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關於群體間不平等的概念很容易被忽略,有類似被歧視的感受時,可以先從群體的概念檢視起,不同群體間從來都不是平等的,正因為這些不平等,面試人員並未理解同志出櫃歷程有什麼樣的難度,也忘記了自己可能屬於不用出櫃的群體,不適合用輕視的口氣來傷害對方。
文:江映帆(彩虹森林獨角獸創辦人)
我是一位陽剛氣質的女同志,關於性別在我身上的討論,最常聽到的是,「你應該不會被歧視吧,我以爲女生帥帥的會有很多人喜歡」,包含我的論文題目《陽剛女運動員的生存策略》的研擬階段,曾被性別前輩老師提點:「會不會這只是你自己的感覺,其他的陽剛女同志運動員沒有被歧視的問題?」
陽剛女同志的社會處境
這些疑問,使我開始比對陽剛女同志生命經驗,與現有文獻的落差,搜尋後發現大多數性別友善夥伴真的很支持/很欣賞陽剛女同志,但是否「比較容易」生存,對我來說是一種表面假象;反之,則須透過更多翻轉污名的策略才能取得信任。因父權體制在複製父權文化時,會更用力檢查陽剛女性的存在、確保不能「取代男性」的主體性,在處境上,比陰柔氣質女性更容易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用一種「不合格的女人/男人」的眼光予以看待。
回顧10年前教甄經驗,仍記得高分通過筆試後,在面試機會時的問題是:
- 你很年輕,你有男朋友嗎?有打算結婚嗎?
- 單身很棒,我們可以幫你安排單身教師聯誼,女生免費,你願意參加嗎?
身為陽剛女同志,為了生存,該如何回應這兩個問題?大家可能心裡各自有答案,而當時的我說謊單身,可以參加單身教師聯誼,最後我沒有去。
面試經驗引發筆戰
時間來到了去(2020)年底,和我一樣陽剛氣質外表的學妹寫了一件讓我很能同理的經驗。她在應徵一間啤酒公司時,很不幸的遇到不受尊重的面試經驗,覺得她向爸爸出櫃的經驗被輕視、被羞辱。因為是公開寫在個人臉書,底下的留言充滿更多歧視性言論,幾乎在她每一篇公開文章底下,分析其中言論有兩種,第一種:歧視你的是你爸媽、不是面試者。第二種:很多人認為面試本來就有權力刁難受試者,同志不應該玻璃心。
到底外型明顯的出櫃同志在面試的處境是「敏感玻璃心」還是「性別歧視」?我認為關於群體間不平等的概念很容易被忽略,有類似被歧視的感受時,可以先從群體的概念檢視起,不同群體間從來都不是平等的,正因為這些不平等,面試人員並未理解同志出櫃歷程有什麼樣的難度,也忘記了自己可能屬於不用出櫃的群體,不適合用輕視的口氣來傷害對方。
同志若需要與人建立連結產生信任,有時勢必需要與人出櫃,然而異性戀的性傾向是被社會大眾所預設的,正是因為這些不平等才讓刻板印象、口氣、表情、細微的回應方式,造成某個群體總是在承受、壓抑日積月累的身心傷害或是不適應社會的感受,但有時很難說清楚自己的感覺,就更難被支持、必須更隱藏同志身份。
宰制群體逃避指控的七種方式
另一部分,是職場權力關係,面試時有「絕對的權力」決定面試者是否適合來上班,但若無意識到權力關係的影響,輕易地對面試者開玩笑、刁難、或是讓面試者感受到敵意環境,這些都是有權力者的在上位者,特別需要「提升性別意識」與「自我覺察」,指責面試者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太敏感、玻璃心」只是加重弱勢族群所承受的身心壓力,無法專注將能力發揮在工作上。
當同志表達後所遭受的指責會包含七種方式,一位專攻性別與社會學的美國作家 Allan G. Johnson,便在其著作<Privilege, Power, and Difference (2nd ed.).>其中一章名為「Getting Off the Hook: Denial and Resistance」指出了宰制群體逃避指控(Getting of the hook)的七種方式:(轉引自〈是歧視,還是原住民太玻璃心?對網紅愛莉莎莎IG言論的反思〉
- 否認並極小化壓迫(Deny and Minimize)
