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共和黨支持者而言,如果你認同綠色能源,就等於把你的政治生命置於險境。因為參與黨代表大會和黨內初選的人士,大多數都對科學持懷疑態度。這就是我們的影響力。」
文:珍・梅爾(Jane Mayer)
事實上,有關寇氏企業的污染數據實在無可辯駁。根據環保署毒物排放資料庫(ToxicRelease Inventory)數據,2012年記錄了8000家美國公司的有毒及致癌物排放量,寇氏工業以9億5000萬磅(按:約為4億3100萬公斤)的危險物質,居該年全美有毒廢棄物製造者之首。其中,5680萬磅的有毒物質被排放到空氣、河川、土壤,使寇氏工業躋身全美15大污染公司排行榜。同時,寇氏工業也名列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前幾大。根據環保署資料,截至2012年,該公司每年噴湧2400萬噸二氧化碳到大氣層,相當於500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寇氏公司並未否認上述統計數字,但辯稱數字只是反映出公司的營運量,以及公司所生產的產品,並且強調他們已達相當的標準,不亞於其他同類型的製造廠。就像寇克礦業董事長史蒂夫・塔圖姆(Steve Tatum)所說的:「投資銀行沒有造成什麼污染,是因為他們沒有製造什麼東西。我們有製造東西。」
委員會裡的寇氏支持者還有麥克・蓬佩奧(Mike Pompeo)。他是共和黨新鮮人,來自寇克工業的家鄉堪薩斯州的威奇托。他和這對億萬富豪兄弟關係如此密切,因此有「寇克家的國會議員」稱號。寇氏家族曾經投資蓬佩奧成立的一家航太公司,投資金額並未對外公開。等到蓬佩奧參選時,寇氏家族雖然已不是他的事業投資人,卻變成他參選的主要資助人。他們的企業政治行動委員會和美國繁榮,也以他的名義在辯論場合發表意見。
蓬佩奧當選後,就向公司尋求主要幕僚。他選擇了馬克・肯諾恩斯(Mark Chenoweth),一位曾經為寇氏工業遊說小組工作過的律師。連續好幾週,他為寇氏工業的二項首要法務目標戰鬥——反對歐巴馬提出,由環保署建立一個溫室氣體污染廠商公開登記處的計畫、反對成立一個供民眾投訴不安全商品的數位資料庫。但沒有可以公開取得的資料,要想追蹤任何公司的有毒物排放量,將會非常困難(最後,寇氏家族輸了這場仗,資料庫因此得以建立)。
寇氏工業的遊說資料被公開後,顯示該公司在2011年花了超過800萬美元遊說國會,特別是在環境議題上。若要說明其國會影響力,最佳範例當屬「赤裸裸的巴結」(nakedbelly crawl),這個詞是由政治記者羅伯特・德雷波(Robert Draper)所創,演出者是密西根州眾議員弗瑞德・厄普頓(Fred Upton),目的是希望獲取能源暨商業委員會主席一職。
2010年之前,對於環境議題,厄普頓給人的印象是溫和派。事實上在2009年茶黨和他們的客戶掌權之前,厄普頓曾經說過:「氣候變遷是嚴重的問題,需要認真解決。」還說:「我堅決相信,若想找出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就必須把所有事情攤開來談。」然而,到了2012年,和許多共和黨溫和派人士一樣,厄普頓也面臨了來自右派、攸關職業生涯的重大挑戰。厄普頓存活下來了,但是認同氣候變遷主流說法的那些人,包括南卡羅萊納州的羅伯特・因格里斯(Robert Inglis)都被打倒了,並淪為其他人的前車之鑑。因格里斯開始相信全球暖化的真相,是在一次國會的南極洲之旅,科學家拿極地冰的樣本給他看,證明在工業革命之後,冰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逐漸升高。殷格里斯是基督教保守派教徒,但是他無法違背著良心否認真相。在一片深紅的南卡羅萊納,他的科學覺醒卻促成了他的政治垮台。事後他坦承:「被丟棄的感覺很傷心……但我的確違背了共和黨的正統。」
相反的,厄普頓則脫胎換骨,成了懷疑論者。2010年,他聲明放棄之前有關氣候的叛黨言論,還和美國繁榮會長菲利普斯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民意論壇版面,聯合發表了一篇評論,批評環保署對碳排放的規範計畫是「違憲的奪權行為,國會若不介入,勢必葬送數百萬個工作機會。」厄普頓還參加了一場由美國繁榮發起,以阻止環保署計畫為目標的官司。不枉他百般巴結,新會期開始時,厄普頓保住了委員會主席的位子。他承諾將把環保署署長莉莎・傑克森拉來接受委員會的質詢,還誇口說,質詢次數會多到,讓傑克森可能會需要在國會裡申請一個專屬車位。
不久後,共和黨籍眾議員提出一些措施,被華盛頓民主黨籍代表諾姆・迪克斯(NormDicks)挖苦說是「污染者的願望清單。」他們除了要求中止有關全球暖化的行動,還試圖阻止任何對新列入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護、允許大峽谷臨近開採鈾礦、撤銷山頂開礦的管制,以及阻止煤灰被列為空污。為了破壞環保署的核心任務,他們還提議立法審核環保署的法規所產生的成本,罔顧其對科學和健康的利益。為此,《洛杉磯時報》的社論寫道:「狠狠挖出40年的《淨化空氣法案》的核心。」
