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導讀】高加索:是邊陲地區,亦是文明交會的所在地

高加索(Caucasus)指位於歐亞交界處、黑海和裏海之間高加索山脈的地區,山以北稱北高加索(North Caucasus),又稱內高加索(Ciscaucasus),今為俄羅斯領土;山以南稱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又稱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今為喬治亞(Georgia)、亞美尼亞(Armenia)、亞塞拜然(Azerbaijan)三個國家的所在地。地理位置屬於亞洲,但南高加索人民自認為屬於歐洲。

長期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敘事,人類歷史似乎只有經歷歐洲現代化發展的軌跡,亦即現代化之後取得不斷進步才有「歷史」,否則停滯不前是沒有「歷史」可言,至多作為邊緣被寫入歷史。隨著後現代主義的衝擊與全球化的影響,改變了以歐洲視野認識人類的歷史。

本書探究南高加索三個國家二十世紀的歷史,此期間幾乎由俄羅斯帝國和其後的蘇聯統治,它們是邊緣地區,然而作者埃提安.佩哈(Étienne Peyrat)並非以俄羅斯或蘇聯的角度談論這段歷史,而是跨越國界的藩籬,告訴讀者這個地區是介於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的南高加索,不能忽略伊朗和土耳其的影響力。位於諸帝國邊界的南高加索,它是地理上的邊界,也是社會和經濟的邊界,邊界的開放與關閉都與三大帝國有關。

挪亞方舟是一般人熟悉的聖經故事,《舊約聖經.創世記八章四節》記載挪亞方舟在洪水退後著陸停留亞拉拉特山(Ararat),位於今土耳其境內,早期為亞美尼亞領域。為人類偷火種的普羅米修斯,被宙斯囚禁在高加索的卡茲別吉山(Kazbegi),今位於喬治亞與俄羅斯的邊界,此受希臘文明的影響。

亞美尼亞早在公元三○一年以基督教為國教,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公元四○五年由神學家聖梅斯羅普.馬什托茨(Mesrop Mashtots,公元三六二至四四○年)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造亞美尼亞文字,翻譯聖經與祈禱文。喬治亞在公元三三七年以基督教為國教,在十一世紀時脫離安提阿(Antioch)教會的管轄,獲得自主的權利,屬於東正教會。公元四三○年時模仿希臘字母創立了喬治亞文字。亞塞拜然亦在四世紀時以基督教為國教,七世紀時受阿拉伯統治的影響而改信伊斯蘭遜尼派,十六世紀初受波斯影響改為伊斯蘭什葉派。在五至十世紀的書寫係以古土耳其字母創立的亞塞拜然文字,其後幾經改變,以現行土耳其語字母為基礎所創的新文字成為今日官方語言。

亞美尼亞約於公元前八六○年代到公元前五九○年代建立以凡湖(Lake Van)為中心的凡王國,在亞述文獻中稱烏拉爾圖(Urartu)王國,《舊約聖經.耶利米書五十一章二十七節》中稱亞拉拉特(Ararat)王國。接著是奧龍蒂德(Orontid or Eruandid)王朝,臣屬於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Archaemenid Empire,公元前五五○至公元前三三○),在帝國崩解後才獨立建國,王朝的後裔統治了「大亞美尼亞王國」(公元前三二一至公元四二八),係領土跨越土耳其、喬治亞和伊朗的大國。

喬治亞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建立濱臨黑海的科爾基斯(Kolkheti / Colchis)王國,公元前六世紀中葉臣屬於阿契美尼德帝國,至公元一三一年亡國。科爾基斯是希臘神話中阿爾戈(Argoauts)英雄尋找金羊毛的地方,今位於喬治亞西部。亞塞拜然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屋大維(Augustus,公元前六三至公元九)於巴庫建立軍營,「高加索阿爾巴尼亞人」(此為早期亞塞拜然人的名稱)於公元前四世紀末在此建立「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受亞美尼亞文化的影響,此王國結束於公元七○五年。在公元前一八九年至公元四二六年期間,亞塞拜然的東南部〔含今納希契凡(Nakhchivan)〕被併入大亞美尼亞王國。

高加索位於歐亞交接處是東西的交會點,亦是基督教與伊斯蘭的交會處。歐亞的帝國向外擴張無論自東而西或由西往東,此處是必經之地,自古以來為兵家爭取的地區,先後受到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馬其頓帝國、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伊兒汗國、鄂圖曼帝國以及俄羅斯帝國的統治,南高加索三國真正獨立的時期不長。

