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龔尤倩和當時的北市勞工局長鄭村棋共同推動「台北,請聽我說!」外勞詩文比賽,至今已連續舉辦15屆
文:宋家瑜(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生)
小丑竭盡心力取悅人群
面具 是凝固的笑靨
隱藏在下面的 是淚水的狂瀉一位婦人走到眼前
要求小丑哄騙她的小女孩
小女孩哭鬧不歇
婦人生氣得罵小丑不應該小丑配合節拍賣力舞蹈
任憑痛苦在體內翻攪
精采的動作博得掌聲與尖叫
小女孩終於開懷一笑而我……
若不能釐清自己的個性
終日如丑角般模糊不清
這將是何等的悲情節錄自〈小丑〉,印尼移工Winarsih著(第二屆「台北,請再聽我說!」外勞詩文比賽首獎作品)
根據統計資料,2015年台灣的東南亞移工人數已經正式超越原住民人口總數,但相較原住民在台灣文學與文化領域的亮眼成績,我們卻較少有機會看到移工的書寫與創作。
其實移工們並非不諳寫作,早在1998年菲律賓移工就已經開始在台灣組織詩社SMI(Samahang Makata International,菲律賓國際詩人協會),以文學記錄他們在台灣勞動的心境與生活,印尼移工亦籌組FLP(Forum Lingkar Pena,印尼筆社)、KPK(Komunitas Penulis Keratin,印尼作家社群)等文學社團在台灣活動,只是台灣始終沒有提供足夠的平台發表他們的創作。
相關評論:專訪「移民工文學獎」得主:原以為出國工作很輕鬆,沒想到面臨無止盡的辛苦和寂寞
台灣出版了哪些移工文學的作品?
出版和翻譯資源的匱乏,是移工文學難以在台灣扎根的最大挑戰。移工的創作一旦沒有將原文翻譯成中文,絕大多數的台灣讀者根本沒機會接觸這些作品,還好這幾年在工運人士的推介下,移工文學已逐漸在台灣生根發芽,現在我們也可以讀到被翻譯成中文的移工文學。
2001年龔尤倩和當時的北市勞工局長鄭村棋共同推動「台北,請聽我說!」外勞詩文比賽,至今已連續舉辦15屆,每年出版的得獎作品集除了反映移工文學在這十幾年來的書寫風格轉變,也翻譯許多帶有母國文學傳統的移工詩作。
詩是東南亞文學很重要的表現形式,每個國家都有詩創作的傳統和格律,例如印尼的pantun(班頓)以及越南的六八詩、五言詩、七言詩、雙七六八,這些詩體除了出現在傳統文學,也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民謠和當代創作,這是和漢語創作很不同的地方,因為漢語創作
在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的過程中,在現代詩的創作刻意拿掉傳統詩作的格律限制,外勞詩文比賽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些東南亞傳統詩體的創作,也豐富了台灣讀者的文學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屆的得獎詩文選集除了收錄得獎作品,更翻譯四首19世紀華工在美國留下的詩文,我們可以發現一百年前「華工詩」的反抗色彩,竟重現在東南亞「移工詩」的字句當中,這些跨越百年的華工文字提醒我們反省自己是否不自覺地複製當年美國人對華工的偏見和歧視。
(每年「台北,請再聽我說!」外勞詩文比賽,都會出版一小本收錄中文與原文的得獎詩文集)
2014年張正創辦的「移民工文學獎」選出多篇觸動人心的移工散文和小說,甫出版的《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收錄了第一、二屆的得獎作品。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移工文學不僅承載著反抗的社會意義,更有著高度的文學性,移工們透過虛構的情節,鎔鑄跨國勞動的心境與感悟。
相關評論:籌辦了台灣史上第一個移民工文學獎,這群「愚人」又為新移民打造一間有家鄉味的書店
若你以為移工文學只是作者個人苦難經歷的陳述,那應該要翻看印尼移工Erin Cipta的虛構作品〈江子翠的勇士〉,Erin將震驚全台的鄭捷事件發生當下車廂內的恐懼氛圍描寫地張力十足,這樣的寫作功力除了要看過許多案發相關影片和新聞,更需要平時對台灣社會的細膩觀察,才能精準地寫出讓台灣讀者不會感到突兀的細節,例如捷運的讓座文化、車廂內人們坐車的姿態。
此外,這篇文章與印尼移工Sri Yanti的虛構作品〈敘利亞的黑煙〉都隱然折射出同樣的不安,即:「如果在異鄉工作的我出事了,家鄉等我的親人該怎麼辦?」在屢見不鮮的移工在台工傷死亡的新聞背後,移工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他們對跨國工作必須承擔風險的焦慮心境。
台灣的移工文學,世界的移工文學
移工文學並非台灣獨有的寫作現象,在資本主義高漲、國際分工日趨頻繁的全球化浪潮下,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也能看見跨國移工創作的身影。
1955年德國開始引進外籍勞工,最晚從70年代起,當時的西德就已存在所謂的「外籍工人文學」,到了80年代這些作品已受到德國公眾的注意,並逐漸開展出德國移民文學的相關論述。
更早在1847年美國引進大批中國工人,1882年中國開始有詩歌反映當時在美國華工的不幸命運,在1904的抵制禁約運動中更掀起了一波「抵制華工禁約文學」的潮流,禁約文學透過詩歌、散文、小說、講唱和戲曲描寫華工在美受欺壓的情況,表達對美國苛禁的不滿。(註:華工禁約又譯排華法案,指的是美國對華工與華人留學生訂定的不平等禁例與排華政策。)
此刻的21世紀,東南亞移工除了在台灣展開文學活動,香港也有移工文學發表,香港移民工牧民中心(MFMW)策劃出版《Work is Work》工作誌,收錄香港的東南亞移工創作,作品內容除了和台灣移工文學一樣呈現異國勞動的心境,菲律賓移工Bing的作品更是觸及同志身分認同的書寫,這是台灣移工文學尚未看見的題材,亦呼應今年11月8日香港剛舉辦首屆移工同志遊行的創舉。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除了作者本身的母國文化與價值觀,不同工作國家的國情和社會氛圍也是影響作品內容的重要關鍵,所以台灣的移工文學,必然也呈現出台灣社會獨有的特色,這正是台灣文學最珍貴的資產。
與其說這群東南亞移工的創作讓我們透過文學認識世界,我認為更貼切的是,這些東南亞移工的文學創作,已經慢慢讓世界看見了台灣。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 東南亞
- 移工
- 文學
- 工運
- 排華法案
- 東南亞文化
- Southeast Asia
- migrant workers
- migrant literature
- Southeast Asian workers
- 敘利亞的黑煙
- 移工文學
- 鄭村棋
- 龔尤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