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茲錢尼慘敗後,數次引用、訴諸林肯,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林肯正是共和黨的創黨人,然而如今的共和黨卻不再是當年的林肯黨,而是被人稱為川普黨。到底共和黨如何在過去168年間,歷經巨大轉變,成為今天的樣貌?
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麗茲錢尼(Liz Cheney),在懷俄明州的黨內初選以四成的巨大票差,慘敗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支持的對手。不僅如此,2021年初投票彈劾川普的10位眾議院共和黨人中,只有兩人通過初選(此2位通過初選者,一位是加州、一位是華盛頓州眾議員,這兩州皆採開放初選方式,意即非共和黨人亦能投票,且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不論是否為同一政黨,都可晉身大選),四個落選,四人選擇退休不連任。
如果翻開麗茲錢尼過去的投票紀錄,可以發現,麗茲錢尼的政治傾向與川普非常一致,但如今卻因為反對、調查川普而落選,可見對共和黨選民而言,人與黨派忠誠度,可能比政策方向更為重要。
而在敗選時,麗茲錢尼引用了林肯(Abraham Lincoln)總統的先例,指出林肯在尋求並贏得總統大位前也輸了較小職位,為競選總統的風聲增加了幾分真實性,同時,麗茲錢尼也把競選團隊改組,並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了一個名叫「The Great Task」的政治行動委員會(簡稱PAC,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而「The Great Task」的名字,就是從林肯在內戰時期最著名、影響深遠的「蓋茲堡演說」內容而來。當時林肯不只將美國內戰定義為為了聯邦存續的奮鬥,也是「自由的新生」,要把真平等帶給全體人民,當時林肯就說「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麗茲錢尼數次引用、訴諸林肯,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林肯正是共和黨的創黨人,然而如今的共和黨卻不再是當年的林肯黨,而是被人稱為川普黨。到底共和黨如何在過去168年間,歷經巨大轉變,成為今天的樣貌?
共和黨自創黨以來的演化
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旨在反對奴隸制,以及在美國快速擴張的同時,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聯邦政府。隨後共和黨成為美國政黨政治的常勝軍,72年間僅出現三位民主黨總統,其餘皆是共和黨拿下大位,主宰著政策走向,我們今天看到的州立大學、統一貨幣、州際鐵路等重要建設,背後都是共和黨在期間的重要政策。如今代表共和黨的「大象」,也是源於1870年漫畫家納茲特(Thomas Nast)對於共和黨強壯、龐大形象的刻畫,進而演變成共和黨的象徵動物。
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握有權勢的共和黨,也逐漸朝向重商業利益、以保護財團與企業為主軸。到了1920年代,風水輪流轉,美國經濟大蕭條導致共和黨地位崩跌,民主黨將大蕭條歸咎於共和黨推動的商業導向政策,時任共和黨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也不光榮的退位,在接下來的50年間,除了1953至1961年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外,其他皆為民主黨總統。
與此同時,民主黨與共和黨在政策上的角色也出現了變化。為了回擊民主黨在大蕭條期間推動的聯邦大政府政策,共和黨提出較為保守、小政府、自由市場的論述;相反地,民主黨推行大政府、聯邦福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