俄羅斯早在基輔羅斯時期(八六二至一二四○)受到亞美尼亞和喬治亞的藝術影響,伊賈斯拉夫大公(Iziaslav,一一四六至一一五四)娶喬治亞公主為妻。俄羅斯對南高加索的征服始自彼得大帝(Peter I, the Great,一六八二至一七二五),為的是爭取東西貿易路線的掌控權,在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二五年短暫統治獲自波斯帝國裏海西岸與南岸的狹長地帶,包含巴庫(今屬亞塞拜然)、拉什特(Resht,今屬伊朗)、阿斯塔拉巴德(Astrabad,今屬喬治亞)。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II, the Great,一七六二至一七九六)在一七八三年戰勝鄂圖曼帝國而掌控喬治亞,到了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一八○一至一八二五)繼位之初兼併之。接下來俄羅斯與波斯的戰爭在一八○六年獲得巴庫,一八二八年占領亞美尼亞的葉里溫(Yerevan)汗國與亞塞拜然的納希契凡汗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南高加索爆發種族屠殺。俄羅斯在一九一五年一月收復巴統省(Batumi)和卡爾斯省(Kars,今屬土耳其)後對境內的穆斯林以通敵之名處決數千人,迫使五萬人逃往鄂圖曼帝國,給予鄂圖曼帝國反宣傳的機會。鄂圖曼帝國對於安納托利亞東部的亞美尼亞人進行屠殺與驅逐,允諾願意改信伊斯蘭教者則豁免。伊朗對於亞塞拜然省的基督徒也同樣強迫其改宗,造成大量基督徒跨境逃亡而帶來難民問題,他們遷徙到阿布哈茲(Abkhazia)、阿札爾(Adjara)和俄羅斯,移入俄羅斯的難民就有三十萬人之多。

鄂圖曼帝國在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一七年期間,對於境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滅絕(genocide),這是有計畫的屠殺。帝國在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七日頒布《驅逐出境臨時法》,要驅逐境內所有的亞美尼亞人,其後約有一百五十萬人被屠殺。屠殺亞美尼亞人早在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六年由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一八四二至一九一八)建立的軍團屠殺了十萬亞美尼亞人,目的是建立起穆斯林的崇高地位,強迫亞美尼亞人移出以減少該區的亞美尼亞人數。一九一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四日的屠殺,以撤離前線的亞美尼亞人為名展開,到了年底,安納托利亞東部幾乎不存在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在當時被西方報紙報導,俄軍隨著戰場前進直接拍照蒐證,公開譴責鄂圖曼帝國,土耳其至今仍不承認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

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在此之前列寧(Vladimir Lenin,一八七○至一九二四)鼓吹民族自決以換取少數民族脫離帝俄,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在南高加索設立「外高加索委員部」取代臨時政府設立的「外高加索特別委員會」。新政府尚未有所作為時,南高加索三國不願承認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俄羅斯與同盟國簽訂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Treaty of Brest-Litovsk),該約同意將部分領土給予鄂圖曼帝國,於是在同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共同組成「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但僅存在三十三天。喬治亞率先在五月二十六日宣布獨立,成立「喬治亞民主共和國」,兩天後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亦宣布獨立,其中亞塞拜然首次出現在國名當中。

紅軍在一九二○年四月進入南高加索,同月的二十八日成立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一九二○年十二月二日成立,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一九二一年二月十五日成立。期間受到土耳其的軍事干涉但未成功,亞美尼亞、喬治亞和亞塞拜然此時對土耳其與伊朗的痛恨猶在,歡迎俄羅斯來臨。

在俄羅斯的安排下,三國共同組成「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於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加入蘇聯。喬治亞曾提出以平等的獨立共和國加入蘇聯,但是遭到喬治亞出身的史達林(Joseph Stalin,一八七八至一九五三)的反對。史達林一開始就希望將喬治亞成為俄羅斯聯邦裡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但是列寧重視少數民族的權益,不希望重蹈帝俄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由於列寧病重無法參與會議,於是史達林在列寧反對下退一步將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組成外高加索聯邦加入蘇聯。到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五日三國才以獨立的國家名義各自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直至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獲得真正的獨立,並刪除國名中的蘇維埃社會主義。