上任後二個月內,眾議院能源暨商業委員會共和黨籍委員還主導了反對替代及可再生能源計畫的運動。他們成功地污名化政府對加州太陽能製造商Solyndra和其他乾淨能源公司的支持,指控其為歐巴馬政府的醜聞。事實上,由能源部通過,後來卻引發財務爭議的這項貸款擔保計畫,早在布希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且,和政黨炒作的說法相反,這項計畫確實有將利益回饋給納稅人。
此外,雖然Solyndra的投資人都被說成是歐巴馬的支持者,但是其中一個大金主是保守派成員沃頓家族,也就是沃爾瑪零售的創辦人;另一家接受能源部貸款,後來也破產的太陽能公司,主要的投資人迪克森・道爾創投公司(Dixon Doll),則是寇克捐款網絡的大金主。
然而,在眾議院舉辦的聽證會上,當各家保守派幌子團體煽動對「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怒火的同時,在有利於化石燃料產業的論述下,這些事實都被埋沒了。
眾議員厄普頓堅稱,自己未曾於環境議題上改變立場。但是時任無黨派全國野生動物聯盟副主席的傑瑞米・西蒙斯(Jeremy Symons)說,他的改變「有如黑夜和白天」一樣明顯。他還表示:「從前,大多數的委員視《淨化空氣法案》為有效保護大眾的方式;如今,委員會卻把淨化空氣法和環保署視如仇敵。民眾並沒有要求這種親污染者的議案,但是寇氏家族花錢有方,他們的存在實在不容忽視。」
2011年年底,65名接受調查的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只剩20名願意表示,相信氣候變遷就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因素。菲利普斯很高興地為懷疑主義戲劇性的逆轉勝自討功勞。他告訴《國家期刊》:「如果你比較三年前的局勢和今天的情勢,就會發現戲劇性的翻盤……大部分的候選人已經認清,科學已經被政治化了。」又說:「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支持共和黨的候選人而言,如果你……認同綠色能源,或者在這個議題上搞小動作,就等於把你的政治生命置於險境。因為,參與黨代表大會和黨內初選等(共和黨)提名過程的人士,大多數都對科學持懷疑態度。這就是我們的影響力。美國繁榮這些組織的任務成功了。」
據寇氏家族族長佛雷德・寇克的故友說,弗瑞德有一句名言:「噴水的鯨魚容易被捕鯨叉叉到。」誠如老寇克所警告的,寇氏家族曝光率增加之後的負面效果,就是大眾越來越密切的審視。2011年開春,當捐款人齊聚棕櫚灘參加一月份高峰會時,向來祕密的會議第一次招來大批示威人士。一向戲劇化的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在度假勝地上空升起他們那135英尺長(按:大約41公尺)的「飛船」。那是一艘螢光綠的飛艇,上面印了巨大的查爾斯和大衛的臉,還有「寇氏家族:髒錢」的字樣。
相關書摘 ▶《美國金權》:廢除競選經費上限,巨額黑錢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美國金權》,光現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珍・梅爾(Jane Mayer)
譯者:周怡伶、林麗雪
買下媒體、買下大學、買到美國總統。
直到有一天,
連「美國」都被「他們」買下來。
►「美式民主」黑幕I:當右翼財閥準備入主《時代》
寇氏兄弟(Koch brothers),富比世第八大富豪,是美國第二大未上市企業寇氏工業集團的老闆。事業版圖涵蓋石油、肥料、化學、家用品。幾十年來,他們透過資助各類智庫、學者、專欄作家否定全球暖化的危險。現在,媒體集團梅雷迪思即將在寇氏兄弟的資金奧援下,買下呼籲大眾應該注重全球暖化危機的《時代》。
寇氏兄弟是美國保守派的重要金主,不但出錢資助共和黨,更出錢資助被歸屬在激進保守陣營茶黨的政治人物。事實上,寇氏兄弟不但贊助政治人物,更多次試圖插旗重要媒體。他們要宣揚的不僅只是全球暖化否定論,更是透過自己的財富打造「極端保守派的美國」。
►「美式民主」黑幕II:把「不對的人」都擠出去
八○年代時,寇氏兄弟曾經試圖參選。當時,他們提出的「政見」,包括——
- 不要政府健保、不要社會安全制度
- 不要証監會(SEC)
- 不要環保局(EPA)
- 不要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不要就業限制法規
這類極度右派的主張,在當時自然沒有得到選民認同。但寇氏兄弟在遭受這次挫折後,轉向隱身幕後,支持共和黨內的激進保守派——不只是透過資金,更透過智庫、學者與媒體製造輿論,不但攻擊對手,更排擠共和黨內的溫和派,消滅政黨與政黨之間協商合作的空間。不但造成政黨之間的惡鬥,更讓原先不可能躍上政治舞台的極右派政治人物,有機會主導這個國家的政治。
►「美式民主」黑幕III:如果你認為激進派掌握政權很糟糕,那麼更糟糕的是……
在寇氏兄弟等激進右派財閥的出資運作下,共和黨的溫和派失去舞台,激進的保守派政治人物則無所不用其極地抵制與其他政黨或主張合作的可能。事實上,在右派財閥的奧援下,激進保守陣營有更多資源可以製作廣告、製造新聞、製造輿論,攻擊對手陣營——甚至是攻擊黨內的溫和派或中立派。最後能夠屹立不搖的,就只剩下這些獲得金援支持排除異己、攻擊對手的政治人物。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