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帛威、林毅(醫勞小組)

台灣目前尚無相關法律規範醫師或住院醫師每周工作時數,雖然衛生福利部醫事司2014年頒布的行政命令《教學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中明文列入執勤時數,其中將住院醫師的工時分為A、B、C三個等第,內容如下:

教學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對醫師工時規範。Photo Credit:衛福部醫事司

相較於其他國家住院醫師的執勤時間規範,台灣的規範對於醫生而言仍然是過於嚴苛。舉例而言,歐盟執行委員會勞資協議中規定每週工作最大平均工作時數為48小時,每週最大連續工作時數為13小時。

而法國是前項48小時、後項10小時,英國前項56-64小時、後項14-24小時,丹麥前項37小時,後項13-16小時。比較完國外例子之後,再比較台灣的《勞基法》(醫師尚未納入),其中規定工作時數為雙週84小時。由此可以看出台灣評鑑中的每週88小時與連續工時36小時,實際上仍然有改進空間。

然而最嚴重的是,這個醫院評鑑實乃空有其表,值勤時間的基準僅為試評項目,不無任何實質效力,即使醫院違規,仍然不會受到法律強制力的處罰。而這項評鑑更存在著先天上的缺陷,這個評鑑中的平均工時88小時,是將醫院中所有科別的醫師的工時加總後再做平均。

但醫院的各科別間本來就存在著工作時數不平均的狀況,所以很多合格的醫院中都存在著醫師工作時數超過88小時的情形,更有甚者,醫學中心的整形外科更出現每週工作150小時的超人醫生,但只要其他的醫生工作時數少一點,全院平均下來就可以造成合格的假象。

台灣血汗醫院現況與醫病健康權益受損

實在讓人很難想像,一週7天的總時數才168小時,其中休息的時間竟然只佔18小時,工時之長,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實際上台灣目前的工作狀況,根據醫勞小組對於內外婦兒四大科的調查,實習醫學生平均單週工時是89小時;至於住院醫師部分平均每週工時是104小時。

此外調查中發現,有極高比率的實習醫學生及住院醫師,最長連續工作時間超過34小時,等於是在24小時的白班加上夜間值班後,在精神委靡的情況下,又連續工作了10個小時以上。

血汗醫院已經是台灣醫界中存在已久的問題,推敲其原因為財團資本壟斷醫療經營、健保公共性的不彰以及政府的失能漠視。而在這樣高工作強度的環境下工作,醫師們必定在生理與心理上累積大量因勞動帶來的疲憊感。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國內外實證研究早已證明,連續工時、跨夜值班對醫護人員的心血管等健康機能有一定的傷害,此種現象的產生,對病人而言絕非好事,醫事人員過勞絕對會影響病人受到照護的品質。

2002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刊登一份有關「護理師過勞與病人生命」的研究報告(參考資料1),針對168家醫院,1萬多名護理人員和23萬多名病患進行大型研究發現,護理人員數和病人死亡率兩者有絕對關係。

以護理人員照顧4位病人為基準,每增加照顧1人,病患在30天之內的死亡率增加7%;若增加至8位,病患的死亡率更會增加到31%。研究單位依據所的數據估計,以現狀來說,美國護理人員承受過高病人照護負荷,將可能造成每年2萬名不必要的病人死亡。

而2011年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也有一份研究(參考資料2)指出,護理人力不足、超時工作與住院患者死亡率相關。如果護理人員連續工作超過八小時,會使住院病人死亡風險提高2%。由此可見,同為醫院中提供醫療服務的醫師,如果過勞勢必會造成病患權益受損。

探究台灣血汗醫院成因

近年來,台灣醫療院所規模有M型化的趨勢,中型醫院逐漸消失,醫師人力流入大型醫院,七成以上的醫師受雇於大型醫院,成為領取醫院薪水的受薪階級。為了在維持醫院營運,由資深醫師構成的決策圈的醫院,加上不當的健保體制,往往促使醫院一味追求績效、向商品化偏斜。