- 譴責被害者(Blame the Victim)
- 說成別的(Call it Something Else)這樣比較好(It’s Better this Way)
- 不是故意的就沒關係(It Doesn’t Count if You Don’t Mean it)
- 我是好人(I’m One of the Good Ones)
- 厭煩了(Sick and Tired)
這七種方式正好也符合了學妹臉書底下留言的反應,不斷否認、並斥責面試者的感受,筆戰裡面也看到貶抑同志出櫃行為來合理化這件事情的發生,或是很快地同理主考官,認為不是故意就沒有關係、這些發生都是為了要考驗面試者的抗壓性。讓我想起雙十國中因性別特質被霸凌、繼而在校內跳樓的同學、鷺江國中跳樓的楊允承、世新大學宿舍霸凌、高樹國中葉永鋕、北一女中石濟雅、同光教會楊雅惠牧師及無數遭受性別霸凌身心受傷甚至致死的案例……攻擊方法皆是以性傾向污名惡意中傷對方。
筆戰中的學習
這次事件的留言甚至了攻擊了學妹的媽媽、爸爸、女友,造成有同志身份或是與同志站在一起的人恐懼,或是以「你太敏感、玻璃心」使事情發生的真正感受被模糊焦點。在這事件中,我學到了幾個破解方法:
- 對信任的夥伴說出自己真實感受與情緒、處境;
- 從社會學的角度理解群體間的不平等;
- 再幾次深度同理自己的感受與自我認同;
- 收集更多資訊、充實性別意識與整理自己的經驗;
- 未來能將此經驗公開分享,幫助各個角落中可能還在壓抑、默默忍受的夥伴。
這幾個方法其實受用於各個性傾向,各種階級、種族、文化差異所產生不平等的歧視發生時,都需要先站在自己這一邊,把感受整理出來,有力量才能繼續分享,很感謝學妹將自己的經驗做了整理,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到,也要很大的力氣才能修復那些留言所產生的影響、造成的傷害。我們會越來越有力量的!
致 每個願意說出自己感受的靈魂!
延伸閱讀:
本文經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授權刊登
原文以〈職場面試,如何區分「性別歧視」還是「玻璃心」〉為題發表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夫妻因為選舉失和?被邊緣化卻很重要的議題——政治態度與婚姻關係
如同多數夫妻因為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而有著共同的信仰或相同的生活習性,夫妻間也因頻繁的互動而影響了彼此的政治態度與行為,進而導致了在政治傾向的一致性。
-
女同志文化中的獨立音樂(上):女巫店的創立,具有性別包容性的展演空間
相對於風格較為陽剛硬蕊的地下社會,女巫店的長期以來不插電(unplugged)的音樂演出風格,加上對於女性與陰柔氣質友善包容的獨立音樂環境,恰到好處的象徵了當時社會運動、婦女運動與同志運動共生與協商的情境。
-
出櫃同志職場面試時,如何區分「敏感玻璃心」還是「性別歧視」?
我認為關於群體間不平等的概念很容易被忽略,有類似被歧視的感受時,可以先從群體的概念檢視起,不同群體間從來都不是平等的,正因為這些不平等,面試人員並未理解同志出櫃歷程有什麼樣的難度,也忘記了自己可能屬於不用出櫃的群體,不適合用輕視的口氣來傷害對方。
-
過去的服儀禁令建立在威權體制,當代的「自我物化糾察隊」根基於父權體制
在錯誤的性別想像裡,女性主義者跟性感無關,穿得很辣就是迎合父權,於是當你符合主流穿著,你就失去針貶性別的資格。這樣的身體糾察機制,其實跟威權政府的邏輯相去不遠:對自主人格的抹滅。
-
女人說了話之後變成為「壞女人」:「證詞不正義」背後的權力不均等
若只有雙方當事人能夠替當時的情境作證,女性的敘述也在證詞不正義的作用下更容易受到質疑,事實更可能在權力的角力之下被扳倒。男性,卻有可能因為信用過剩,陳述更容易被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