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ing-fang(重度哈日的資深迷妹but韓流胚胎育成中,臺灣在豐富多彩的東亞文化中,屬於既重且輕的彈性存在,自由多元的聲音,循著愛與恨的思維大方地在這裡傳唱。在這個無法將誰定位為他者的亞洲裡,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主KEY。)

編按:本文為【獨ZINE世代 ● 台日韓】系列文章,關於「獨ZINE世代 ● 台日韓」計畫,請見文末。


「伸出左腳後,再伸出右腳,就可以走路;兩隻腳的膝蓋一起彎曲,就可以坐下。」搭配國民健康操似的單調音樂和旁白,兩個把白色POLO衫紮進黑色運動褲裡,留著復古到滑稽髮型的大人,在電視上雙手插腰地踮腳做著體操,主打著理所當然到沒有意義的台詞,日本雙人組合Cowcow的《理所當然體操》紅遍了日本大街小巷。

就憑著這個每次平均只有一分鐘的簡單體操,Cowcow在各大綜藝節目中串場表演,更不斷推出各種「理所當然」的內容。而在各個頻道裡令觀眾噗哧一笑的他們,正是日本藝能界獨有的「才能者」——搞笑藝人(日文稱作「お笑いタレント」或「お笑い芸人」)。

理所當然體操_COWCOW

就像臺灣觀眾也熟知的《男女糾察隊》,許多日本的長壽綜藝節目,都是以一大票搞笑藝人作為固定班底,搭配不同的主題,和時不時曇花一現的當紅演員和歌手,堅強地撐住電視收視漸顯低迷各種時段。搞笑藝人不是歌手、不是演員,卻是一種貨真價實的專業。

以日本歷史最久的藝能事務所「吉本興業株式會社」為例,旗下有千餘位簽約藝人、一年製作超過2700小時電視節目的吉本興業,每年從其專設的藝人培訓學校結訓、但未簽約的搞笑藝人多達千組,都是靠著異常微薄的出演薪資在維繫自己的夢想。

不同於臺灣觀眾對於「諧星」的想像,已然成為日本文化一部分的搞笑藝人們,在建立名聲以後,可以同時手握20個常態節目,甚至有朝一日還能有自己獨當一面的冠名節目,像明石家秋刀魚、志村健都是日本藝能界大腕級的搞笑藝人。

一技在手,希望無窮?

滿身肥肉還只穿一條緊身三角褲的中年大叔、梳著詭異髮型的漠然翻白眼二人組、無止盡地跳針重複無意義台詞的紅衣墨鏡男,不論你懂不懂他們的笑點,這些「怪人」成功地打進日本觀眾的日常生活,獲選成為2015年最活躍搞笑藝人之一。一夕間爆紅的他們,都是靠著潛心開發的橋段作為自己的正字標記,熱血闖蕩藝能界。

然而,面對喜新厭舊的觀眾和來勢洶洶、數以千計的後生晚輩們,除了不斷更新自己的搞笑橋段之外,更多的藝人選擇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角色」,為自己定位自己的演藝之路。

裝乖、賣萌、說話白目,刻意惹人討厭得令人火大到無法不記住他;長相抱歉、脾氣暴躁,永遠都被欺負的倒楣受氣包;莫名的青春熱血,扯著不必要的大嗓門、過分認真的青年;甚至是不好笑到令人發笑的冷場製造者,日本搞笑藝人為自己設計的角色性格千奇百怪,幾乎能說是只要有藝人敢堅持,就有觀眾會接受。

Photo Credit:作者提供

Photo Credit:作者提供

而他們多半也能依照自己成功發展出的角色,接到相應的工作。例如許多知名大學畢業的高學歷藝人,便以雜學、口條清晰、反應快等特點打造出知性氣息,除了能在益智解謎節目中擔任固定班底之外,也能在許多需要掌握流程的單元裡作串場主持人,控制節目的進行。

