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之前,應該要先定義好自己這趟旅程的角色,你要當個旅行者,還是觀光客?兩者所需準備的東西不同,所需的心情不同,所要體驗的東西也不同。
文:林博硯(Richman Studio行銷總監)
青年的「國際移動力」(Mobility)很重要。但是我深深的感覺這個詞在現代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的社會被嚴重濫用。
是的,我們生在一個全球化的世代,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預見的,區域整合與自由貿易的盛行,將使地球村成為一個跨國的競爭市場。我在參加完第一場模擬聯合國會議(BIMUN)時就深深體會到,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未來的競爭對手不會只是台灣人,甚至不會只是中國人,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也因為如此,我不斷告誡自己,要當個全方位的人,要隨時保持競爭力,要能夠走出台灣,擁抱世界。
這也就是「國際移動力」的內涵,不是嗎?
但是,很遺憾的,「國際移動力」這個新興詞彙被許多人誤解與濫用。花大錢送孩子出國,參加暑期班參加研討會參加國際志工,甚至,就讀語言學校,就讀國外大學。聽起來好像光鮮亮麗,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出國的目的就只是出國,只是擁有一個讓家長在朋友之間炫耀小孩很國際化的籌碼,只是一張漂亮的履歷表,那麼,花大錢到底值不值得?「國際移動力」所注重的應該是在國際移動的過程當中,有所體悟,有所成長,有所收穫,有所改變。
而這些,都是需要在行前有著縝密規劃與豐富閱讀,並且在行程當中留心觀察紀錄才能得到的,絕對不只是買張機票收好行李就會自動獲得。
從小在美國成長的我,常常看到台灣去美國的孩子,聚在一起,討論台灣的遊戲與休閒,而當美國小孩去邀請他們一起玩時,他們卻支支吾吾的拒絕然後跑走,這些人在回台後,不僅不為自己這趟旅程的自我封閉感到懊悔,還大肆宣揚自己是個「國際化」的人,曾經去美國短期學習。而這種人真的為數不少。
我很喜歡和別人談論他們的出國經驗,而我一定會問他們:「你這趟旅程學到了什麼?」當他們侃侃而談的時候,我也可以間接的學習到他的經驗與體悟。
但是,當你面對這問題的時候,只能說出哪裡的風景很美、哪裡的食物很好吃,那就真的很可惜。
我絕對不是說沿途欣賞風景不好,也不是說當個觀光客不會有所感動,但是,這不是Mobility。
出國之前,應該要先定義好自己這趟旅程的角色,你要當個旅行者,還是觀光客?(Do you want to be a traveller, or a tourist?)兩者所需準備的東西不同,所需的心情不同,所要體驗的東西也不同。
「國際移動力」是需要努力爭取學習才能得到的能力,不是花錢就能購買。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 中國
- 台灣
- 自由貿易
- 美國
- 旅行
- 學習
- 模擬聯合國會議
- 國際觀
- 履歷表
- 全球化
- 出國
- 國際志工
- 競爭力
- 體驗
- 菁英
- 觀光
- 青年
- 地球村
- 旅程
- 語言學校
- 區域整合
- BIMUN
- Mobility
- 國際交流
- 國際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