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口普查,過去幾十年裡,美國的人口流動率逐年下降,但在疫情之下,能夠「遠端工作」的矽谷人開始了一陣遷徙潮:移到郊區、移到別的州,或是移回到自己的家鄉。
疫情之下,更多人適應遠端在家工作型態,美國從四、五月份開始,居住成本高昂的大城市開始出現遷徙潮。
36歲臉書軟體工程師Eason上個月跟家人搬出舊金山,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Charlotte)買了一棟有後院的房子。「舊金山Dolores Park附近的單人衛浴公寓,每月房租4100美元。公司宣布彈性在家工作後,我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沒理由繼續付不合理的租金。」Eason離開住了12年的舊金山心中雖不捨,但換得舒服寬敞的居住空間、生活成本不到原本的一半,他認為是明智的抉擇。
過去三個月,總部位於舊金山灣區的科技巨頭包括Facebook、Twitter和Shopify等公司相繼宣布讓員工無限期遠程工作,我身邊跟Eason一樣開始移居至郊區、外州,甚至計畫返鄉的朋友愈來愈多。事實上,根據今年5月份的一項民調,三分之二的舊金山科技公司員工表態,如果在家工作成為未來常態,他們會離開灣區這個高生活費的城市,搬到其他地方定居。
出乎意料,全美近十年流動性創新低
在Covid-19冠狀病毒將半數以上美國人囚禁在家之前,美國已變成一個流動性較小的國家。美國過去是已發展國家中流動性最強的國家之一,在1950年代,每年約有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口遷移。但根據人口普查,過去幾十年裡,美國的人口流動率逐年下降:1948年,流動率為20.2%,到了1980年代中期,數字徘徊在18%,至此以後一直下降,從2018年到2019年流動性只有10%。
《新工作地理》一書的作者、經濟學家莫雷蒂(Enrico Moretti)指出,流動性下降加劇各地的收入不平等,反觀歐洲等更靜態的勞工市場,高遷移率能使勞動力市場具有靈活性,間接刺激經濟和帶動城鄉發展。
按理說,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美國人的民族性願意冒險、為謀求新機會打包走人搬到其他地方。但過去數十年,美國勞動力市場變得愈來愈單一,許多大城市的租金激增,這使尋求新機會而搬遷的人意願降低,因為調整當地生活成本後,中低薪工作在各地薪水基本相同。而人口結構老齡化,住房和就業市場的放緩和結婚生育的延遲使年輕人的搬遷率大為下降。
另一方面,雙薪家庭比例的增長也讓搬遷變得更不容易,以我為例,幾年前另一半拿到矽谷的工作聘書(offer)後,我繼續在德州工作半年,待先生在矽谷的工作和住宿條件穩定後,才搬到矽谷定居。
一場看不到盡頭的疫情,逐漸改變了這個現象?原本以極低速移動的美國人,現在正被迫或自發性地進行遷移。
促成矽谷人出逃的最後一根稻草
灣區是世界上最高的租金的地區之一,人資顧問公司Robert Half的2020年薪資指南顯示,舊金山和矽谷的工資結構,必須比其他城市平均高出40%,才能跟得上生活成本。美國房地產網站Zillow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美國平均房價美金25萬一戶,舊金山房屋中位價約120萬、矽谷88萬。
這意味住在灣區的多數人一直在租房、忍受超高的生活成本外和通勤時間之外,居住空間甚至不到15坪;當工作地點不再受地裡位置限制,自然有搬家遷徙的動力。在舊金山Uber工作的朋友M,三個月來跟男友窩一個餐桌上吃飯、視訊開會,上週他們把公寓租出去,在夏威夷短租Airbnb為長期定居做打算。「不用被公司地理位置綁住,何不去有大海相伴的度假聖地!」
M沒料到的是,搬離灣區核心地區竟然在她的同溫層開始成為一種潮流了。
我觀察這波疫情促使矽谷人的出走,大致分為三種情況:
- 搬去郊區,提升居住和環境品質
- 搬去外州置產,實現長期想搬離灣區的心願
- 計畫返鄉或返回祖國,回到有家人和文化連結更深的地方
實際上,四月之後舊金山灣區郊區房成交量不減反增,包括三谷地區(Tri-Valley)和東聖荷西的住房需求劇增。矽谷半導體業務部高層主管Erin,孩子不到兩歲,下個月將從矽谷搬到東灣的市郊住宅區,「就算以後必須進公司,以長遠眼光來看,我樂意忍受偶而通勤的不便,讓孩子有好的學區和更舒適的居住質量」。
全美其他「居大不易」的城市如紐約曼哈頓等,也出現各地市中心人潮外流,促進了郊區和鄉下地區的人口流動。
大城市出現返鄉潮:Tulsa Remote遠端工作獎勵計畫供不應求
長居紐約曼哈頓的38歲女子蔓薇(Lindsey Marvel),早在4月份因疫情嚴重選擇回到家鄉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除了避難,家人的支持網絡和經濟考量,是許多人返鄉的因素。一位在紐約從事倉儲業的男子Matt說:「你很難用失業救濟金支付曼哈頓的租金」,很多人和他一樣,紛紛湧回家鄉和家人共居。
從事遠端醫療的蔓薇早在去年,就申請通過政府為吸引遠端工作者到奧克拉荷馬州的「Tulsa Remote計畫」,當時一萬元的獎勵福利也沒讓她下決心搬家。疫情爆發後,Tulsa Remote申請案件翻倍,四月份就收到超過1000份的申請,每月網站流量也急速成長。計畫執行董事伯佐(Aaron Bolzle)表示申請人的背景多元,來自美國各地、各個種族,婦女申請的名額也不在少數。有些來自別的國家的移民,此時更計畫搬離美國、返回祖國。
美國境外遷徙將不可避免,國際人才回流至台灣
反觀台灣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出現「鄉下置產」的討論,跟目前美國的情況略為相似。台灣對疫情的嚴密部署和醫療資源,讓許多久居大陸的台商回流,而住在美國的遊子若短期避難,或因應長期遠距工作型態想搬離美國,也會以台灣為首選之地。
美國近年諸多政策對移民不友善,我的部分印度、墨西哥和韓國朋友,紛紛在另一半的公司支援長期遠端工作後,已經搬回或計劃搬回祖國。短期他們勢必仍為美國企業工作,回國後長期則可能另謀出路,創業、轉職或為台商等其他企業工作。我個人也非常希望搬回台灣居住,趁這段時間陪陪家人,熬過兩週隔離期能自由行動,不像在美國限制多且避疫方針無所適從。
於是,這場疫情刺激了美國人再次移動遷徙。住在矽谷的我,心中樂見於上述提到的改變,我認為以後要談的不再是遠程工作,而是「在任何你想的地方工作」。
當你可以選擇辦公和居住的地方,許多振奮人心的事情即將發生。首先,大城市不再擁擠,一旦白領族和千禧族人才回流至鄉下,帶動當地運輸、餐廳、教育和醫療等基礎建設的需求,勞動階級的人無須搬離小城鎮到大城市發展,掙扎於惡劣的生活條件。而人才的逆流的態勢將更不可擋,更多勞動階級的人會搬回鄉下,因為這些小城鎮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無疑促進城鄉發展的平衡。
最後,當全球數位遊牧工作者(Digital Nomad)比例大幅增加時,包括企業、學校和餐飲商業模式方面將有層出不窮的創新模式。未來,「遠端」這個概念也許是針對實體企業所在的辦公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