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ice Park
譯:劉松宏

希臘雅典生命機構(Institute of Life)的研究人員宣布,一名健康男嬰於4月9日早上從一名32歲女性體內出生,這位女性曾經歷了數次失敗的人工體外受精。

醫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名六磅重的男嬰非常健康,他是透過一種稱為母體紡錘體轉移(maternal spindle transfer)的技術誕生。在該過程中,將母親已配對DNA的細胞核從卵子中取出,並放入另一名女性已經移除DNA的卵子內。捐贈者的卵子內含母親的基因,再與精子受精並發育成胚胎,然後轉移到子宮內著床發育。

該技術克服了這一問題:母親卵子中的某些物質會在受精時防止可存活胚胎形成。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這個問題,包括卵子品質不佳,導致受精卵開始分裂成胚胎時的必需因子不足等基因缺陷。

形成胚胎其中一個必需因子是線粒體。線粒體存在於人類的每個細胞中,位於內含遺傳物質的細胞核之外。透過轉移母體紡錘體,捐贈者卵子中的線粒體及其他必需因子得以使卵子成功受精並發育成胚胎。

該研究所總裁帕納基歐提斯・沙薩斯(Panagiotis Psathas)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現在能夠讓體外授精失敗多次或患有罕見線粒體遺傳疾病的女性成功擁有健康的孩子。」

線粒體對生殖可能極重要

線粒體通常被稱作細胞的發電廠,可以為細胞重要的生理功能提供動力,包括DNA複製和DNA分裂。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線粒體的功能遠不只如此,特別是在生殖方面。東北大學生物系主任強納森・提利(Jonathan Tilly)博士一直在研究生殖前期的卵子,並表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可能在生殖方面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例如可以幫助卵子——特別是那些來自高齡婦女的卵子——成功受精並發育為健康的胚胎,最終成長為新生兒。

提利博士表示:「所有的歷史數據,包括臨床前動物試驗和臨床人類試驗的數據,都與此一觀點相吻合:某些重要因素將會導致不孕或者是卵子、胚胎質量不佳——而且大部分數據都特別指向線粒體缺乏或線粒體功能障礙與之尤其相關。」

這名男嬰是第一位從沒有線粒體疾病的母親身上使用這種技術誕下的嬰兒。截至目前為止,在數個母親有突變線粒體DNA的家庭中也出現類似的出生案例——一個案例刊登在醫學雜誌,另一個案例根據報導則在烏克蘭。在英國,政府允許研究人員使用該技術來幫助受線粒體疾病影響的家庭。

線粒體本身含有少量遺傳物質,這些遺傳物質獨立於構成人體從眼睛顏色到免疫力等各方面的細胞核DNA。這種線粒體替代療法(將來自患有線粒體疾病母親的卵子置入捐贈者被移除DNA的卵子中)可以從中去除突變的線粒體並生下沒有線粒體疾病的兒童。

母親無線粒體相關疾病,治療仍然有效

在希臘報導的這個案例中,母親並沒有罹患線粒體相關疾病,但經過四次人工受精後始終無法成功懷孕,因此決定參與生命機構正在與西班牙公司Embryotools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並嘗試母體紡錘體轉移。而該技術也是由Embryotools公司開發。

提利表示這項技術成功地幫助這名婦女生下健康的嬰兒,而這一事實也支持了一個觀點:線粒體可以更廣泛地應用在生育治療中,而不僅僅是讓受線粒體疾病影響的女性受惠。但他認為這項特別的手術近期內還不會進駐生育診所。相反地,他表示可能還要其他辦法來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捐贈卵子的環境能夠讓該名女性——以及研究中其他即將接受手術的女性——懷孕。

提利表示:「這再次肯定了關於為什麼卵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品質下降方面還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生育能力會下降)。若研究成功的話,未來可能完全不需要再使用捐贈卵子,並且可以讓我們回過頭來解決卵子本身的問題。卵子中可能存在許多有缺陷,包括酶、脂質以及漂浮在細胞質中的任何物質。對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層面——推動科學向前發展以了解這些因素究竟為何。」

未來的研究

這項科學也將深入了解捐贈者線粒體基因的添加對孩子是否有影響。提利表示,有關這種外來、非來自父母的遺傳物質尚未深入研究,有可能會對孩童的發育產生影響。提利說道:「我們會將媽媽和爸爸的遺傳物質結合,隨後將其置入另一位夥伴的卵子內。但是這樣做是否有我們尚未發現、尚未考慮到的相容性問題?如果有的話,那對細胞接下來的漫長命運或新生兒的命運又將意味著什麼?」

提利的研究室目前正專注於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在美國,這樣的手術因為從卵子和精子授精過程就涉及改變胚胎的基因組成,因此政府並不允許。提利則認為使用母體紡錘體轉移等技術來讓更多婦女成功懷孕可能會使政策產生變化。

提利說道:「這些案例報告將開始累積到我們國家將不得不關注其他國家進度的地步,並決定我們是否應該開始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否則我們的公民將會搭上飛機前往其他地方來獲得手術機會。而這只是這項手術帶來影響的冰山一角。」

© 2019 Time Inc. 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