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組織主席達席瓦表示,「幾近達成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當中的飢餓目標,顯示我們真的可以在我們有生之年,消除飢餓的苦難。」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27日發布年度飢餓報告(UN hunger report),全球飢餓人口數過去25年來,從10億人減少到現今的7億9500萬人,約占全球人口12.9%;25年前,為9億9100萬人(約占全球人口23.3%)。在聯合國監測的129國中,有72國達到千禧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聯合國在2000年時制定千禧發展目標,包括減少飢餓等8項檢測標準,即在2015年以前,將營養不良人口的比例減半;而整個開發中地區也只差一點點就能夠達成目標。糧農組織主席達席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表示,「幾近達成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當中的飢餓目標,顯示我們真的可以在我們有生之年,消除飢餓的苦難。」
聯合國指出,全球飢餓人口數減少,部分歸因於開發中國家的政治穩定及經濟成長。報告提及東亞、東南亞、中亞、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的進展最明顯。中國是全球減少飢餓人口戰鬥的主力軍,對過去25年間發展中地區飢餓人口減少量貢獻達到了約三分之二。根據FAO報告,在全球主要地區中,東亞和東南亞飢餓人數降得最多。中國、巴西、越南和泰國等29個國家自1996年以來已經把本國飢餓人口降低了至少一半。但是印度的貧窮飢餓人口從經濟成長加快中受益的程度不及其他國家。
糧農組織經濟及社會發展署助理總幹事桑德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說:「消除飢餓的主要因素還是在於包容性的經濟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可以帶動諸多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快遞的經濟增長使得更多人得到了實惠,特別是在中國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和印度兩國在減少世界飢餓人口數量上做出了五分之四的貢獻。」
「如果我們真正希望建設一個沒有貧困和飢餓的世界,那麼我們就必須把對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的投資作為優先重點,因為世界上大多數最貧困和飢餓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農發基金總裁肯納尤.內旺澤(Kanayo F. Nwanze)說。
「男女老幼每天都需要獲得富有營養的食物以擁有一個自由和繁榮的未來。健康的身心是確保個人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根本,而且這種發展和增長必須具有包容性,這對於消除飢餓至關重要,」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總幹事埃瑟琳.庫桑(Ertharin Cousin)說。
報告進一步指出,自1990年以來,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的飢餓人口比例已經由14.7%下降到5.5%,而5歲以下體重不足兒童的比例也出現大幅減少。在南亞地區,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小幅下降,從23.9%減至15.7%,而在減少兒童體重不足方面則取得了較大進展。在衛生條件較先進且兒童體重不足發生率較低的西亞,戰爭、內亂和隨之而來的大量移民和難民導致一些國家的飢餓現象增加。
不過報告指出,非洲進展依舊有限,很多國家平均不到3人就有1人仍處於飢餓狀態,遠高於全球每9人中有1人飢餓的平均值。另外,共有24個非洲國家面臨糧食危機,是90年代的2倍。東非和中非的飢餓人口比例最大,逾30%的人口被劃到營養不良這一類。此外,北非已接近消除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其食物不足發生率低於5%,但該區域的膳食質量日益受到關注,因為超重和肥胖發生率正在上升。
專家說,自然災害和內戰衝突是誘發長期危機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金融和價格危機等也已成為導致糧食安全狀況惡化的因素。報告說,處於持續危機的國家的飢餓發生率比其它地方高3倍。此外,世界人口1990年以來增加了19億,使減少飢餓人數的任務更加艱鉅。
- 中國
- 印度
- 經濟
- 越南
- 巴西
- 非洲
- 聯合國
- 內戰
- 食物
- 戰爭
- 農村
- 北非
- 發展中國家
- 泰國
- 東南亞
- 氣候
- 開發中國家
- 中非
- 西亞
- 人口
- 東亞
- 中亞
- 糧食安全
- FAO
- 肥胖
- 營養不良
- 飢餓
- 東非
- 拉美
- 世界糧食計劃署
- 糧食危機
- 超重
- 加勒比海
- Ertharin Cousin
- Jomo Kwame Sundaram
- Jose Graziano da Silva
- Kanayo F. Nwanze
-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 The 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
- UN hunger report
- 千禧發展目標
- 埃瑟琳.庫桑
- 年度飢餓報告
- 桑德拉姆
- 糧食暨農業組織
- 自然災害
- 農發基金
- 達席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