitman, 1842-1910)最先理解前述道理並開始從事相關研究,他在1898年指出:「動物本能上的退化並非其自身智力上的退化,而是一扇開啟的門,通過這扇門(學習),可以帶來新的經驗,從而產生智識上的一道飛越。」
動物的表現行為和其引起的社會性反應屬於物種本能性和遺傳性行為模式。社會性動物例如灰雁和犬科動物,牠們彼此「心照不宣」的所有行為,都是專屬該物種的本能性固有行為和規範順序。學者西恩克魯(R. Schenkel)曾長期調查狼的表現行為並分析其中的含義。如果將狼與家犬各自和族群成員進行社會交往的訊號——「語言」進行比較,會發現後者的訊號式語彙和許多本能行為模式一樣, 有退化的徵兆。
由於狼的社會結構已達高度發展,牠們的訊號式語彙和本能行為相當明顯。除了尾巴搖動和尾巴位置所傳遞的訊號之外,在鬆獅犬等擁有狼血統的狗身上,可以看到狼的所有表現行為。從身體構造上來說,尾巴捲曲的鬆獅犬根本無法做尾部運動。儘管如此,牠的子孫卻繼承了狼特有用尾部發出訊號的天性。我的混種狗都從德國牧羊犬遺傳了正常的「野生尾型」,並做出狼的典型尾部運動。這種行為在純種牧羊犬或其他的狗身上絕對看不到。
在與生俱來的表現行為中,例如在面部肌肉以及身體和尾巴的活動方式上,我的狗當中有些比歐洲的狗更近似狼。當然,這並不是說我的狗在前述條件上都能和狼並駕齊驅。例如在臉部表情的表達能力上,我的狗比大多數的狗都強,卻仍不及野生種。在經驗豐富的狗兒愛好者看來,我的說法似乎很荒謬,因為他們想到的是動物在表達上的能力,而我所說的則是狗的本能動作。
我在前面談到本能的衰退可以為「自由創造的新行為模式」開啟一扇大門,而能徹底展現這項原則的,即為表現行為能力。鬆獅犬的表現行為幾乎和狼一,但這些行為僅限於野生動物間表達生氣、順從和歡喜等情感時所展現的動作,且並不明顯,因為牠們已經習慣同物種間極其細微的反應機制。
相較之下,人類基本上已經喪失了這些反應,改以不細微卻容易理解的語言作為交流方式。人類擁有語言,因此無須從同伴的眼中窺探細膩的情緒變化。大多數人認為,野生動物的表情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事實正好相反。與灰狼相比,鬆獅犬讓許多人難以理解,就像多數的歐洲人無法理解東亞人的表情一樣。因此,唯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發現狼和鬆獅犬不帶感情臉孔下的端倪,就像他們也能看出灰狼在多變表情中隱藏的祕密一般。
然而,灰狼的智力水準較高,牠們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先天本能左右,多半獨自學習,甚至擁有自由創作的表現能力。例如狗會把頭放在主人的膝蓋上表達愛意,就不是受本能所驅使。一般也認為,這種舉動比起野生動物的「對話」,更近似人類的語言模式。
此外,和說話能力更密切相關的,是透過學習來的行為表達情感,例如狗伸出前腳放在人的手中等動作。許多學會這些動作的狗為了取悅主人,會配合主人和當時的環境條件做出動作。而一旦犯了錯的狗,會慢慢地走向主人,坐在主人面前,耳朵朝後下垂,露出「歉疚」的神情坐在主人面前,身體顫抖並伸出前腳。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這種場景。我知道的一條貴賓狗甚至對其他的狗也做出這種動作,但這絕對是例外,因為當和同類「說話」時,即使已經習得許多表達方式的狗,也還是會使用野生的表達方式進行溝通。
一般來說,狗的獨立性愈強,學習和自由創造的表達方式愈多,所保留該物種野生形式的特有動作就愈少。因此,家養化程度愈高的狗,表達行為就愈自由且擁有較高的適應力。當然,個體的智力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在一定情況下,更接近野生且較聰明的狗比那些野性本能衰退且稍微遲鈍的狗,更能創造出複雜的表達情感行為。畢竟本能退化開啟的是智慧之門,而非意味著智力的減退。
牠能讀懂你的心情?
