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艷姜(國際萊辛學會祕書長、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導讀:另類瘋狂的女性
──《金色筆記》的文學形式如何造就最深刻的社會批判

二○○七年多麗絲.萊辛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此時她已高齡八十八歲了,乃諾貝爾文學獎類年齡最高的得獎者。有趣的是這個獎來得既不驚奇,卻又出人意表。不驚奇是因為她從一九五○年發表第一本小說開始,從未停止寫作,將近六十年間出版了無數傑出的作品,世上少有作家可出其右,因而多年前就一直名列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出人意表的是,照理說,她截至八○年代就出版了許多一流小說,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前後也受到歐洲各國不少文學獎的加冕,當時就已經有資格得諾貝爾獎了。為什麼延遲了約二十年才得獎呢?

二○○○年左右《聯合報》文學副刊的總編輯蘇偉貞女士曾經與我聯絡,希望如果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能在一夜之間就交一篇文章介紹她的作品,以便隔天《聯合報》報導新聞時,也讓讀者了解得獎作品,我答道因為多年研究萊辛的作品,當然可以做得到,只不過我猜她不會得獎。為什麼呢?因為她如果有資格獲獎,在十年前就應該得獎了,至今未獲得諾貝爾委員會青睞,恐怕是委員們不喜歡她吧!當然這完全是我的推論,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沒想到萊辛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忍不住透露,三十年前就有北歐的朋友告訴她:「永遠別想得諾貝爾獎了,因為他們不喜歡妳。」

「他們」當初為什麼不喜歡她呢?而她現在又為什麼能得獎呢?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究。

二十世紀的女性革命、政治失靈、戰爭創傷

第一,萊辛認為二十世紀的女性所面臨的問題是史上前所未見的,女人的革命更是二十世紀最大的革命。在她諸多作品中,女主角常是有爭議性的角色,例如《金色筆記》(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安娜,一位離了婚的單親母親,雖然是獨立自主的作家,卻和已婚男士長期交往,並渴望對方離婚以便跟她結婚。她同時在冷戰初期加入了共產黨,然而在蘇聯史達林的暴行曝光後,發現了政黨的反覆虛偽,即使不久後離開了政治圈,仍然無法釋懷。更糟的是安娜在寫作上也陷入了困境,經常淪於自我矛盾的反省中,逐漸被混亂的世界吞噬而趨近瘋狂。

其實安娜的各方面都跟作家本身的經驗相近,萊辛離過兩次婚,也曾經和已婚醫生麥可交往,也跟安娜一樣,加入共產黨之後又很快脫黨了。唯一不同的是她不曾有過寫作上的瓶頸,她自己表示《金色筆記》雖然又長又複雜,她卻在九個月內一氣呵成。萊辛和安娜這樣的女人在五○至六○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未興起之前,顯得非常特立獨行而引人側目,恐怕不是當時大權在握的保守人士容易欣賞的對象。尤其小說中有不少篇幅描述、討論了性、愛與婚姻三者之間相互牴觸的問題,即使到了九○年代,我在美國大學課堂上和學生討論的時候,還有成年或成熟的學生覺得萊辛的角度非常尖銳,可見她的眼光是領先時代的。

第二, 萊辛對於政治和社會諸多議題有獨到的見解,往往異於當時的主流看法。例如在《金色筆記》中〈自由女性〉部分,安娜和好友莫莉兩位單親媽媽常討論子女教育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當道的英國,兒子繼承父親的龐大事業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捷徑以及成功之途嗎? 可是莫莉的兒子湯米認為父親雖然富有但不快樂,而母親雖然又窮又左,卻似乎有理想又有熱情,於是他不願意上大學,希望找出一條自己的路。又例如在小說中的「紅色筆記」部分,安娜的同黨同志積極投入選舉,安娜被派到社區,挨家挨戶鼓勵婦女出門投票,可是安娜看到的只是屋內孤單寂寞的家庭主婦,一個個靜靜發瘋了,卻無人了解她們的苦。這跟投票給保守黨、工黨或共產黨有關係嗎?還是任何政黨對此都視而不見,也並不在乎呢?

