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將情感視為可有可無甚至是危險的現象,而不是視之為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者。無論原因為何,忽視情感都會使人性的描繪變得貧乏。 若不將情感納入考量,就不可能對人類文化心智有適當圓滿的描繪。
文: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情感
主宰(或說看似主宰)人類存在的心智面向,關係到實際存在或從記憶中喚出的周遭世界及其物體和事件,這些物體與事件無論關乎人類與否,都是經由每種感官類型的大量意象來表現,並經常被解譯為語言與建構成敘述。然而,重要的是,還有一個與所有這些意象並行的平行世界,它是如此渺小以至於本身無須受到任何關注,但偶爾也會因其改變了心智主要部分的過程而凸顯出來,有時候就是這麼引人注意。這是一個平行的情感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發現感覺與那些通常更為突出的心智意象並排而行。
產生感覺的直接因素包括:
- (a)我們生物體中生命過程的背景心流,在此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是自發性或恆定的感覺;
- (b)處理無數感官刺激(像是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和視覺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這些感官刺激體驗是感受性(qualia)的來源之一;
- (c)以更傳統的用語來描述,就是從本能需求(例如飢餓或口渴)或動機(例如情慾與玩樂)或情緒產生的情緒反應,這些都是經由對抗有時複雜的眾多情況而啟動的行為程序,情緒包括了喜悅、悲傷、害怕、生氣、羨慕、嫉妒、輕視、同情和欽佩。
(b)和(c)所描述的情緒反應會產生引發性感覺,而不是從基本恆定心流中所引起的自發性感覺。值得注意的是,情緒的感覺體驗與情緒本身卻不幸有著完全相同的名字。這助長了「情緒與感覺是同一現象」這個虛假觀念的長存,儘管它們明顯不同。
情感因而像是頂廣大無際的帳篷,在它之下,我不僅置入了所有可能出現的感覺,還置入了負責產生感覺的情境和機制,也就是負責產生那些讓體驗成為感覺的作用。
無論是感知、學習、記憶、想像、推理、評判,決定、計畫或以心智進行創造,感覺都會伴隨著我們生物體生命的展開一起發生。就偶爾做為心智訪客或僅由典型情緒引起的感覺而言,我們無法依此評判出這種現象的普遍性與功能重要性。
在我們稱為心智的主要行列中,幾乎每個意象從進入內心專注焦點到離開的那一刻為止,都有感覺伴隨出現。意象是如此拚命地尋找情感同伴,以至於即使明顯屬於某種感覺的意象也可能伴隨著其他感覺出現,有點像是聲音的諧波或石頭觸擊水面時形成的漣漪。就「存在」一詞的適當意義而言,若是沒有自發性的心智生命體驗,就沒有感覺的存在,那就不算是存在。「存在」的核心處對應著一種「看似」連續且無止盡的感覺狀態,那多少像是種強烈的心智合奏,為心智以外的一切進行配樂。我之所以會說「看似」,是因為表面的連續性是從意象流動中衍生出的多個感覺波動所逐漸形成。
若是感覺完全不存在,我們就會中止「存在」,即使感覺沒有被完全去除也會損害人性。假設你想減少心智的感覺「軌道」,你所留下的將會是毫無生氣的外部世界感官意象鏈結,那些感官包括了所有熟悉的不同感覺類型,也就是從實際感知或記憶回想中產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它們可能多少是具體的或是抽象的,也可能會或也不會解譯成符號形式。更糟糕的是,若你天生就不帶有感覺軌道,那麼其餘意象就會在你的心智中不帶感情且不受限制的遊走。一旦去除了感覺,你將無法把意象分類成美麗或醜陋、愉悅或痛苦、高雅或粗俗、精神或實質。如果沒有感覺,在十分努力下,也許還是能經由訓練來對物體或事件的美感或道德進行分類。當然,機器人或許也是如此。從理論上來看,你必須仰賴對感知特性與背景脈絡的刻意分析,也必須依靠蠻橫的學習努力。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在沒有獎勵與伴隨產生的「感覺」下,自然學習就難以構思產生!
正常生活中沒有情感是難以想像之事,然而為什麼情感世界常常被忽視或被視為理所當然? 也許是因為正常感覺無所不在,往往不太需要關注;幸運的是,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生命中的多數時候,不會產生正面或負面上的重大干擾。忽視感覺的另一個原因是:某些具破壞性影響的負面情緒,或是某些產生誤導的誘人情緒,造成情感的聲名狼藉。情感與理性之間在傳統觀念上的對比,來自狹隘的情緒與感覺觀念,大部分都是消極的認定情緒與感覺會破壞事實及推理。然而現實中各式各樣的情緒與感覺,只有少數具有破壞性。大多數的情緒與感覺對於推動智力與創造性過程極為重要。
我們很容易將情感視為可有可無甚至是危險的現象,而不是視之為生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者。無論原因為何,忽視情感都會使人性的描繪變得貧乏。 若不將情感納入考量,就不可能對人類文化心智有適當圓滿的描繪。
感覺是什麼?