前面提到狗向人類表達情感的能力,更適用於狗對人類姿勢和語言的理解能力。一般認為,那些和完全野生的狗最先確定社會關係的狩獵者,應該比現代人更了解狗的表現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他們為求生存必須身體力行訓練的一環。至於無法區分冰河時期熊的平和與憤怒情緒的石器時代獵人,實在可謂笨拙。然而人類的這種能力亦非天生,也是不斷學習的結果;一如狗要想理解人類的表情和語言,也必須透過學習。動物在理解表現方式和聲音的天生能力僅及於近緣種,沒有經驗的狗,就連貓的聲音動作也毫無所悉。由此可見,狗對人類感情的理解程度簡直可說是奇蹟。
儘管我個人十分喜歡狼狗,其中又以鬆獅犬最深得我心,但我毫不懷疑家養程度更高的狗在理解主人的情感上更勝一籌。例如我的德國牧羊犬媞托在這方面就遠勝過牠那些帶有狼血統的子孫,牠甚至可以感受到我對某人的好惡。
在我的混種狗中,我則更喜歡那些擁有這般洞察力的狗。例如斯塔茜對我的各種情況都會做出反應,例如當我生病甚至沮喪時,牠都會流露出關切擔心的神情;當我的步伐不像平常穩健時,牠會邁著比平時略顯緩慢的腳步小心翼翼地跟在我身後;倘若我站著不動,牠會不時地抬頭凝望我,並把肩膀靠向我的膝蓋;有趣的是,就連我喝多了酒,牠也有同樣的舉動,明顯表露出對我「這種病」的不安,所以就算我還想再喝上幾杯也只好作罷。
拜德國牧羊犬的血統所賜,我的狗都擁有相當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其他我所熟知的犬科動物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以聰明著稱的貴賓狗,接著才是牧羊犬、杜賓和巨型雪納瑞(Schuauzer)。然而就我個人喜好來說,這些狗已經喪失了過多的野性,而這樣的「人性化」,也欠缺了我家中那些野生「狼」的獨特魅力。
有些人認為狗只能理解人類說話的語調,對發音完全不理解,這是錯誤的觀點。著名的德國動物心理學家薩里斯(Viktor Sarris)利用三隻德國牧羊犬(牠們各自叫哈利斯、阿利斯和巴利斯)證實了前述觀點的謬誤。
當主人下令:「哈利斯(或阿利斯、巴利斯),回到你的窩去!」只有被點名的牧羊狗會起身,帶著些微怨懟但仍順從地走回自己的睡舖。即使主人從另一個房間發出命令,狗兒們仍然忠誠地依令行事。主人之所以刻意從隔壁房間下令,是為了避免說話時無意間傳達的肢體或表情訊息。因此我有時會想,和主人十分親密的聰明狗兒,對語言的識別能力是否已經到了能理解整句話的程度。每當我下令:「好,出去走走!」媞托和斯塔茜就會立刻起身。即使我非常小心避免語氣中帶有任何的抑揚頓挫,牠們也能行禮如儀;相反地,如果牠們察覺情況有異,即使我說出相同的話語,牠們也毫無反應。
在我熟知的狗當中,最了解人類語言的首推一隻巨型雪納瑞——阿飛。牠的主人艾曾門卡是我十分信賴的朋友,也是本書內頁的插畫作者。漂亮的母狗阿飛對「卡粹」、「斯巴粹」、「納粹」、「艾卡粹」等詞彙有著不同的反應(分別是小貓、麻雀、刺蝟和松鼠的昵稱。其中「納粹」沒有任何政治含義,只是一隻寵物刺蝟的名字)。
艾曾門卡雖然未曾聽過薩里斯的實驗,卻得到了幾乎相同的實驗結果。當他喊「卡粹」時,阿飛就會豎起頸背的毛,興奮地在地上四處嗅聞,表達牠對獵物抵抗時的期待之情;他喊「斯巴粹」時,阿飛卻一動不動地用厭惡的表情盯著麻雀,因為牠年幼時曾追逐麻雀,直到長大才意識到這件事根本就是徒勞無功;至於「納粹」,其實阿飛從未將刺蝟視為獨立的個體,只要一聽到牠的名字就會朝其他刺蝟棲住的山區奔去,在落葉中展開搜尋,並因拿這些多刺動物沒轍而發出憤怒的嗥叫聲。所以即使身旁沒有刺蝟,只要阿飛一聽到「納粹」,就會明確地發出意味深長的高亢吠叫聲;可是當阿飛聽到「艾卡粹」時,便會滿懷期待地抬頭四處張望,如果沒看到松鼠,就改在樹下徘徊尋找。和大多數狗一樣,阿飛的嗅覺很好,卻視力不佳,難以尋得小松鼠的蹤跡。不過阿飛確實比其他狗聰明得多,牠能理解手勢,並至少能分辨九個人的名字,只要喊出那九人當中其中一人的名字,牠就會跑向那個人的房間,而且從不出錯。
倘若埋首實驗室的動物心理學家認為阿飛的例子難以置信,不妨思考一個事實:在密閉實驗空間裡的動物,比那些總是跟隨主人行動的動物,缺少辨識事物本質差異的經驗。對狗來說,將某個詞彙和引不起興趣的訓練技能結合,遠比和前述提到四種令其振奮的獵物聯繫起來困難得多。因此,我們很難讓狗在實驗室裡練就辨識語言的高度技能,畢竟這種空間欠缺習得此技能應有的趣味。
此外,養狗的人熟悉狗的特定行為過程,也無法在實驗室中獲得。不用特別的聲調,也不用提及狗的名字,只要主人一說:「不知道該不該帶牠出去呢⋯⋯」即使語氣單調且沒提到狗名,狗仍會立刻出現在主人眼前,搖擺尾巴,興奮地晃著身軀,因為牠已經嗅到了散步的氣息。如果主人說:「現在就出去吧!」狗會立刻順從地起身;如果主人改變決定:「還是不帶你出去了。」那麼原本因期待豎起的耳朵也會難過沮喪地垂下。儘管如此,狗還是持續以滿懷期待的眼神注視主人。當主人最終宣布:「待在家裡!」狗就會垂頭喪氣地走開,然後趴伏在一旁。不妨想像一下,要在實驗室這種人為環境下產生類似的實驗效果,得採取多麼複雜的實驗方法和繁瑣的訓練呢!