也正因為有這樣無奇不有的色彩,讓日本搞笑藝人的發展不受侷限,有著十足彈性的空間。

搞笑藝人不只是搞笑

演而優則製作、導演;歌而優則作詞、譜曲,這些例子都時有耳聞。而在藝能界打滾多年,定位多元的藝人們,更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才藝在手。除了時常在當紅日劇中串場個性鮮明的配角之外,受電影導演青睞而躍上大銀幕當主演、以另一個藝名從事歌手活動,甚至是自己坐上導演椅執導戲劇作品,他們不僅豐富日本藝能界的土壤,更跨足到日本的各項領域:美食評鑑家、畫家、體育選手、作家等等。

2015年日本文學最高榮譽芥川賞的得主,便是搞笑藝人出身的又吉直樹。而他本人在未獲芥川賞前,也因為平時的時尚品味受到讚賞,而在型男雜誌上有固定連載的穿搭專欄。

Photo Credit:作者提供

Photo Credit:作者提供

總而言之就是要有趣

節目不想倒,表演就要好。在網路媒體興起的數位新時代,不僅是臺灣和日本,各國的電視收視率都在紅色警戒的危機之中。然而,無論平臺最終會如何移轉,產製節目仍必須秉持著以好的內容與質感,來作為吸引觀眾目光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日本的搞笑藝人們深諳這一點,因此無論對表演有怎樣多的堅持,卻總是只問同樣的一個問題:「這個表演『有趣嗎』?」

別讓這個最基本的問題被資金不足和產業危機所掩蓋,說到底,不論是手上拿的是滑鼠還是遙控器,抓住觀眾的笑點,就能是觀眾心中的偶像!搞笑藝人們把自己當成最亮眼的資本,孜孜矻矻地堅守自己的風格,驕傲地躋身他們合力撐起的日本綜藝界之中,大放異彩。


【獨ZINE世代 ● 台日韓】前言(蔡如音)

這本獨立誌始於台師大的一門課:日韓當代流行文化研究。2015年的秋天,11位傳播、美術系所背景的研究生,跟一個在流行文化研究中持續探路的教師,一期一會,共同學習。在台灣,日韓主題的資訊、評論海裡,早已臥虎藏龍,可以自學,可以獨門。以日韓流行文化做為科目的課,在大學裡卻不是必然,我們能存在,要感謝許多人的鼓勵與信任。

這門課的價值,首先,對於師大美術體系來說,是一個別於中國與西方的另類文化參考,它提供小眾的棲身與學習機會。對媒體、傳播研究來說,儘管哈日、韓流研究已佔有一個學術位置,但日韓的「包裹視角」仍是一個需要積極開發的「雙瞳」,日韓資訊的充沛不等同多層次觀點、知識的形成,更別說利用這些觀點、知識介入日常生活的真實問題,像是刻板印象、國族主義的情緒、公民話語權、性/別正義等。

身為任課教師,我的教學命題是:怎麼做才能引導年輕世代近用累積已久的日韓流行文化學術研究資源,又能鼓舞她們發展自身的觸角與聲音?生產獨立誌是行政資源下的一個方案,並不在最初的課程規劃裡。從過程來看,它似乎讓學習、互動、內容創造、與回饋跨越了學術/大眾、台/日/韓、與在地/國際的種種邊界。

本誌內容有日、韓文化研究學者宮入恭平、Kim Yeran來訪的演講側寫與後續對談;有吸取、轉化日本音樂、漫畫與藝術養分的在地粉絲、藝術家專訪;有韓貨賣家的跨國貼身田野,韓國獨立音樂的韓劇露出調查;有師大巷弄日式空間的活化提問,與東京生活的回顧;還有日、韓影視文化的觀察評論。最後,特別感謝前來演講的盧開朗,以媒體研究者、「韓國代表隊」等多重演出身分來稿分析新住民談話性節目中的國族框架。

期待更多的交流與創造。


本文獲原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