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韓國不外乎會想到韓劇、K-Pop。從2000年開始,韓流襲遍亞洲,也因為K-Pop的來勢洶洶,往往讓人忽略了韓國其他的音樂型態,也就是韓國獨立音樂(Korean Indie Music,K-Indie)
文:李宜蓓(K-Pop重度沉癮迷妹,K-Pop入坑近七年但是從未踏上韓國土地,最近沈醉在K-Indie的迷幻世界裡,於是燃起想讓更多人了解K-Indie的念頭,藉由自己微薄的力量推熱愛音樂的人也一起入坑,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到韓國親自感受獨立樂團的魔力!)
*編按:本文為【獨ZINE世代 ● 台日韓】系列文章,關於「獨ZINE世代 ● 台日韓」計畫,請見文末。
講到韓國不外乎會想到韓劇、K-Pop。從2000年開始,韓流(Korean Wave)襲遍亞洲,台灣自然也不例外,更造就了一群「哈韓族」。也因為K-Pop的來勢洶洶,往往讓人忽略了韓國其他的音樂型態,也就是韓國獨立音樂(Korean Indie Music,以下簡稱K-Indie)。
相較於K-Pop的舞曲風格,K-Indie含括Post-rock、Folktronica、Lo-fi、Jazz-rock、Synth pop等各種型態的音樂。近幾年,隨著韓劇在台的熱播,K-Indie也伴隨著韓劇主題曲間接被引介進來。究竟有哪些韓劇的主題曲是K-Indie呢?讓我一一為你解答。
K-Indie的歷史脈絡
K-Indi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60年代,當時受到美國Rock N’ Roll的影響,開始有搖滾樂團出現;70年代,伴隨著反軍政府獨裁的民主運動,大學校園民歌興起,許多學生歌手在校園內竄起,以首爾新村(Shinchon)一帶為地下樂團與學生次文化的發散地;到了90年代,韓國踏向民主化,民歌與搖滾樂在大學裡百花齊放,更有人將民歌與搖滾樂結合,成為當時新型態的實驗性音樂。而位於首爾的弘益大學(簡稱弘大)附近也成為孕育獨立音樂的搖籃,許多獨立樂團會到弘大一帶表演。
弘大以美術設計學系聞名,附近也充滿藝術和文化氣息,成為年輕人追求創意與夢想的聚集地。說到弘大成為藝術重區,可以追溯回90年代,當時首爾市區經濟快速發展,弘大附近的舊住宅居民陸續搬走,吸引不少年輕人以低價租用場地當作藝術表演場所。他們多把地下室改建成酒吧、藝廊、咖啡廳、或是工作室,樓上則仍然維持住家。
隨著樂團進駐酒吧、咖啡廳表演,像是早期有名的搖滾樂團Rush、Multivision等,他們從新村轉移到弘大表演,漸漸帶起韓國獨立音樂的發展。
當韓劇遇上K-Indie
第一部跟獨立音樂合作的韓劇是2005年的《我叫金三順》,兩首酷懶之味(Clazziquai)所演唱的插曲《She is》和《Be my love》,打響樂團的知名度,讓看韓劇的觀眾認識獨立音樂。
韓劇之所以會跟獨立樂團合作,主要是經濟考量。由於每年韓劇的產量十分多,韓劇原聲帶的市場競爭也十分激烈。比起流行音樂歌手、樂團,獨立歌手與樂團更加經濟實惠,而且獨立樂團也可藉由韓劇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創造雙贏。
韓國獨立音樂跟韓劇合作的最高峰,可以說是2014年的《九數少年》(Plus Nine Boys),描述9歲、19歲、29歲、39歲四位男主角的愛情故事。劇情中帶入了live house文化元素,插曲大量使用獨立音樂,從四位主角的出場配樂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9歲的主角「東九」(동구)出場時的配樂是加拿大歌手Leonard Cohen演唱的《I’m Your Man》;19歲的敏九(민구)是由療癒系美聲Standing Egg演唱的《告白》;29歲的鎮九(진구)是頗具特色的電子樂團Peterpan Complex所帶來的《To Me You Are》;39歲舅舅光洙(광수)的則是狂戀樂團(Loveholic)的《Only If I Have You》。這首歌對於韓劇迷而言應該並不陌生,因為早在2006年,它已經作為孔侑、成宥利所主演的《精彩的一天》(One Fine Day)的片尾曲,還曾經被羅志祥改編成《好朋友》。
