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平榮

從5月中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到現在,已經三級警戒一個半月多了,隨著越來越升溫的疫情,一些需要有人進來的電影院、娛樂場所、表演場館等,也都要閉館。

筆者劇場跟場館都待過,待過哪裡就不說了,在宣布全國三級警戒的第一天,我阿爸、阿母,以及我的阿娜答就傳訊息跟我說:「是不是開始休假了?要不要回家啊?」接著,今(8)日聽說下週要微解封,就有很多朋友傳訊息跟我說:「休息那麼久,終於要開始工作了齁?」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朋友這樣跟我說了,

面對這些問題,我都微笑不語,已讀不回。今天一次在這篇文章解答,三級警戒開始,其實就是工作量加倍再加倍的開始。(雖然很多產業真的面臨倒閉的狀況,但其實也有些產業是有更多事要處理)

從劇場的角度來看,三級警戒後,本來準備好的演出、行銷砸錢賣出去的票,還有人力等等,都付之一炬,錢進不來,人上不了台,現在是夏天,連西北風都沒得喝。幸虧有紓困,才讓這些劇場工作者可以少送幾天外送,多一點時間保持創作的能量。

從場館的方向來看,三級警戒後,場館就關起來了。關起來後,民眾看不到,所以就以為沒有在工作。但實際上,場館要做的事情多了更多。而第一個,就是場館本身應該要做的事情,KPI還是跑不掉。因為場館是國家預算挹注下成立的,所以KPI就是核銷的基準。什麼是場館本身要做的事情?以下列點給大家:

  1. 邀請/團隊申請廳院演出
  2. 與演出團隊討論演出
  3. 賣票
  4. 辦活動
  5. 找贊助
  6. 塑造品牌形象
  7. 運營場館:包括賣票、服務來的民眾、服務來看演出的民眾
  8. 維護場館的安全工作
  9. 行政、財務相關工作
  10. 廳院技術應用
  11. 回應民眾、媒體、地方政府、中央的問題

還有更多族繁不及備載。

而當三級警戒開始,會發生什麼事情:

  1. 團隊演出取消
  2. 與演出團隊討論演出要怎麼辦,是要取消、延期還是線上化
  3. 沒有票可以賣,梅花座怎麼賣?線上化的票怎麼賣?
  4. 活動不能辦,贊助的錢怎麼留下來?
  5. 沒有活動跟演出,贊助會不會撤資,怎麼留下乾爹乾媽
  6. 沒有演出跟活動,場館依舊在,品牌形象要怎樣才可以維持,或至少不要崩壞
  7. 沒有人來場館,服務人員的服務也要轉到線上滿足更多人
  8. 場館的安全不能馬虎,趁機把該維修的修一修、該動工的動一動
  9. 班還是要上、薪水還是要領、鼓勵創作的法案跟預算要快點動起來
  10. 沒有演出,不只安全,廳院內的技術需求也必須要滿足線上化或是滾動式調整
  11. 三級警戒不能有人與人的連結,問題就會一個連著一個,所以要回答的更多更雜更荒謬

光看上述兩段的字變多,就可以感受到其實工作量變多了。而室內五人以下的原則,對於所有的表演場館以及表演團體的白話翻譯就是「觀眾進不來」。當觀眾進不來,對場館來說,就代表提供表演場所的功能會緊縮,表演團隊也因為不能表演,陷入困境。

所以除了每天既有的工作,以及原本沒有三級警戒要完成的場館宣傳規劃外,針對網路需要的數位內容需求也日益增加。數位內容不是僅有單純分享場館的演出節目,而是要發想「新的數位內容」,這就衍伸出最累人的「線上化」。

要線上化,不是場館拍拍廣告、剪剪影片就可以線上化了。為了滿足大家求新求變的心願,場館必須跟表演團體合作,共同把本來付之一炬的計畫放到線上。

然而,放到線上不是把在某個地方把演出演一演、拍一拍、剪一剪,放到YouTube、Vimeo或是FB、IG就可以了,這中間最困難的,就是把本來要充分運用廳院環境的演出,改變成適合放到線上,又不會讓觀眾覺得「我以後在線上看就好了」的樣子,這點團隊跟場館就可以想好幾年,但實際上只有好幾天可以完成。

