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2(只有做過寫字的工作〔目前〕,人生KPI是退休。撰寫內容涵蓋科技、商業、新創與宅物)

iPhone 15再次掀起了搶購熱潮,哪次不是呢?

國內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表示,iPhone 15系列手機開放預購後,僅五分鐘iPhone 15 Pro Max(建議售價新台幣44900元起)全數預購完畢,整體預購量較去年iPhone 14增長七成。

花三秒的時間想一下,iPhone 15系列最大的改動是......?相信大多數人最有感的是充電接口由Lightning改用USB Type-C,動搖國本、山崩地裂、神羅天征。

相較於USB Type-C,Lightning在充電速度、資料傳輸速度都遠遠落後,考量到Lightning首次出現在2012年的iPhone 5,已經是超過10年前的產品,似乎也不忍苛責。但為什麼自詡擁有創新靈魂的蘋果,直到iPhone 15才願意改用USB Type-C?背後的原因又跟地中海一個人口只有52萬的小國——馬爾他,有什麼關係?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歐盟說要用USB Type-C,而歐洲可以貢獻蘋果25%的營收。2022年10月,歐盟宣布所有手機、平板電腦和相機都要使用USB Type-C充電標準,當然iPhone也無法倖免,才會出現蘋果行銷資深副總裁葛列格.傑斯威克(Greg Joswiak)被各大媒體引用的那句話:「我們別無選擇。」

這不是第一次歐盟希望統一充電接口,在2009年就曾推動micro USB為史上唯一真理。如果對micro USB沒什麼印象,可以回想上一次充電線斷在設備裡是什麼時候,大機率就是micro USB。三星、諾基亞、摩托羅拉都同意歐盟的政策,蘋果當然責無旁貸也加入使用micro USB的協議。這項協議讓全世界從30多種充電線,下降到少於五種。

然後蘋果就推出Lightning了。順便上架了一個售價19美元的Lightning-micro USB轉接頭,用來封住歐盟的嘴。沒有太多人指責蘋果,因為在Lightning在當時的確是一時之選,除了充電速度之外,至少它兩面都可以充電。

直到2014年USB Type-C發布後,歐盟越想越不對勁,指稱蘋果「不能用轉接頭的方式繞過協議」。自此蘋果與歐盟開始長達近10年的對幹,蘋果認為歐盟強硬的統一規格,是在扼殺創新,雙方開始在「統一接口」是否更環保上面,開始了大量研究爭論。

但在爭論之外,是USB Type-C的進步,在各大手機廠不斷改良下,充電速度有明顯的提升,更是Lightning的數倍之多。

後續歐盟在多次協議後,端出了強制使用USB Type-C的政策。《華爾街日報》有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歐盟迫使蘋果採用USB Type-C是「布魯塞爾效應」的最好例子(歐盟的總部被認為是布魯塞爾),消費者保護就像是足球,歐洲人認為他們做得比任何人更好。

左一為Micro USB,左二為USB Type-C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左一為Micro USB,左二為USB Type-C

而在歐盟最小國家馬爾他,一名叫做亞歷克斯.阿久斯.薩利巴(Alex Agius Saliba)的政治家,代表這個人口約50多萬的小島前進布魯塞爾。許多關於歐盟充電接口的討論,都會使用一張照片,就是他左手拿著一大團充電線、右手拿著一條USB Type-C充電線。

他是這項政策重要的推動者之一,也讓他被任命為該政策的報告員(rapporteur)。針對特定的議題,歐盟會指派報告員,負責在內部及各種團體間帶動討論,直到政策最後端到議會上做最後決定。

所以在政策最後通過後,薩利巴也說:「過去我不會觀看蘋果產品發表的直播,但這次,我會的。」不要誤會,他不是蘋果黑,甚至是果粉,擁有iPhone、MacBook、iPad、Apple Watch的全家餐,但如果充電線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

或許另外一個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蘋果現在才願意使用USB Type-C?

在2015年的MacBook上,蘋果就採用了USB Type-C,是相當早期的採用者,也是貢獻了USB Type-C的設計,所以說他們不願意使用這種技術也不正確。

許多媒體的推測都會提到蘋果的「MFI政策」(Made for iPhone)。MFI政策是蘋果給第三方配件廠的官方認證,為了得到這個認證,第三方配件廠每年需要繳交會費、審核費用,以及分潤,每年為蘋果貢獻的利潤媒體各有估計,從1億美元到5億美元都有。

不過,從2022年蘋果的營收為3943億美元,不論1億還是5億美元,所佔的比例都非常微小。而且轉換成USB Type-C後,蘋果還是可以繼續採用MFI政策向第三方配件廠收取費用。

最好的解釋(通靈),就是蘋果對於「充電規格」的進展有自己的規劃,也許還在憋一個大招,又或是Lightning後就要全面轉往無線充電MagSafe,只是沒有想到歐盟會動的這麼快。

不管怎麼樣,消費者算是接口之戰後的贏家,one for all——除了在價格之外。

本文經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