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洛・梅(Rollo May)

愛與意志的關係(The Relation of Love and Will)

性激情掀起戰爭、終結和平,它是所有嚴肅事物的基礎,所有俏皮話的目的,是聰明機智的無窮根源,所有暗喻的關鍵,亦包藏著所有神秘暗示的意蘊⋯⋯只因為它的根基蘊含了最深遠的嚴肅性⋯⋯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和一個事實相吻合:性激情乃生存意志的核心,因此即為所有慾望的凝縮。所以,在文章中,我把生殖器官稱作意志集中點。——叔本華

像叔本華這樣頑固的老厭世者(這是那些容易被激怒的人給他的封號)竟會在上面的引文中,把性激情稱為「生存意志的核心」,又將「生殖器官稱作意志集中點」,是十分出乎意料的事。他在這段話中呈現了一個真理:愛與意志之間存在著特殊的關係,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這和現代人對此二者慣常的理解模式恰好背道而馳。以往,力量(我們可暫時把它和意志等同)和愛——甚至是性愛——往往被視為是相互對立的。但我相信叔本華是對的,愛與力量不僅不相互對立,反而具有密切的關係。

前幾章中對原魔(daimonic)的討論,讓我們了解到自我確認和自我主張——兩個意志中的明顯面向——實為愛的要素。我們之所以在本書中將愛與意志並置討論,是因為二者的關聯在所有人的私生活中至關緊要,而在心理治療中,這個關係更有根本的重要性。

愛與意志皆是在關係中的經驗形式。亦即,二者皆描繪著一個人伸向他者、朝向他者,企望對他、她或它發生影響——或者開放自己、被他者影響的生命經驗。二者皆是我們模塑、形成世界,與世界發生關聯的方式,並企圖透過我們渴望從他們那裡獲得利益或愛意的人身上,誘使這個世界給予我們回饋。愛與意志是人際關係中的經驗,這些經驗將使我們擁有影響他者,並被他者影響的力量。

相互阻礙的愛與意志

此外,愛與意志的相互關係也顯露在另一個事實上:當二者之間的協調關係被打破時,雙方皆會喪失其效力;二者將互相造成阻礙。意志會阻擋愛意,這一點在擁有強烈「意志力」且遵從內在價值觀的那一型男人們身上,得到最大的展現。我們可以在大衛・理斯曼(David Riesman)的研究中找到許多實例。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二十年中,這些男人通常都是工業和金融界中強有力的領袖,也是我們與維多利亞時代末、那段極度強調個人意志力的歷史時期之間的連結。

在這個時期中,人們可以暢談他們「不屈不撓的靈魂」,並且宣稱:「我是我命運的主人。」但是,為了使靈魂不屈不撓,我們便不能全心地愛;因為愛的本質即在征服所有的堡壘。而且,倘若我必須堅持做命運的主宰,那麼我將永遠不能放任自己擁抱熱情;因為熱情的愛總是帶有悲劇的可能性。正如同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看到的,愛慾將「使四肢癱瘓」,並「擊潰所有經過智力深思熟慮的精明計畫」。

我有位年輕的病人,還是個學生,在他父親身上,我們清楚地看見意志阻礙了愛的實例。這位父親是一家大型財團的財務主管,當他打電話給我,談到要「使他兒子的治療達到最大效率」時,他的口吻十足像是正在開他公司的董事會。有一回,他兒子在學校因某個輕微的病症而感到不適,他立刻飛奔至現場,打點一切。

而也是這同一位父親,在看見兒子在度假小屋前的草坪上,握著女友的手、親吻她時,旋即勃然大怒。一次晚餐中,他談到併購兒子朋友的公司的事情,原本已經進入協商階段,但由於他被過分緩慢的談判過程所激怒,便打了通電話給這位準事業夥伴,告訴對方:「就當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他似乎一點都沒有察覺到,他在彈指間,就把另一家公司送進破產的困境中。

這位父親是個熱心公益的市民,擔任數個改善市民生活委員會的主席;因此,他全然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在擔任一家跨國公司的財務主管期間,他的屬下都在私底下稱呼他為「全歐洲最硬心腸的混蛋」。這位父親以為幫助他解決了他的所有問題的「意志力」,實際上恰好同時阻礙了他在情感上的敏銳度,斬斷了他聆聽他人的能力,甚至是(或應說,特別是)他自己兒子的能力。因此,我們並不會驚訝於這個極有天份的兒子,在大學裡幾年來的功課一直都很糟,度過一段十分浪蕩的日子,在繞過迂迴曲折的路子之後,才終於允許自己在他自己的事業中獲得成功。

我這位病人的父親,即為遵從內在價值類型的典型代表,他永遠可以在處理他人事情的同時,未曾照顧到他人的心情;可以給予他人錢財,卻給不出自己的心;可以指導人,卻無法傾聽他人的心聲。此類「意志力」,是人們把能夠有效地操縱鐵路車廂、股票交割、煤礦開採等工業領域面向的力量,轉渡到人際關係中的結果。但是像這樣的人,他們的意志力亦操縱著自己,因此,他們無法明白為何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操縱他人。在此情況下,由於意志被錯誤地等同為個人操縱,因而便無奈地被推到愛的對立端。

