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乙錚認為把罷官事件看成僅僅是當權派鬥爭中的狗咬狗骨戲,未免過分簡單。
文:梁逸風
時事評論員練乙錚今日在《信報》專欄上談及在撤換兩局長一事上,凸顯了「老愛國」與「新愛國」氣質面貌之不同,前者經過考驗,後者投機性強,質素低劣。
練乙錚從歷史理性的角度分析,「新愛國」和「老愛國」兩派的生成,有其深刻的機制分野。他定義,香港的「老愛國」是參與過「六七暴動」的左派人士,而「新愛國」則是「保釣」運動之後、「四屆人大」中共決意搞好經濟特別是「改革開放」成為國策了,才成為「愛國陣營」一分子的人。前者加入「愛國行列」的時代,是如假包換的「愛國有罪」年代;後者則相反,都是到了「愛國安全」甚或「愛國有獎」的時候才接受統戰、「愛」上祖國或祖國能給的各種好處的。
練解釋,機制上的不同導致中共在不同時代裏在香港吸收到的對象,無論在風格、品德和氣質方面,都有顯著的高下之分。「老愛國」是經過考驗的,他們幾乎無條件愛國愛黨,在「愛國有罪」的機制之下,一批願意無條件愛國的人士自選歸邊。練形容,「他們帶有犧牲和服從的精神,上頭叫他們搞文革鬥港英丟炸彈殺人,他們就一往無前地搞文革鬥港英丟炸彈殺人,哪怕是要面對港英的黑牢警棍和子彈,氣慨直逼今天的回教聖戰手及二戰後期日本皇軍的『神風特攻隊』。」
相反,「新愛國」則帶有強烈的機會主義投機性,愈是「改革開放」後期才加入的,嘴巴上的愛國便愈硬愈響。「只因國家富裕了,能給的好處愈發豐盛。在『愛國有獎』的機制作用下,中共能吸收到的『新愛國』積極分子,質素異常低劣,骨子裏無非是一批尋租人、牟利客。」
練認為,「新愛國」這幾年隨着梁振英上台而穩佔上風,但「老愛國」需遵守「是黨員的非黨員」的紀律,公開發作時也不能踰越某個限度,所以今次他們用比較含蓄隱晦的說法或曲筆下面展開反擊。不過,如果只把梁振英罷免曾德成、「老愛國」群起反擊,看成僅僅是當權派鬥爭中的狗咬狗骨戲,卻未免失諸過分簡單。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