感覺就是心智體驗,根據定義它們是可意識到的;如果無法意識到感覺,我們對感覺就不會有直接的了解。但是感覺與其他心智體驗在幾方面有所不同。首先,感覺的內容常是指感覺出現其中的生物軀體。感覺描繪了生物體的內部,也就是內部器官和內部操作的狀態。正如我們所指出的那樣,形成內部意象的狀態,讓內部意象與描繪外部世界的意象有所不同。其次,由於這些特殊的狀態,內部的描繪(即為感覺的體驗)充滿了名為價值的特性。
價值無時無刻都會直接運用心智用語來解譯生命狀態。這無可避免地揭示了好、壞或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舉例來說,體驗到一種對生命延續有利的狀態時,我們會以正面的用語來描述並稱其為愉悅;當狀態不利時,我們則用負面用語來描述體驗並表示其為不愉快。價值是賦予感覺定義的元素,延伸來說,也是賦予情感定義的元素。
這種感覺的概念適用於此過程的基礎版本,也適用於從相同感覺的多種體驗中所產生的另一種版本。反覆遇到同一類觸發情況與後續產生的感覺,讓我們能夠將感覺過程內化到更小或更大程度,並使其比較不會產生「身體」上的共鳴。當我們反覆體驗某些情感處境時,我們會在自身內部敘述中描述它們,無論是否以文字表現,我們都圍繞著它們建構概念,並將激情降低一兩個等級,讓它們適合呈現在我們自己與他人眼前。將感覺智能化的其中一個後果是,節省了此一過程所需的時間與精力。這也對應到生理上,有些身體結構會被略過。我的「類身體循環」概念即是達成此點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實際出現或是從記憶中回想出來,會產生感覺的情況無窮無盡。相較之下,感覺基本內容的列項就有所限制,僅限於一類對象:擁有感覺的活體生物體本身,我指的是身體本身的組成部分與其當前狀態。但讓我們更深入探究這個想法,並注意到當我們提到生物體時,主要指的是身體的其中一部分:位於腹部、胸部與厚層皮膚裡的內臟古老內部世界,以及伴隨出現的化學過程。支配我們意識心智的感覺內容,有極大程度與內臟的持續作用相對應,例如形成管狀器官壁之平滑肌的收縮或放鬆程度,這類管狀器官計有氣管、支氣管、腸道以及皮膚與內臟腔室中的無數血管等等。在心智感覺內容中同樣重要的是黏膜的狀態—想想你的喉嚨會出現的乾燥、濕潤,或是一般疼痛狀態,或者想想當你進食過量或飢餓時的食道或胃。上面所列出的內臟器官,其運作順利且簡單或是吃力又不穩定的程度,都掌控著我們感覺的特有內容。
更複雜的是,所有這些不同的器官狀態都是化學分子作用的結果,化學分子在血液中循環,或在遍布於整個內臟的神經末梢中產生;皮質醇、血清素、多巴胺、內源性類鴉片(endogenous opioids)及催產素都是這類化學分子。這些像是仙丹妙藥的化學分子有部分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它們瞬間就會產生效果。最後,隨意肌的緊張或放鬆程度(如前所述,它是新式內部世界身體架構的一部分),也對感覺的內容有所貢獻。臉部肌肉活化的模式也是其中一例。其與某些情緒狀態密切相關,因此對於臉部肌肉活化的情況進行調度,就可以迅速產生喜悅與驚喜之類的感覺。我們無須照鏡子就能知道自己正在體驗這樣的狀態。
總而言之,感覺是生物體內生命狀態某些面向的體驗。那些體驗不僅只是裝飾而已,它們還達成了非凡的成就:對於生物體內部生命狀態的隨時報告。將報告的概念解譯轉化為可在線上翻閱的頁面檔案,一次一頁地觀看有關身體的某個部分或另一個部分,這是很誘人的一件事。但是,有鑑於剛剛討論的價值因素,數位化的頁面雖然整潔,但毫無生氣也無分別,對感覺而言並不是個適當的比喻。感覺提供了有關生命狀態的重要資訊,但感覺不僅只是電腦所說的「資訊」而已。基本感覺並不抽象。它們是以生命過程所配置的多維表徵為基礎的生命體驗。如前所述,感覺可以被智能化。我們可以將感覺解譯成描述原有生理機能的想法和字詞。這也許常是指某種特定感覺,那種感覺無須親自體驗,或者僅需體驗到較原有狀態輕微的版本即可。
當人們解釋一件事物是什麼的時候,同時也確認了這件事物不是什麼。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什麼不是基本感覺,我可以這樣說,假設我現在要去海灘,這表示在我走到沙灘之前必須先走下一百階的樓梯,此時感覺的主要重點並不在於自身肢體的動作設計,也不在於腦部控制之下全由身體執行的眼睛、頭部、頸部動作,同時也不在於腦部被告知那是哪個部分在運作。感覺的確切概念只適用於事件的某些方面,像是我爬下樓梯費不費力;我想要這樣做的熱切程度,以及踩在沙灘上與身在海邊的愉悅感;或者就此而言,稍後回到陸上可能會感受到的疲憊感。感覺主要著重在任何情況下有關身體古老內部生命狀態的品質,無論是在休息、還是為達成目標而行動的期間,或者是對個人思考有所反應的重要期間,也無論它們是否由外部世界的感知所引發,還是經由回想我們記憶中儲存的過去事件所引起。
價值
