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血汗採煤史從1969到1984年的15年間,就罹難了400餘人——他們在高溫、昏暗、充滿粉塵、遍布危機、70公分高、沒有勞安可言的礦坑,撐住了隨時可能坍塌的風險、撐住了塵肺症早逝的折磨,也撐住了全家溫飽的希望。在爭論賴清德萬里老家是不是違建的當下,我更期待台灣人能重新回顧這段採礦史。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老家近日遭控違建,引起選戰攻防。事件爆發之初,新北市府認定民進黨總統參選人暨副總統賴清德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老家土地屬於礦業用地,且是違建;爾後又旋即改稱說若能證明建物在民國70年2月15日已經存在,就能認定是合法房屋。
連日事件才讓人發現,台灣的用地規劃,其實也默默記錄了台灣辛酸的發展史。
什麼是礦業用地?主管機關是誰?
在解釋整起事件前,我想先解釋一個名詞叫做「區域計畫」,區域計畫是台灣第一個區域性、整體性的空間規畫概念,是非都市土地的使用依歸,在1981年邁入,預計於2025年5月1日退場。
而1981年的發布日期,也就是新北市府這次要求建物存在證明的民國70年2月15日——區域計畫總共劃分11種使用分區及19種用地別,而賴清德老家就是其中認定的「山坡地保育區、礦業用地」,在這之前都算是合法建物,主管機關屬行政院經濟部礦務局,但台灣在2000年就停止採煤了,因此建築物的部分則須按照「現況認定」原則,後續預計應會回歸新北市地政局,由地政或是主管機關去認定。
而礦業用地依礦業法係供礦業實際使用者,賴清德老家「中福84號」就是當初的煤礦「工寮」,賴陣營亦回復因房屋漏水在民國92年(2003)到93年(2004)進行過整修,時間早於新北市政府民國100年(2011)公布的「核發合法房屋證明處理要點」。
簡單說就是:
礦業用地歸經濟部礦物局管,沒錯;但因現況沒有採礦情事,所以建物理應會回歸地方的地政主管機關認定,也就是新北市府。
辛酸刻苦的125年台灣採煤簡史
台灣煤礦的歷史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個官方經營的煤礦,到2000年左右關閉了最後一個煤礦,共經歷了約125年、三個中央政府,又因為交通與煤礦品質等問題,台灣煤礦的主要開採地集中於苗栗以北的地區,當中又以土樹三鶯、基隆河谷、雙菁公路沿線,以及東北角一帶最為人所知。
今日,菁桐的煤礦紀念公園、九份老街上變身在地特色的酒家菜、廢棄在荒山野嶺的鐵欄杆、外露在汽車路旁的骨灰罈、滿山遍野的福地,甚至是早在日治時期就設立的招魂碑,皆是礦業時代在台灣史留下痕跡的最好的證明。
《非常時期農礦工商管理條例》是一部從1937年沿用到1994年才廢止的法律,粗暴的詮釋了當時的礦工背景——在近一甲子的高壓統治下,煤炭被視為軍事國防物資、政府嚴密監控煤礦業,礦工變相成為了工奴,沒有任何理由,一旦停手全家旋即停口,法律更規定了各企業之員工不得罷市、罷工、怠工;生產者或經營者一旦停工停業,經濟部還可以限期令其復業、復工。
直到1984年,北部光是三場礦災就送走了277條人命,上百個家庭在這年,隨著礦坑內的巨響就這樣破碎了,當中就包含了震撼全台的「海山礦災」。
挾帶低油價政策的時空背景,台灣的血汗採煤史才被迫加速終結,從1969到1984年的15年間,就罹難了400餘人——他們在高溫、昏暗、充滿粉塵、遍布危機、70公分高、沒有勞安可言的礦坑,撐住了隨時可能坍塌的風險、撐住了塵肺症早逝的折磨,也撐住了全家溫飽的希望。
根據資深媒體人周玉蔻調查:「民國49年1月8日傍晚,中幅煤礦瓦斯外洩,五位採礦工人中毒喪命。其中,33歲的賴朝金,是賴清德的父親。」其實這些歷史都沒有離我們太遠,只是我們遷入都市後淡忘的太快、忘記的太乾脆。
違建就是違建?「合法」的違建?