第三,萊辛在宗教及文明史方面的見解也跟西方白人的傳統相左。萊辛父母雖然都是英國的白人,但飽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因而絕望地離開了英國,移民非洲,她從小就在父母身上看到戰爭的創傷,也深受影響。在非洲長大的她,愛上大自然,並同情黑人在殖民地的處境,也讓她的第一本小說《The Grass Is Singing》廣受矚目。在一九七○年代的另一本小說《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她表示西方人認為文明始於古希臘羅馬是狹隘的淺見,因為非洲及中亞的文明發展得更早。一九八○年代,她出版了多本類似科幻小說的空間小說(space fiction),也表現出她對於宗教與人類文明的批判,甚至嘲諷科學為二十世紀的新宗教。凡此種種都顯示萊辛超越的視野,迥異於西方白人的科技文明與宗教傳統看法。

因此,二十一世紀的萊辛比二十世紀中期的她更有說服力,因為她當年小說暴露的人性、社會,甚至宇宙問題,似已預言了本世紀人類正面臨的種種困境, 除了上述舉例的性別、教育、種族、政治、科技、文明等未解的難題,還包括環境保護、青少年暴力以及恐怖組織等等重大議題。

後設小說的實驗與諧擬技法的反諷

萊辛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歡迎,不只因為她的作品能讓許多讀者產生共鳴,也因為她的語言文字淺白易懂,直指人心。同時,她的文學技巧熟練,在她六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作品風格多變,除了寫實主義之外,也有書信體、寓言、魔幻類型、後設小說等等,非常具有實驗性,而《金色筆記》正是經典的代表作。

《金色筆記》的結構嚴謹而複雜,〈自由女性〉是一中篇傳統的寫實小說,其他四篇不同顏色(黑、紅、黃、藍)的筆記乃是互補的注腳,最後一篇短的〈金色筆記〉則是一個綜合的小結論。萊辛刻意把這些本來可以各自連成一氣的部分都拆成片斷,由這些混亂交錯的碎片呈現主要的母題,那就是瘋狂(madness)。她在一九七一年補寫的〈前言〉也告訴讀者,這本小說最大的特色就是透過結構來呈現內容,換句話說,結構也就是主題。

因此,這本小說可以有兩種讀法,一種是從第一頁依序讀到最後一頁,另一種則是把每個部分各自拆開來讀。因為它是一本後設小說(metafiction),所以如果讀了第一遍之後,再用另一種讀法讀第二遍,必然可以得到更完整的了解。同時也因為這本小說前後有一些看似自我矛盾的說詞和想法,讀者有可能偶感疑惑,其實這些前後不一致的部分,正代表了女主角安娜自我反省、改變思想的過程。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本小說有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在最後一頁,也是〈自由女性〉的結局,第二個結論則是短的〈金色筆記〉的結局,兩者看似截然相反,其實有一種相互對照的諷刺性,我稱之為諧擬(parody,兼有模仿與反諷的意味)。不只在完結之處有諧擬,在小說中有不少相互對照的諷刺必須要細看才能理解,例如安娜故意假冒一位美國男作家,寫了日記體文章投稿,獲得刊登,其實此文乃是安娜刻意諷刺陳腔濫調的文章,同時也是萊辛對於報章雜誌出版標準的反諷,並非是她贊同的作品。如果讀者不了解諧擬而誤會了,就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小說突然穿插一些陳腔濫調或政治傳聲筒般的短文。

瘋狂帶來的自我崩潰與嶄新突破

整體而言,〈自由女性〉探討二十世紀中葉的女人面對的各種挑戰,包括性、愛情、婚姻、子女的教育等等。「黑色筆記」的背景在安娜成長的非洲,涉及安娜年輕時的回憶、戰爭與愛情、種族問題等等。「紅色筆記」記錄了安娜為何參加共產黨,之後又為何離開政黨,其實萊辛並非只針對某政黨提出質疑,這裡的政黨批判是對於政黨的本質而來,寫得非常深入精采,尤其值得台灣讀者借鏡。 「黃色筆記」主要描述安娜的寫作瓶頸,安娜並非無法下筆,而是無法確定自己的作品到底有什麼價值,在「黃色筆記」中的小說〈第三者的陰影〉是安娜把自己投射成另一個主角而創造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安娜自己的感情陷於諸多折磨矛盾。

