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看到一隻先天白化的海豚,生氣時變成粉紅色的樣子?或者,我們可以為了要看到海豚粉紅色的樣子,而逗牠生氣?若真如此,是否也是一種我們對其他動物的霸凌?
文: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
從我開始接觸鯨豚後信箱就設定了鯨豚的「快訊」,幾乎每天都會收到有關鯨豚的訊息,不論國內外擱淺的、瀕臨絕種的、保育的,當然也有被圈養的。最近時常收到關於日本太地町立鯨豚博物館中圈養的白化海豚的報導,標題如常的緊抓著人們獵奇的心態,如「超稀有!日本白化海豚生氣竟變粉紅色」、「日本稀有白化海豚生氣時變粉紅色」等。
打開報紙或電視充斥更多腥羶色的訊息,相較而言這兩則鯨豚的新聞或許已是溫和。如果沒被這樣的標題吸引,也就如同每天感官接收後匆匆略過的成千上萬則訊息(略過並非全無意義);或者,因為這標題顯得相同興奮,開始想看看粉紅色的珍奇異獸。
這卻讓我想起小時候同學與他母親的對話:
「你為什麼生氣?」
「因為同學都一直鬧我。」
「不是跟你說過,同學鬧你就不要理他們,他們就是想看你生氣的樣子。」
所以我們希望看到一隻先天白化的海豚,生氣時變成粉紅色的樣子?或者,我們可以為了要看到海豚粉紅色的樣子,而逗牠生氣?若真如此,是否也是一種我們對其他動物的霸凌?
日前藝人楊又穎因無法承受網路(工作)霸凌的壓迫最終選擇輕生,事件爆發後,網路與新聞再次掀起熱議。當網路普遍成為人們抒發的媒介時,螢幕成為發言者的屏障,以近乎絕對防禦的姿態敲擊鍵盤累積成巨大卻無聲的力量。雖然不是實質的攻擊身體,但造成心靈上的衝擊則更加難以衡量。
網路鄉民臥虎藏龍且人數之眾,但在螢幕之後伺機幫腔補刀的投機份子亦不少,隱身在訕笑的潮流裡玩世不恭。這都符合群眾心理學的理論「個體一旦參加到群眾之中,由於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衝動。」
人是容易受情境與氣氛影響的,尤其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只要不敲擊鍵盤就沒了聲音,即使反駁,結果可能還是會被淹沒。因為看不到受害者的真實反應,便覺得若無其事,以致於玩笑漸漸沒了節制。
我們的身體感官多數無法幫自己選擇、過濾訊息,就像街上的標語和傳單、新聞畫面與報導,或者網頁上的各類廣告訊息等,都無法藉由眼耳過濾之後,才進入腦中。每天龐大的資訊讓我們的感官漸漸疲乏,這些頻繁進入眼耳的暴力,我們是否有意識能夠抵抗?如果連自我的「意識」也未察覺,那麼慢慢的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暴力,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都如影隨形。然而可怕的並非突如其來的肢體暴力,因為多數人都已經對此有意識,相較而言讓人擔心的是將暴力裝飾成無害、可愛、有趣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都成了理所當然。
根據傳播和犯罪社會學者研究指出「長期曝受暴力影像的人,特別是小孩和青少年,會出現日漸加重的暴力影像口味、產生直接的攻擊行為效應、對他人傷痛日漸麻木、心生『殘酷世界』併發症等行為影響。」從玩笑開始的語言暴力何嘗不是?對待動物的戲謔何嘗不是?
依據新聞觀點,白化海豚生氣時的粉紅色儼然成了世界圈養場域中的新口味。當學校的校外教學帶著孩子走入動物表演的劇場,隱藏在鋪陳好的笑梗和戲謔橋段之後,反覆被述說的是生命的禁錮與奴役,那應該是整場歡笑也無法掩蓋的悲傷,卻在層層包裝下讓人忽略。
難道只因鯨豚天生的笑臉和無法訴說我們的語言,原本屬於牠們生命的自由就可以被剝奪?在動物表演的劇場裡經過設計與包裝所隱藏的訊息,該是教育必須讓我們重新意識到的和平。和平的價值並非只是戰爭的止息,而是使得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之間達到相互尊重與平和。
但這無法經由法令規範而達到效果,一個進步的社會更無法一直以他律來約束群眾的行為,甚至無法產生實質的約束力。我們都麻木在習以為常的口味中,期待著更強烈的口味重新喚醒味覺。
然而,當我們有意識於此,我們該如同《暮光之城》中愛德華及其家族般,抑制自己對於人血的慾望。那絕對不只是對媒體指責、對政策期待,就可以達到的,而必須從我們的生活與教育出發。
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依舊可見那些被禁錮的生命為人類的休閒而勞碌,所帶來的啟示是──我們還沒真正學會尊重。從未和平的正規教育時數爭奪戰中,我們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塞滿知識,卻也在日後輸給了知識所帶來的傲慢。
Photo Credit: Nic Rouge@Save Japan Dolphins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