還真的有合法的違建!
違建的概念是未經主管機關審查許可並發給「建造執照」或「使用執照」而擅自建造及使用的建築物,而1981年台灣才開始進入區域整體性空間規畫的區域計畫法,若能證明建物在民國70年2月15日前已經存在,自然就能認定是合法房屋。
「1981年」這個對於空間規劃者再敏感不過的數字,不僅記錄了台灣走向區域性整體空間規畫的新紀元,更是判讀整體空間的重要年分,是一個空間規劃者在訓練階段早就刻在骨子裡的數字。
那,過往的建物真的無法可管了嗎?這時候就要回到不溯及既往原則的概念了。
行政法係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溯及既往為例外,最經典案例就像是台北市面對都市計畫違建的「既存違建列管緩除(也就是俗稱的阿扁條款)」,該條款規定台北市民國83年12月31日前既存違建,只要拍照列管就免查報拆除,但2023年起北市建管處表示為維護市民居住安全,無論是否屬民國83年前的既存違建,經查證涉有影響公安者,均依規定優先查處。
此外,建管處現已啟動修法作業,民國83年前違建不得修繕,就是不朔及既往與朔及既往的經典案例。
空間規劃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更多的是主管機關對於當下社會衝擊、整體環境、公務量能、財政經濟等多方層面的綜合考量。這時再回頭看事件爆出後,新北市府發言人出面聲明:「不論是新增或是既存違建,就是違建,一切依法行政,秉公辦理;有心人士勿混淆視聽。」
新北市府完全有機會盡速釐清,也有機會向社會大眾解釋什麼叫做違建,也應該要趁機好好解釋什麼叫做違建,甚至趁機宣傳新北市府的「違建處理98625要點」都是常見的公關操作,總上所述不禁讓人發現「看似最單純的發言,才是最複雜的政治語言。」
煤礦的記憶,我們還記得多少?
鐵皮加蓋、吊腳樓、萬年工寮,甚至是農地工廠——塭仔圳農業區、蘆北農業區、柑園農業區,都是台灣人為了生存也好、生活也罷,在當代不完善法規、不妥善規劃、不合理市場,甚至是不公義社會下的生活痕跡。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錯的從來都不是又違了哪條法,因為甚至法不合理、無法可循。我們要思考的是對於未來的想像到底在哪裡?還能做多少的溝通、少了多少平台交換意見?台灣會因為拆了鐵皮加蓋而更美好嗎?拆了鐵皮加蓋後原本的承租戶要何處去!去得成嗎?過得好嗎?
同理,台灣的採煤用地大量遍布了台中以北的丘陵地帶,這些礦業用地何處去?還能做什麼?如何活化?抑或是凍結時空保存?這些議題都值得深思,決不是翻翻法規看看圖指的是非題,而是一道又一道的申論題。
筆者在五年前高中唯一一次的翹課,正好就是去了樹林山佳過往的蓋淡坑煤礦,不知道礦車是否被荒煙雜草吞噬了?氾濫台灣各處的彩繪是否還有維護?礦坑外唯一一間的雜貨店阿婆是否還健在?櫃上是否還擺滿了我愛吃的酸扁帶?那個聚落現在過的怎麼樣了?被消滅了嗎?還是苟延殘喘地活著?
大家還記得煤礦的記憶嗎?
相比之下,連台糖的老糖廠都難得贏了一大截——比起是不是違建,我更想知道這題的解答,因為「不論是礦業用地還是農地工廠,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都是為著侯侯過生活,一切籠是為著三頓飽、三頓燒,敢毋是?」。
回顧這整起事件,有很多的行政作為新北市府都可以做、也應該做,以便盡速釐清社會疑慮。筆者實在不期待看到論文之亂重演為今晚誰家違建系列。
沒錯,大家都應該好好認識政治人物、好好檢驗候選人,但作為一個空間規劃者及政治工作者,更期待大家在提出檢討後、翻出這片歷史後提出對於未來的想像——因為政策論述空間在這裡、討論平台在這裡、公益性也在這裡。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