對場館來說,配合政府的紓困、鼓勵創作以及本來運營的KPI並不會因為疫情就消失不見。
對團隊來說,配合紓困的創作、核銷速度以及維持團隊的熱度,更是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

思考線上化後,一些大的劇團,開始跟串流平台合作,把演出推上串流平台,期望透過流量來換取收入,也因此有更多劇團開始善用既有的社群媒體,臉書的賞星星、YouTube的訂閱、google meet線上演出/工作坊等,都能夠創造些微的收入(但扣除手續費跟使用者習慣,通常是杯水車薪)。當然還有來自行政單位的紓困支援以及創作鼓勵,讓表演藝術的火不中斷。

筆者很多朋友在這波疫情中,都或多或少接觸到了過去可能買不到票,或者是沒什麼興趣但追劇追到煩了看一下也無所謂反正是免費的舞台劇。

全國疫情3級警戒延長,國內表演藝術節目暫停演出,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特別在線上打造「第六劇場」
,將播映一連串經典節目。圖為「簡吉奏鳴曲—零落成
泥香如故」節目劇照。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0年6月30日

Photo Credit: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全國疫情三級警戒,國內表演藝術節目暫停演出,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特別在線上打造「第六劇場」 ,將播映一連串經典節目。圖為「簡吉奏鳴曲—零落成 泥香如故」節目劇照。

但是,對於場館來說,要把演出放到線上,就必須要準備充分的資安跟智慧財產權的維護,以及說服演出團隊。而對內容創作的團隊而言,避免自己的心血被廣流傳、盜版甚至是再販售,則是他們擔心的部分。

就像是之前由綠光劇團所演出,一般不走進劇場的觀眾也會知道的《人間條件》,也必須要一直耳提面命的拜託大家不要偷錄,一起認真欣賞就好。為的就是怕發生上面所說的問題,但問題依舊發生。筆者的朋友也說,他們最近光處理這些線上化的東西,頭都快想破了,嘴都快說破了,速度跟成果還是不成正比,每個都比之前更忙。

因為一直沒有讓大家看到場館有在做事,大家就會覺得場館沒在做事。甚至表演團隊為了維持聲量所創作的節目,或是剪接過去的演出,出了事也會影響到各個場館,造成大家更大的壓力。

綠光劇團將經典作品「人間條件」系列第一集到第六集
全部做線上免費播出,21日起連續6天按順序演出,每
部在線上停留48小時。「人間條件一」21日線上演出,
吸引超過4萬人觀賞,重溫對劇場的感動。
(綠光劇團提供)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傳真 110年6月21日

Photo Credit: 綠光劇團提供

《人間條件》系列

不過,這波疫情也帶來了一些正向思考。

首先,就是是對於線上影音軟體的使用,有了飛躍性的成長。本來不需要用到的YouTube的訂閱與superchat(抖內) 功能、臉書賞星(抖內)功能、google meet、zoom等等,都被廣泛的運用。再來,是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包括LineTV與Udn合作推出的線上劇場、各種抖內等等,都是一種使用者付費的想法。

最後,是協助。

觀眾在等待著演出,所以願意付出協助團隊撐過去。團隊在等待疫情過去,所以改變演出形式協助演出能夠露出、人才可以留住。場館在期待開館,所以配合各項政府措施來協助團隊。通過觀眾、演出團隊、場館(政府)的共同努力,協助這個產業能夠繼續發展。

當然,所有藝術家、場館、技術人員要的東西跟所有人都有一致的目標,就是在疫情之下(後)還能夠好好生活。只要我們能夠維持表演藝術的熱度,觀眾期待走入劇場、演出團隊期待登台,以及場館準備打開大門,那大家此刻的忙碌,也會化身為重要的回憶甚至產生更多的創作。

在這個疫情下,無論是負責防疫的單位、第一線防疫單位,以及相關受影響的群體,都深陷在各種攻擊與不實謠言中,大家在手指點點轉傳覺得無傷大雅之餘,卻可能也讓好不容易站穩一點點的人,又回到單手撐著避免掉進懸崖的狀態,這並非大家樂見的。一場疫情的襲來,可以是考驗,也可以是打擊,但逼得所有單位不得不往前進,是事實。當下,在生計跟整體表演藝術發展考量下,誰也沒辦法停下來休息。

所以,如果你問我,三級警戒,表演團隊跟場館是不是可以休息?答案是,當然沒有,疫情下沒有喘口氣的機會。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