史達林下令在一九二九年全面且快速實行農業集體化,農民雖極力反抗但是最終抵抗不了中央政府。不同的是南高加索是邊境地區,他們與土耳其和伊朗有著悠久深厚的關係,農民為逃避集體化而大規模逃到伊朗和土耳其。蘇聯的庫德族人和土耳其的庫德族人頻繁聯繫,使得土耳其透過特拉布宗省(Trabzon)電台向提弗里斯〔Tiflis,今名提比里斯(Tbilisi)〕和葉里溫播送人民反抗的訊息,滋長了抗爭活動,甚而謠傳土耳其將解放亞塞拜然。蘇聯視逃亡者為叛亂者,要求伊朗和土耳其將逃亡者遣返,為了不與蘇聯發生衝突,不少逃亡者被遣送返回蘇聯。到了一九三○年秋天,伊朗和土耳其受到蘇聯的壓力,同意不再接納逃亡者,入境者一律引渡回國。

在蘇聯統治下奉行馬克思主義,史達林於一九三六年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實驗與實踐,為了鞏固政權與邁向共產主義社會,史達林採取極權統治,實行農業集體化、大整肅、勞改營、意識形態的控制……,對人民造成極大的迫害。這些亦在南高加索實行,對於該區人民來說是受到異族統治導致的結果,成為他們集體的創傷記憶。

冷戰時期土耳其與伊朗傾向美國,是與蘇聯對立的陣營。然而外交一向以本國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土耳其與蘇聯進行黑海地區的貿易活動,蘇聯在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提供技術援助,也投入大量金錢支持土耳其和伊朗境內重大工業的建設,蘇聯更是開放邊境以活絡貿易。

說來諷刺,掌握蘇聯最大權力的史達林是喬治亞人,統治蘇聯二十五年(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三);曾任蘇共政治局委員的奧爾忠尼啟澤(Grigoriy Ordzhonikidze,一八八六至一九三七),以及曾任喬治亞共產黨第一書記和擔任蘇聯內務人民委員〔一九四六年改稱國家安全委員會(KGB)〕長達十五年的貝利亞(Lavrentiy Beria,一八九九至一九五三)是喬治亞人;曾任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一九三一至二○二二)執政時期五年的外交部長謝瓦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一九二八至二○一四)也是喬治亞人。

蘇聯解體後謝瓦納澤回到喬治亞,當上第二任總統又連任共達八年,期間為平定內亂而邀請俄軍協助。曾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九年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米高揚(Anastas Mikoyan,一八九五至一九七八)是亞美尼亞人。曾任亞塞拜然共產黨第一書記長達二十一年(一九三二至一九五三)和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達十六年(一九三七至一九五三)的巴吉羅夫(Mir Jafar Baghirov,一八九六至一九五六)是亞塞拜然人。他們奉行蘇聯中央政策,都是大俄羅斯主義者,沒有民族主義的色彩。

南高加索三國是蘇聯的創始會員國,但等不到蘇聯解體,喬治亞提早在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宣布獨立,同一天獲得美國參議院事實上的承認;亞塞拜然在八月三十日宣布獨立,亞美尼亞遲至九月二十三日宣布獨立。

獨立後至今的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國並不平靜,不是彼此之間有種族與領土的軍事衝突,就是與俄羅斯之間爆發戰爭。位於亞塞拜然境內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自治州,居民以亞美尼亞人占多數,在蘇聯解體前半個月的十二月十日宣布獨立,建立阿爾察赫(Artsakh)共和國,引爆兩次戰爭: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四年和二○二○年九月至十一月。第二次戰爭經由俄羅斯斡旋停戰,阿爾察赫共和國僅控制原自治州的北部,俄軍藉機進駐屬於亞塞拜然的拉欽走廊(Lachin corridor)維和控制。今年(二○二二年)九月十三日凌晨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再度爆發軍事衝突,與之前相同的是背後有(亞美尼亞的)親俄和(亞塞拜然的)親土耳其勢力的角力,伊朗則呼籲兩國自制。

位於亞美尼亞境內但屬於亞塞拜然領土的納希契凡自治共和國,居民以亞塞拜然人為多,境內的卡爾基(Karki)面積僅十九平方公里,北部與亞美尼亞相連,自一九九二年至今事實上由亞美尼亞統治。

