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曉柔

一張張大布條和木板在空中揮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孩子們沒有去上課,而是想著對策,想著要怎麼做才能讓這間已無教育本質和學習意義的學校再次發揚光大。

這是我國中生活的某一部份。

我是一位在實驗教育長大的孩子,遇過一所走偏的實驗教育,以及一所願意幫助我走回正軌的實驗教育。希望藉由自己的童年求學經驗,訴說偏離軌道的實驗教育產生了多少正負面影響。

「跳脫體制教育!」「離開考試,學生不是考試機器!」2012年時的這些標語,想必對追求體制外教育的家長及學生們來說並不陌生。許多在體制內的學生感到不適應,或是想藉由其他方式來學習,因而選擇了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但是,有多少人不僅誤解了其意義,也在不知不覺中扭曲了其中的內容,使部分的體制外教育成了一個無意義的學習環境,讓許多學生變成「實驗」下的犧牲品。

為什麼現在許多標榜跳脫體制的教育漸漸走偏,原因非常多,得先從這些以前就存在的問題開始探討:

1. 考試:最初考試的目的是什麼?了解自己學會了什麼,不會的地方在哪裡?哪裡需要改進?並從中調整老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適合彼此,幫助彼此成長,這才是考試最原先的目的。

2. 分數:分數的好處是讓人快速知道一個人的學習狀況。但分數不是用來比較、排名,甚至代表一個人價值的數字。

3. 多元學習:許多家長不再覺得,自己的孩子只能學習國英數社自,或體育音樂及美術,當一些孩子有特殊的專長,並且發展得十分快速,甚至在某個領域上是出名的,有些家長會選擇讓他們先專注在這個領域,長大後再回頭學習基礎教育。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並不能早早就將某項專長發揮到足以成為專才,因此,適當地在課業與專長之間取得平衡,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4. 混齡教育:許多人將混齡教育扭曲成「基礎教育的混齡教學」,但並非如此。在芬蘭,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大家一起上烹飪課、一起滑冰、一起運動、一起做木工、用縫紉機⋯⋯混齡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不同年齡層的互動及學習,而不是讓全校學生一起學國小一年級的數學。

回到我所說的這間「走偏的實驗教育」學校,它似乎曲解了上述許多事物。但其實不只這所學校,一些實驗教育、自學團體,也是在沒有搞清楚教育本質的狀態下,全盤否定了所謂的體制內教育,例如執意認為考試就是不好的、背書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等等,導致許多人漸漸否定考試,強調著不要念書跟考試,卻忘了持續學習是一件最基本的事。

弔詭的是,當部份體制之外的學校強調不考試、不背書,卻會在學生於檢定考或升學考中考出了高分後,拉紅布條慶祝。

而另一個全盤否定體制內教育模式的問題是,假如你未來想鑽研一門學問,以藥學為例(這是我之前的第一志願科系),卻缺少了數學、自然、生物相關的知識,請問要如何學習藥學?或是考上藥學相關科系?

在我離開這所走偏的實驗學校後,我來到了另一間正在成長,卻已相對穩定且更有規劃的體制外學校。但是因為缺少過去該學的基礎學科,別說藥學,我連國中的基礎數學都無法掌握,甚至跟不上高中課業,懊悔與氣憤於是在心裡滋長。連最基礎的知識都沒有,怎麼有能力去爬更高一階的學科呢?

適當的實驗教育,是在改善過度學習的同時,不丟掉基礎訓練,並貫徹扎實的多元學習。

而現在的我,一邊讀大學,一邊做著我想做的事。很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個適合我的科系和專長,正在穩定發展中。比較吃力的是英文,現在就讀於大二的我,正在學習國一的英文,我的目標是能夠不靠翻譯機讀懂原文小說,嚐盡英文世界的語調和氛圍,靠著自己的力量,以及旁人的協助,獲得學習上的滿足。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教育的方式不只有一種,也沒有一種教育適合每一個人。因此重要的是,創造一個讓孩子能自由發展又能適當學習的環境,也讓實驗教育不只是實驗。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