「藍色筆記」則包含了安娜的日記,作家的瓶頸也在於安娜嘗試了各種方式、角度去記錄所謂的「真實」似乎都失敗了,最後她希望用鉅細靡遺的日記來記錄真相,然而仍覺得失望,因為即使是流水帳般的日記也是後見之明引導的結果。最後,最短但可能是最重要的〈金色筆記〉詳細描繪了安娜和流亡美國男作家索爾的一段短暫的戀情,兩人在智性、志業以及政治立場上十分相近,而且兩人皆因各種內外情勢而陷入接近瘋狂的狀態,安娜彷彿在索爾身上看到一面鏡子,照出自己多面向的矛盾和與之而來的崩潰,她才幡然頓悟,重拾文筆。

萊辛暗示,瘋狂不是全然負面的精神疾病,而是一道缺口,讓人窺見自己內在的,或與世界的矛盾衝突,進而可能產生自我突破,因此精神崩潰有可能是人格全然的分裂瓦解,但也可能是突破小我限制的新境界。然而,突破界限之後,是否就能擺脫人類的愚昧而臻智慧之巔峰呢?小說有一個比喻,十分貼切。如果人類的愚蠢是一座高山,那我們就像希臘神話裡的薛西佛斯,持續推著巨石上山,想登聖賢所在之巔,然而巨石必然不斷滾下山,於是我們只好又再次往上推,每次可能只能往上進一吋, 但我們必須忍耐,堅定地往上爬。

萊辛在其他文章中曾經明言,人類的歷史為什麼會不斷重複錯誤,例如永無止歇的戰爭?人類為什麼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許多人都有類似的偏執:「我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 我們得救了,你們下地獄!」其實,「我們」和「你們」完全一樣,有可能屬於任何一種團體,比如教派、政黨、種族或國家。

萊辛不但是一流的作家,更是一位有智慧的長者,在諸多作品流露對人性深入透澈的了解,對社會政治問題客觀超然的分析,更對世界的苦難有著無限的悲憫。

相關書摘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自序:談論寫作的過程就是小說的構成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金色筆記(首刷限量金色書口紀念版・萊辛誕生一百週年・影響超過四個世代女性作家的女性主義反叛經典)》,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譯者:陳才宇、劉新民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誕生一百週年全新校訂版
名列《時代雜誌》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在失序世界追尋自由的女性主義反叛經典
影響超過四個世代女性作家

本書特色

  • 中文版首度獨家完整收錄萊辛兩篇自序,以及一篇自剖本書創作歷程的專文〈戒慎相迎〉,三篇文章分別寫於本書問世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後,足見《金色筆記》歷經數十年仍然激烈而真實地反映著時代
  • 中文版首度獨家收錄萊辛專訪,剖析文學養成之路的曲折與信念
  • 出版超過半世紀後,橫跨四個世代的女性作家: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得主黛安娜・阿特爾、E.M.佛斯特文學獎得主瑪格麗特・德拉布勃利、毛姆文學獎得主瑞秋・庫斯克、英國衛報編輯娜塔莉・翰曼,共同推崇《金色筆記》的經典地位及其反叛性格!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萊辛自述:「這本小說當今是寫不出來的。」

《金色筆記》──最能回應時代的全新小說形式
最精準預言未來困境的重磅經典
最能闡述萊辛世界的代表作

一個平常夏日,安娜和莫莉在一棟公寓裡談天,
安娜說:一切都開始瀕臨崩潰了。
全書以「自由女性」為框架,穿插黑色、紅色、黃色、藍色等不同顏色的筆記,
最終以「金色筆記」作結,讓讀者見證安娜最後發瘋的過程。
隨著對話與一本又一本筆記的開展,
全書跳脫時間的先後順序,也突破傳統敘事結構,
讀者將在安娜紛陳的筆記之中,看見女性生命的複雜與多元性。
繼吳爾芙之後女性小說第一人,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萊辛,
巧妙編織私密的情感書寫,穿梭於回憶與遺忘的縫隙之間,
在連結混沌歷史與女性命運的同時,也成功創造了名留青史的全新小說形式。

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