我從未和任何大型類人猿產生過真正的友誼,但友人漢斯夫人卻擁有完美的經驗,顯示人類和類人猿間也可能維持長達多年的親密社交行為。若說前述結果是由鑑識眼光且經驗豐富的科學家和動物間相互的強烈情感所促成,那麼和人類的親密交往可能正是動物知性能力的最佳試驗。
將狗和類人猿比較雖言之過早,但我個人認為,類人猿雖在智力等各方面優於狗,狗卻比類人猿更能理解人類的語言。在某些方面,狗甚至比人們認為最聰明的猴子更具「人性」。
狗和人類一樣是家養動物,狗的家養化也和人類一樣仰賴著兩種體質上的稟賦:第一是從本能行為的固定模式獲得解放,如人類一樣,狗也從此開啟發展新行為的大門;第二是持久的青春活力,對狗來說,正是牠們終生渴望愛情的根源;對人類來說,則可成就人們開放心胸並持續到老的黃金歲月。一如英國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歌頌的一種開闊自由的胸懷:
我於孩提時期如斯
年歲漸增依然如斯
走向垂暮依然如斯
若非如斯,毋寧死
相關書摘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為什麼「就像那隻貓」會被視為一種譏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和動物說話的男人:《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的狗貓行為觀察學【動物行為學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科普經典,逝世30週年紀念版】》,木馬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
譯者:張冰潔
被譽為「能和動物說話的男人」——諾貝爾獎得主不朽科普經典
動物流露出的每個意願都是「善意的」,
而這種「善意」其實是人類早已失去的樂園。
當代動物行為學世界權威、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繼《所羅門王的指環》後最膾炙讀者、溫暖人心之作。勞倫茲以從小飼養貓狗親身經驗,及其日後從事動物行為科學研究,進而解開人和貓狗間親密的情感之謎。
「沒有一種動物的生活方式,能像狗一樣改變得那麼徹底;
相反地,沒有一種動物像貓一樣,
和人類相處達數千年之久卻毫無改變。」
- 動物會因戰爭而感到悲傷?
- 狗會阻止主人過量飲酒?
- 從小與狗相處能提升人際關係?
- 不要光看狗貓的外貌,要像情人一樣個性合才行?
- 貓和狗能擁有真正的友誼?
- 常和快樂的狗貓相處,也能讓自己快樂?
「很多喜歡狗的人不喜歡貓,喜歡貓的人又可能討厭狗。不過我想,如果能用心細膩地看待、認識牠們各自的優點,同時撰寫這兩種動物,反而是理解貓和狗,以及人類的愛的一種絕佳嘗試。」——康拉德・勞倫茲
當代唯一描寫貓狗行為學經典之作!
德文原著譯為多國版本,全球暢銷不輟!
紀念作者逝世三十週年,經典重譯!
本書特色
- 當代動物行為學權威、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花費一生觀察狗貓行為的不朽科普經典,逝世三十週年經典重譯。
- 作者說:「有狗一定比沒狗好」、「有貓一定比沒貓好」,如果你沒養動物,這本書會讓你極想收編貓狗回家;如果你已經養了,這本書會讓你更愛牠們。
- 不得不說,這本書會不自覺令人想起聖修伯里筆下小王子對狐狸的豢養,以及對玫瑰的愛。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