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今日,烏克蘭切爾諾貝爾四號電廠的過時軍用設計反應堆因人為意外,引發史上迄今最嚴重的核電廠災難,大量輻射物外洩,影響遠至北歐多國,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塵埃落定後,聯合國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EAR)於2008年發表報告,總結傷亡及後遺症:共有134名救援人員呈急性輻射綜合症狀,當中28名不久後不治,隨後19名死於非輻射原因,其餘87名均出現併發症狀,包括4宗腫瘤癌症及 2 宗白血病;因前蘇聯政府沒有及時禁止兒童飲用受錪-131污染的牛奶,至今引發6,848宗甲狀腺癌;除此之外,沒有具說服力的證據將遺傳基因變異等問題歸咎於核災輻射物,受影響地區的人民不必活在核災後遺症的惶恐中。

UNSEAR性質等同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的結論可視為科學共識,亦與對廣島及長崎原爆生還者50多年長期觀察所得的輻射後遺症狀況吻合。可是,民間對核災的印象卻差天共地。很多人仍以為四號反應堆的核災「足以摧毀歐洲」,遺址「蓋著無數為救災而犧牲的靈魂 」,死亡人數以百萬計。熟讀科學文獻的環保獨立記者George Monbiot指出,除非全球科學家和各國際機構合謀隱瞞事實,綠色和平等團體引用的數字難以置信。

不過,被環團運用及擴大之前,核能恐懼早已萌芽。上世紀初,科學家實現愛因斯坦預言的質能互換,透過核裂變反應釋出巨大能量之時,核能已和末世大災難等古老預言糾結一起,深入普及文化。經歷過原爆、冷戰和三次大核災之後,現代人對核能有著一種科學證據亦難以消解的原始恐懼,淩駕於更可能毀滅文明的全球暖化,正在扭曲人類自救的最適當能源選擇。

本欄曾推介的《給未來總統的能源課》作者說,「民眾對能源的認識充滿混淆,使得擬定理性的能源政策非常困難。而當你成為總統,這將是你的責任。」現代社會的公民,亦要對自已負責,認識核能恐懼之源——輻射的科學原理。

tc.book

若你還在擔心往日本掃貨是否安全,或者準備宣言「我是人,我反核」,希望你讀一遍醫科學博士生廖彥朋的簡明通俗新書《怕輻射,不如先補腦》,最少讀完第一部,特別是第五章的「線性無閾假說(linear no-threshold hypothesis)」,因為由這個沒有起跳值的輻射致癌關係推論出來的「寧濫勿缺」數字,是形成輻射恐懼的主因。「線性假說」無視一切生命天生的修補低值輻射損傷的本能,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這個原為減民眾憂慮的政策指引,將會影響人類安危。

「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學的問題,是政治的問題,我倒是認為這不是政治的問題,這是沒有讀書的問題。」作者並非在促銷,只是有感台灣近年反核擁核之爭當中,「現代知識分子的崩壞,來自於自我虛構的正義感,把無知當良知」。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刋於蘋果日報 What we are reading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