BLAME Angry boss ceo scolding rebuking incompetent office worker intern, dissatisfied team leader shouting pointing finger at lazy employee for bad work failure, reprimand or discrimination at work concept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根據心理治療所發現的大量資料,我們很可以合理地假設,由於過度操縱孩子所引起的潛意識罪惡感,反而使這樣的父母往往過分保護、放縱他們的兒女。這些孩子得到的是汽車而不是道德價值觀;他們學會感官享樂,卻沒有學到體會生命所應具備的敏銳度;父母們隱約知道他們意志力的價值基礎似乎失去效力,但是卻苦於找不到新的價值觀,亦無法放棄操縱式的意志。這些父親往往根據一個假設行事:他們認為堅持自己的意志,是為了整個家庭著想。

對於意志的過分強調,不但阻擋了愛,而且遲早會引致逆轉反應:愛將會阻撓意志。在前述那類父親的教育下成長的子女所形成的新世代中,這樣的現象特別明顯。當前嬉皮運動所提倡的愛,為此一反向錯誤提供了最明晰的例證。嬉皮運動中有一個基本原則:「嬉皮之愛是無差別的愛。」嬉皮之愛強調當下的立即性、自發性和情感的誠實。

我們不僅可將嬉皮之愛視為反抗上一代操縱式意志的結果,實際上,整個嬉皮運動的價值觀都可在此框架中被理解。強調短暫關係的當下體驗中的立即性、自發性和誠實,不啻為嬉皮對上一代中產階級的愛與性的價值觀,最徹底而有力的批判。嬉皮的反叛有助於摧毀破壞人的意志力。

然而,愛仍需要能夠持續才行。愛人間須透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彼此遭逢,共同經歷衝突和成長,才會讓他們的愛加深。而任何能夠持續的愛情,都無法省略這樣的成長經驗。這個成長過程涉及了選擇和意志,不管我們如何命名它們。當然,廣泛的愛在一般的、團體的情況裡是適當的;但是,倘若一個人被愛,只是因為他身為「人類」這個屬的一份子,相信他並不會因此而感到任何的光榮。

與意志分離的愛,或排除意志的愛之中所含有的被動性,不僅無法與其原本強調的熱情相容,亦不可能隨此熱情而成長。因此,這樣的愛往往易於解離;正因為它並不充分做區分,結果便是愛情永遠不會真正地進入個人性的私密範疇。在愛情關係中做區別,涉及意願和選擇,而選擇了一個人,即表示不再選擇其他人。但這點在嬉皮之愛中是被忽略的;嬉皮運動發展中所強調的愛的立即性,似乎導致了一種生滅於瞬間的、曇花一現的愛情關係。

現在,繼中產階級那種生產線式的、週六晚間固定做愛的機械化愛情關係之後,反叛此虛假性的嬉皮提出愛的自發性,無疑為人們帶來了一大解脫。然而,愛情中的持久特質到哪裡去了呢?愛慾激情,不僅要求個人必須具備把自己交託到立即經驗中,並且任自己為立即經驗所刺激的能力,同時也要求人們必須把這個事件帶入自己內心,在由此經驗所生成的新意識層面上,重新塑造、形構自我和關係。然而要做到這些,需要意志的成分。維多利亞式的意志力缺乏愛情所需要的敏感度和彈性;而相反地,嬉皮運動中的愛又欠缺與意志相合的持續力。在此,我們再度看見一個意志與愛情不可分離的重要範例。

最後,愛與意志問題的相依關係,亦展現在二者「解決方案」的相似性上。在這個時代裡,無論是借助於新科技、修補舊價值觀、以更令人愉悅的方式因襲舊習或任何其他策略,都無法對這兩個問題做適當的處理。我們不能自滿於舊樓新漆,因為被摧毀的是根基,我們需要全新的「解決方案」,不管我們用任何名稱來命名。

無論新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其要件是產生一種新的意識,以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度和意義,可以重新被放回其應據的中心位置。在任何一個激烈轉型的時代,都需要像這樣擁抱意識。由於缺乏外在的引導,我們必須轉向內在尋求道德力量;並且,每一個個人身上都承受著他的時代對個人責任感的重新質問。我們被要求在一個更深的層次上,回答生而為人的意義。

相關書摘 ▶《愛與意志》譯序:羅洛.梅——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之實踐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愛與意志:羅洛・梅經典(2019年版)》,立緒出版

作者:羅洛・梅(Rollo May)
譯者:彭仁郁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扛鼎鉅著,羅洛.梅(Rollo May)成名之作

探索愛的焦慮、意志與原魔。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意志的反面亦非優柔寡斷,而是不願涉入重大事件,漠不關心、保持距離。

愛是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最深刻的人生體驗之一,而意志與人類的生存感密切關聯。人心失衡、迷茫,即在無法了解愛與意志的真諦、愛與意志的源頭、愛與意志交錯的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在這本書中,以存在主義為基礎,從心理治療的觀點出發,探討愛與意志的心理學意義,連結起生命穿行的兩條門路,探入人心更深的意識裡。對人類存在的焦慮、愛、意志、原魔,皆有發人所未發之創見。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為現代人開創一片別開生面的心靈天地。

getImage_(1)

Photo Credit: 立緒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