例如:鼓勵自費醫療、高階健檢、衝高服務量等,在誘發需求的同時,為了壓低成本,醫院內龐大繁雜的工作重擔往往落在醫療階級中基層的醫師如Intern(醫學院7年級)、PGY(畢業後醫學教育),造成基層醫師過勞、危害病人安全的情況。

如果醫療變成商品,我們可以想像這會是未來的醫師誓詞。(製圖:黃致翰)

醫療專業由於其封閉性與階級隨年資向上流動的特性,使得資深醫師扮演醫院營運的決策者,而基層醫師由於醫療體系崇尚階級的特性,對於醫院決策沒有發言權,最後淪為醫療體系下的小螺絲釘,只能受制於營利導向的經營模式。縱使有意見,也只能默默吞下,期待自己隨著年資漸長,階級提升、擺脫血汗剝削的那一天。

台灣醫界規模最大的組織為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其對於衛福部與立法院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國家醫療政策的影響十分深遠,儼然是醫界代表。然而細查其組成,成員不乏私立醫院院所經營者、醫界大老,對於應當維持公共性的醫療來說,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令人懷疑。

舉例來說,為了維護病人安全、保障醫師勞動權益,由一群青年醫師、醫學生組成的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致力於將醫師納入勞基法。然而醫師公會全聯會為了壓低醫院經營成本、追求利潤,總是百般阻撓醫師納入《勞基法》。此外,有些財團醫院往往利用關係人交易、土地租賃等方式,將帳面盈餘減到最低,藉此作為無法提供基層人員合理待遇的藉口。

拒絕過勞,維護醫療公共性

在財團醫院橫行、基層備受剝削的現狀下,政府今年拋出了國際醫療專區大餅,宣稱能夠藉此吸引國外顧客,藉由自費醫療將台灣醫療打造成國際級產業,盈餘用以改善醫事人員待遇。然而弔詭的是,過往基層在抗議血和剝削時,資方總是強調人力不足,希望大家共體時艱。

但是對於國際醫療專區,政府卻表是台灣醫療人力過剩,可向外發展,且已有多家醫院磨刀霍霍,準備大賺一筆。我們可以預見,可以進入國際醫療專區內的醫師,必定不是目前受到剝削最嚴重的基層醫師,而是享有一定待遇的資深醫師,當資深醫師流入國際醫療專區,在區外的基層醫師工作量勢必大增、更加過勞,必定會衝擊台灣本土醫療。

在目前政府和財團醫院共謀的狀況下,台灣醫療商品化勢不可檔,醫療階級化的景況日漸清晰。然而還是有許多基層醫師、醫學生,抱持著維護醫療公共性的理想。因此我們組織草根性的組織,指正台灣醫療的缺失,希望能夠集結基層醫事人員的力量以抗衡由資方主導的醫界,並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期許有一天,「病人的利益為我首要顧念」能夠真正的實踐。

參考資料:

  1. Hospital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 Mortality, Nurse Burnout,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Linda H. Aiken, PhD, RN; Sean P. Clarke, PhD, RN; Douglas M. Sloane, PhD; Julie Sochalski, PhD, RN; Jeffrey H. Silber, MD, PhD, JAMA. 2002;288(16):1987-1993. doi:10.1001/jama.288.16.1987.
  2. Nurse Staffing and Inpatient Hospital Mortality,Jack Needleman, Ph.D., Peter Buerhaus, Ph.D., R.N., V. Shane Pankratz, Ph.D., Cynthia L. Leibson, Ph.D., Susanna R. Stevens, M.S., and Marcelline Harris, Ph.D., R.N., N Engl J Med 2011; 364:1037-1045March 17, 2011DOI: 10.1056/NEJMsa1001025
  3. 衛服部醫事司醫療財團法人歷年財務報表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