在喬治亞境內的南奧塞提亞(South Ossetia)自治區欲脫離喬治亞,一九九一年一月至一九九二年六月雙方爆發戰爭,經由俄羅斯調停,其後衝突仍不斷。雙方在二○○八年八月發生衝突時,喬治亞與俄羅斯的軍隊皆進入南奧塞提亞。戰後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提亞獨立並與之建交,實質上由俄羅斯統治,並建立軍事基地。原屬於喬治亞的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也在這次戰爭之後獲得俄羅斯承認其獨立的地位,俄軍自二○一四年十一月起駐紮在阿布哈茲境內。

去(2022)年二月二十四日開打的俄烏戰爭仍在進行當中,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ladimir Zelensky,一九七八-)在八月三日提及由於全球安全架構失靈,於是「出現許多與其他地區衝突及威脅的報導。先是巴爾幹半島,再來是台灣,現在很可能輪到高加索(Caucasus)地區」。預測非事實但可看出位於邊陲的高加索處在數個強權的夾縫中生存,對於俄羅斯來說該區非常重要,事關與伊朗和土耳其在此地區的競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國的勢力在南高加索也加入博弈,世人更關心的是「高加索火藥庫」引爆帶來的外溢影響。

國內的歷史教育,向來以歐美為重,所謂的世界史實則西歐和美國史占了大部分,二○一九年八月正式實行的「一○八課綱」對歷史科的要求提及:「連結本土歷史經驗與他國的歷史發展,深化對史事脈絡的理解,發展全球視野。」以及「關懷世界不同文化的歷史變遷,以及文化傳承的議題。」欲跳脫傳統歷史敘事的框架,然而實際運作的情況為何?再看各大學歷史系的課程,世界史的課程仍有其局限性。坊間出版的世界史以國人熟悉的東亞、西歐、美國為主,至於中東與伊斯蘭文明、東歐史書籍近年有增加的情況,然而高加索無論是南或北高加索地區的歷史書籍相當有限,本書填補了此空隙以饗讀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歐亞火藥庫的誕生:在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之間求生存的20世紀高加索》,貓頭鷹出版

作者:埃提安・佩哈(Etienne Peyrat)
譯者:許惇純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從帝國邊緣到戰略核心,
高加索如何成為權力競逐之地?

一帶一路的歐亞走廊

高加索地區位於裡海與黑海之間的歐亞交界處,北鄰俄羅斯、南鄰土耳其和伊朗。此地由大高加索山分為南北兩地,北方的內高加索屬於俄羅斯及其下自治共和國共有,介入2022年烏俄戰爭的車臣就位於此。南方則是史達林的故鄉喬治亞,以及戰爭不絕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三國,一般稱之為外高加索。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中國一帶一路的歐亞走廊的北部路線受阻,更顯得外高加索作為此政策伙伴的重要性,同時中國也深入在高加索各國的經濟外交等層面的合作。

從絲綢之路到石油產地

高加索據說是挪亞方舟著陸之地,曾誕生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此地雖然地形破碎、族群複雜,但自古位於大絲路上,掌握歐亞交通經濟命脈,希臘、波斯、羅馬、阿拉伯、蒙古都曾統治過這裡。到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此地甚至曾供應全球一半的石油,今日則供應土耳其和歐盟天然氣。

20世紀的高加索火藥庫

高加索地區現有50多種方言使用人口,信仰包含伊斯蘭、猶太教和東正教,破碎的地形上有著未受國際承認的小國與飛地,在周遭強國,尤其是俄國的進逼下,百年來衝突與紛爭不斷。本書作者試圖透過回顧百年歷史,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高加索為何是今日模樣。

二十世紀初的亞美尼亞大屠殺,即埋下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間未解之仇。而蘇聯的成立與解體,也讓高加索各國陷入爭奪土地、互相殘殺的境地,1990年代兩次車臣戰爭被視為冷戰後最慘烈的戰爭,而至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仍因國土問題戰火不停。

21世紀世界強國的競逐之地

今日高加索既是位於大國邊緣卻也是戰略核心,因此在高加索問題上,歐洲、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世界強權都不免插上一腳或從中獲利。作為強國的競逐之地,同時也是鄰國伊朗與土耳其極為在意的地區,今日高加索不僅是歐亞大陸的火藥庫,其一舉一動都牽引著世界。

Photo Credit: 貓頭鷹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