近幾年,韓國獨立音樂不僅僅被當作韓劇原聲帶,一些獨立樂團更藉由韓國綜藝節目的曝光,而變得炙手可熱,像是無限挑戰歌謠祭就讓Hyukoh、Zion. T紅極一時。K-pop歌手也會翻唱他們的歌曲,像是防彈少年團(BTS,Bangtan Sonyeondan)的征國(Jung Kook)就曾翻唱過Zion. T的《楊花大橋》(양화대교);知名女歌手IU也曾在綜藝節目中跟Hyukoh的主唱吳赫合作,打響了樂團的知名度。
隨著韓劇襲台的K-Indie
2000年,八大電視台引進一系列韓劇,台灣吹起第一波韓流。隨著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韓劇迷不再只是從電視上觀看韓劇,並轉向利用網路下載、分享,快速且即時地收看一部最新的韓劇。許多韓劇迷轉而認識韓國獨立音樂,在部落格、臉書上分享、轉載,韓國硬地慢慢也被介紹到台灣。
其中《日日春放送局》是裡面專門分享韓國小眾音樂的網站,《日日春字幕組》也翻譯韓國獨立音樂放在YouTube上,試圖讓更多人認識韓國獨立音樂。
韓國K-Indie在台灣伴隨著韓劇、韓綜,甚至是流行歌手的翻唱、合作,越來越為人知曉,許多人也因此入坑,成為韓國獨立音樂的粉絲。下次再觀賞韓劇或是韓綜時,不妨注意一下是否有獨立樂團/音樂的身影。除了K-pop之外,韓國音樂比你想像的更多元。
急推韓劇OST
在推薦好聽的韓劇原聲帶前,肯定有人會問蓓貝哪裡可以接觸到韓國硬地音樂呢?這裡也整理了幾個平常會使用的網站、部落格給大家唷!
- 日日春放送局(硬地資訊最詳細,定期更新)
- 冷門音樂的溫暖角落(各種樂風都有)
- 嘿,阿里/Hey, Ari(韓文歌詞翻譯為主)
- 羚羊X Cross(K-Indie、K-Pop都有介紹)
韓劇OST整理(礙於版面無法全部介紹,因此只介紹小編熟悉的韓劇與原聲帶):
參考資料:
- 鍾樂偉(2014)。《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香港:天窗。
- 鍾樂偉(2015)。《心韓》。香港:天窗。
- Shin, Hyunjoon(2012). The success of hopelessness: the evolution of Korean indie music. Perfect Beat, 12(2), 147-165.
【獨ZINE世代 ● 台日韓】前言(蔡如音)
這本獨立誌始於台師大的一門課:日韓當代流行文化研究。2015年的秋天,11位傳播、美術系所背景的研究生,跟一個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持續探路的教師,一期一會,共同學習。在台灣,日韓主題的資訊、評論海裡,早已臥虎藏龍,可以自學,可以獨門。以日韓流行文化做為科目的課,在大學裡卻不是必然,我們能存在,要感謝許多人的鼓勵與信任。
這門課的價值,首先,對於師大美術體系來說,是一個別於中國與西方的另類文化參考,它提供小眾的棲身與學習機會。對媒體、傳播研究來說,儘管哈日、韓流研究已佔有一個學術位置,但日韓的「包裹視角」仍是一個需要積極開發的「雙瞳」,日韓資訊的充沛不等同多層次觀點、知識的形成,更別說利用這些觀點、知識介入日常生活的真實問題,像是刻板印象、國族主義的情緒、公民話語權、性/別正義等。
身為任課教師,我的教學命題是:怎麼做才能引導年輕世代近用累積已久的日韓流行文化學術研究資源,又能鼓舞她們發展自身的觸角與聲音?生產獨立誌是行政資源下的一個方案,並不在最初的課程規劃裡。從過程來看,它似乎讓學習、互動、內容創造、與回饋跨越了學術/大眾、台/日/韓、與在地/國際的種種邊界。
本誌內容有日、韓文化研究學者宮入恭平、Kim Yeran來訪的演講側寫與後續對談;有吸取、轉化日本音樂、漫畫與藝術養分的在地粉絲、藝術家專訪;有韓貨賣家的跨國貼身田野,韓國獨立音樂的韓劇露出調查;有師大巷弄日式空間的活化提問,與東京生活的回顧;還有日、韓影視文化的觀察評論。最後,特別感謝前來演講的盧開朗,以媒體研究者、「韓國代表隊」等多重演出身分來稿分析新住民談話性節目中的國族框架。
期待更多的交流與創造。
本文獲原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