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子進

9月28日,不論你是站在哪一邊,都無法否認雨傘運動帶給香港人的衝擊。在煙霧彌漫的當日,即使香港人嘗試過站出來,甚至已經超越以往的規模,民主之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事過境遷,一年後的香港又有甚麼變化?

2014年10月28日的金鐘佔領區,人們將車路擠得水泄不通;示威者舉起雨傘,求的只是一個承諾。而2015年9月16日,約一年後的金鐘,在同一個地點下,只有車子在馬路上等待歸家的道路|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去年10月20日,旺角佔領區只有黑壓壓的一片,馬路成了示威者聚集的地方。2015年9月16日,在同一位置上,黑壓壓的一片再難在馬路中看到|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14年11月25日,示威者準備衝擊警方封鎖的防線,他們戴上頭盔、口罩、眼罩,他們要面對的,除了裝備精良的警隊,還有未知的將來。2015年9月25日,一名男子帶著雨傘舊地重遊,劍拔弩張的氣氛已不復再,遺下的仍是未知的將來|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一年前的雨傘運動,所有人對此都是戰戰兢兢,大家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究竟會否清場?警察會否開槍?六四事件會否重演?當時沒有人能有答案,消息謠言滿天飛,但人們仍然堅守陣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然而在經歷這場運動後,人民對政府的訴求卻沒任何寸進,甚至乎更讓共產黨、港府看清楚香港市民的底牌;社會表面上重歸平靜,但情況其實比一年前嚴峻得多。嚴峻的是,當日堅定不移的訴求,似乎已經開始動搖;雨傘運動的尺度,在不少人的心中已經被認為「激進」,但在「激進」之後,所得的亦只不過是一場回憶,香港的民主究竟是否只是鏡花水月?

2014年12月1日,手執警棍的警方與企圖包圍政總的示威者對抗,其中有示威者被警員逮捕。2015年9月26日同一地方,表面上已歸平靜的社會,又是否暴風雨的前夕?|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在雨傘運動以前,警隊的形象在不少市民眼中都是正面的,但一場運動,令人開始質疑他們的執法尺度究竟是否公正。不論是當日的「暗角打鑊」的七警,還是當日開「無雙」、今日已順利退休的朱經緯,似乎都沒有令受害人滿意的處分。而當日被指「以胸部襲警」的女被告吳麗英則被判監3個月15日,究竟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到今日是否已經蕩然無存?對待手持雨傘的示威者,又是否需要使用87枚催淚彈?

或許我們很天真,還相信這世界會有公義,相信「報應」這回事。然而,天秤從來沒有傾向過民眾的一邊,官官相衛似乎亦不只在古代出現。

2014年10月24日,示威老在旺角地鐵站貼滿了關於雨傘運動的資訊、標語,當時的地鐵站外牆成了示威者的「民主牆」。2015年9月26日,當日的「民主牆」己經變得空白一片,香港的民主,又會否同樣變得空白一片?|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14年12月3日,學民思潮成員黃子悦(左)在政府總部外參與絕食。2015年9月24日,她坐在同一地點上,慨嘆:「老一輩常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可以目睹香港爭取到民主。但我不會那麼天真地相信這一代可以目賭民主的到來。」想得到民主,是天真的事情嗎?|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近年來,不少運動都由學生主導,學生在政治層面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雨傘運動亦不例外。學生要面對的,除了政權之外,還需面對其他市民的口誅筆伐,許多反對的人士都認為學生「腦囟都未生埋」,如在城市論壇中不少「長輩」以「食鹽多過你食米」去質疑學生。其實面對著這麼多不公義的事情,卻如鴕鳥般把頭埋在沙堆,不認清事實的又是哪一方?

相信任何人都不會享受在街上日曬雨淋的日子,特別是他們口中「驕生慣養」的年輕人,走上街道提出自己的控訴,比起在電視前指指點點,恣意批評的「經驗之談」要成熟得多。

去年11月21日,當時政府總部外堆滿了人群,時任專上學生聯會秘書長周永康接受傳媒訪問。2015年9月24日在同一地點,他反問:「你見過香港人因為希望改變出來阻攔街道?在那一刻,你會看到香港人完全不同的一面。」他認為香港人應該對雨傘運動感到自豪|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14年10月7日,「美國隊長」容偉業在旺角佔領區戴上保護衣物,踏上抗爭的征途。2015年9月17日,他重遊舊地,表示縱然家人反對他參與抗爭,但他不會因此而放棄|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2014年10月20日,示威者築起自製路障,阻檔警方的清場行動,經過抗爭後,示威者已經筋疲力盡,但仍留守在街道中。2015年9月26日,雨傘、路障已不再見到,只剩下一個又一個的拖喼|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一年前的旺角,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一年後,它重新落入了拖喼客的手中。香港一向以地少人多著名,近年來自由行大量湧入,每日更有最多150名新移民,香港已在不知不覺間被蠶食至體無完膚,從前林林總總的地道商店,變成一間又一間的藥房。

他們嘗試過爭取、抗爭,但結果卻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2014年10月25日,金鐘佔領區擺滿了形形式式的帳蓬,儘管環境十分不理想,但皆因背後的兩個字—「堅持」。即使這個藝術品在街道上消失了,但它將會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烙印|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就結果來看,不少人認為這場雨傘運動是失敗的,因為「實際上」我們得不到任何東西。然而,或許這場運動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於使人覺醒,讓人們認清楚事實,分清楚黑白。在雨傘運動中,發生了許多具爭議的案件:胸部襲警罪成、暗角七警未處理、朱經緯順利退休等。似乎讓人認清真實的世界,官官相衛並不是歷史上的形容詞。我們要明白爭取民主,絕對是一場漫長的征途,正如黃子悅所言,即使新一代亦未必能看到香港步向民主的一天。尤其是,當我們認為香港的盧山真面目後,心灰的人只有更多。

雨傘運動一周年,我們需要牢記的,不是誰人得到光環,不是再沉醉於當日的示威行動如何有影響力,不是雨傘運動帶來的紀念品;要牢記的,就是當日走上街頭的初衷,以及這場運動的失敗,好讓大家有捲土重來的日子。歷史上許多革命都不是一次可以成功的,況且今昔已經大不相同,不再是「槍桿子出政權」,何況是一群手無寸鐵的示威者?也許,成功的機會很渺茫,甚至幾近不可能,但坐以待弊又是否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或許有時候就是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儘管在這路途上寸步難行,但我們已經沒有回頭路,唯一可以做的—向前走。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