價值是體驗的內在品質,也就是我們認為這項體驗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或是介於愉快與不愉快之間的某處。非感覺表徵可以通過諸如「感測」與「察覺」等用語來明確標明。但是像感覺這樣的表徵則需感受體會,而且我們也會受到它們的影響。除了感覺內容(也就是腦部所在的軀體)本身的獨特性外,這就是讓我們稱為感覺的體驗類別之所以獨特的原因。
價值的深層起源可以追溯到神經系統與心智出現之前的早期生命形式。但是價值最接近的前身則是在生物體的持續生命狀態中發現。「愉快」與「不愉快」的字眼原則上對應的是,身體潛在的「整體」狀態是否普遍有利於延續生命與生存,以及發生在某個特定時刻的生命強弱趨勢。不安意味著生命調節狀態出現了不對勁。而幸福則意味著恆定狀態是在有效作用的範圍內。在大多數情況下,體驗的品質與身體生理狀態之間的關係並不能隨心所欲。即使處在憂鬱與狂躁的狀態下也無法完全擺脫這項規則,因為無論帶著負面還是正面的情感,基本的恆定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會保持一致。不過,像受虐狂這類的病態則是例外,因為自願受虐而被傷害的情況會讓他們感到愉快,至少有部分是這樣。
感覺體驗是評估生命相關前景的自然過程。價值「判斷」身體狀態的當前效率,而感覺則向身體的主人宣布判斷的結果。感覺表達了生命狀態在標準範圍內外的波動。標準範圍內的一些狀態要比其他狀態更有效率,而感覺則表達了效率的程度。生命必須處在中央恆定範圍內;夢寐以求的狀態就是生命向上調節至興盛的狀態。處在整個恆定範圍之外的狀態是有害的,甚至有害到能致命。這種例子包括了全身感染時的不良代謝,或在過度活躍的狂躁狀態下的加速代謝。
我們每個人都體驗過持續的感覺,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難以滿意地解釋這些感覺的本質。問題在於這個難題唯一且相當直接的處理層面。對於某些構成感覺的事件,其發生順序甚至是在我們身體中分布與排序的方式,我們都能夠達成共識。舉例來說,在因地震的巨大震動而引發的反應中,人們可以感覺到完全早於正常時序出現的過早心跳,並且引發對此的注意,或是感覺到同時(或早些晚些)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或喉嚨緊縮的情況。芬蘭的瑞塔.哈里(Riitta Hari)在實驗室進行了一項簡單研究,證實了我們之中某些人長期以來的觀點,也認同詩人們的卓越直覺。研究顯示,有一大群人在有關一般恆定情緒性處境的典型感覺體驗中,始終認定身體的某些區域也參與其中。頭部、胸部與腹部是最常參與感覺的舞臺。它們確實是創造出感覺的舞臺。華滋華斯(Wordsworth)對此會感到欣慰。因為他的確寫過「甜美的感覺,在血液中感受到,在心中也感受得到」,正如他所說的,這些感覺逐漸變成「回復平靜的純淨心智」。
奇特的是,相當情況所喚起的確切感覺可以經由文化來適當調整。像是考前的緊張情緒讓德國學生感受到的可能是胃痛,而讓中國學生感受到的則似乎是頭痛。
相關書摘 ▶《事物的奇怪順序》:文化危機背後是否存有生物學?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譯者:蕭秀姍
傑出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融合理性與感性思路的頂峰!
國際期刊譽為被引用最多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這部最新作品中,反思生命起源、感覺、思想和文化,跨越化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提綱挈領地說明了一則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的行為的新理論。
達馬吉歐長久以來關注人類的情緒與感覺問題,本書以其研究團隊的「恆定狀態」研究成果,為生物學與社會科學建立起連結。研究結論是:感覺是恆定狀態的動力,是生命調節背後的強大原則。嚴格來說,人類的傳奇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高度發展的大腦皮質,但這個傳奇的本質在許久之前早已萌芽。
本書的重要觀點如下:
- 人為何與如何表達情緒、感覺,以及運用感覺建構自我;
- 感覺如何成為人類最佳意圖的助力或阻力;以及,
- 腦部與身體之間為何與如何互動,才能支撐前述功能。
這部著作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將震撼讀者對生命、心智與文化背後機制的概念。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