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我們願意成為脆弱的個體並和別人一起努力,而不是覺得我們得要事事都自己完成,如此我們就會產生愛、家庭和人際關係連結。
文:何宛芳
在台中央放上一支黑色牛奶箱,捻著一支白花一腳蹬上箱子,擺好姿勢。阿曼達‧帕爾默(Amanda Palmer)在TED舞台上的那一刻,重溫了數年前自己擔任行動雕像的時光⋯⋯。
對很多人來說,那是他們與阿曼達‧帕爾默的第一次接觸,但對另一群人來說,帕爾默卻是他們追隨許久,再熟悉不過的社群名人。然而有趣的是,他們與她相識的起點,卻有著許多不同版本的腳本與故事。
所以,到底阿曼達‧帕爾默是誰?
你或許沒聽過她,但她早已是追隨者生活的一部分
她是一名扮演「八呎新娘」行動雕像的藝術家,也是一名搖滾歌手、作曲家。她是錢勒斯登娃娃樂團(The Dresden Dolls)主唱;主流唱片公司曾經為她發片,但她卻也因為解約,公開與唱片公司槓上。
現在,她是一名獨立歌手,也是一名沙發衝浪客,在全球各個城市的樂迷、朋友家中作客暫歇。或許她另一個身份也會讓你大吃一驚,帕爾默最新加入的身份是知名奇幻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太太、一個三個月奶娃的媽媽。
然而,以上這些都不若下面這個身份重要,因為這才是她所有身份與成功的基礎。
早在還沒有部落格的時代,帕爾默就開始用最土法煉鋼、一個一個抄寫的方式,收集所有樂迷的電子郵件,一一與他們互動、即時更新樂團與表演動態;無論是部落格、Twitter或是Facebook等社群互動工具,帕爾默都是最早一批的使用者,多年的社群耕耘,讓她累積了大批的追隨者──她是一名資深部落客與網路社群意見領袖。
在2013年以前,對帕爾默的追隨者而言,她早就是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但對包含TED全球廣大觀眾在內的其他大多數人來說,第一位募得超過100萬美元的音樂人,或許才是眾人認識她的起點,而帕爾默也是因為這個身份,獲得了站上TED講台的門票。
難以定位的身份,難以理論化的成功
帕爾默在舞台上演講的主題,就是她在藝術與音樂這一路上所累積的無形資本──「請求的力量」(The Art of Asking)。
帕爾默的TED演講影片很快的散播開來了,觀看次數以極快的速度來到了800萬次。帕爾默頓時成為鎂光燈下的焦點,主流媒體開始以質疑與抨擊連番轟炸:「為什麼大家要資助你?」與「憑什麼大家要贊助你?」、「開口請求跟乞丐有什麼不同?」
許多人都無法掩飾自己的驚訝之情,竟然會有一個自己從未聽聞的歌手,在Kickstarter唱片募資,獲得了如此鉅額的款項;而且,原因竟然只是因為她提出了請求!
那13分鐘,或許是大多數人第一次發現「社群連結」可以兌換成「金錢」的新大陸,但對於帕爾默與她的追隨者來說,那卻是表現愛與支持最實際而理所當然的行動:因為我有需要,所以我開口請求;我贊助你,因為那是我表達支持與愛的方式。
那13分鐘,不但讓帕爾默的知名度瞬間大增,也讓她延伸出了另一種身份;她以演講的主題為基礎,寫成了《請求的力量》一書。
與她的身份類似,這也是一本難以定義的書;你可以將這本書視為群眾募資的經典案例,也可以把它視為在現代社會裡,勇敢面對自己需求的心靈成長讀本。
妳會看到她一路上堅持音樂之路的努力,也會看到她如何從無到有積攢社群連結的足跡,看到她如何幸運地快速連結樂迷社群,獲得各種幫助;但你也會看見,她是如何持續不斷地以開放的態度,主動擁抱社群,與社群互動。
資本主義讓我們忘了如何提出請求
帕爾默將自己的與眾不同,全都歸因於自己街頭表演者的經歷:「我越投入音樂的產業,越發現我的理念和我身邊的人不同,於是我開始找尋原因,而一再浮現的理由都是因為我是個街頭表演者,我看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她不怕提出請求,從22歲站上牛奶箱,成為八呎新娘,只能用眼神與街邊行人交流開始,她就建立了這樣的藝術創作模式:無畏而主動地發出邀請,以全然的展現自己交換他人的愛與支持。金錢不過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罷了。
「你和你的觀眾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立基於資本主義、商業行為或金錢上,這關係是立基於信任以及連結。」
她以一種極為正面的態度看待請求:「請求可能會是一個關係上的祝福」、「一個能把關係建構得更強壯的有潛力的禮物」,那是「讓家人及關係更緊密的時候」,更是「把『我愛你』和『我信任你』實現的重要的時刻。」
「人類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我們願意成為脆弱的個體並和別人一起努力,而不是覺得我們得要事事都自己完成,如此我們就會產生愛、家庭和人際關係連結。」她說。
在她來看,請求原本就是人類社群互相支援的重要行為,現在人們反而因為習於資本主義的運行模式,忘記了這些最原始的交流:「我覺得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們已經習慣了供需原則,還有很嚴苛的做事標準,習慣在事物標上價格。」而這也是人們對於提出請求會如此遲疑的原因。
「請求」有機會延伸成交易行為典範轉移的起點?
此外,對於請求,帕爾默還有更跳出框架的思考。
「網路是一個巨大神秘的東西,人們之間互相金錢交流的方式將會改變,關於藝術創作、分享這些創作、觀眾和藝術家的互動性的運作,我覺得我們最好要保持開闊的心胸。」
當網路拿掉了中間人的角色,讓交易的成本變低,帕爾默的探問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在諸如藝術、音樂、文字的領域裡,創造讓人主動付費的機制?
「讓人們自己決定他們要支持什麼樣形態的藝術,並且鼓勵他們來幫忙,鼓勵他們拿出錢來鼓勵他們去買書,鼓勵他們不要放著這些藝術家不管…在一個什麼都能數位分享的世界裡,比起我們去想如何把內容鎖住,這是一個更好的運作方式。」
這個探問,目前還沒有答案。
帕爾默自己好幾年前就開始了這樣的實驗,把音樂作品放上網路,讓樂迷自己決定付出多少錢。
你或許認為她太天真,也或許認為那樣的未來並不可行,但帕爾默已經提出了她的請求,而你我,隨時都可以決定是否要加入,而你我,也隨時都在創造這最後的解答⋯⋯。
透過這次專訪,帕爾默不但展現自己家居而自然的一面,與初生兩個月的寶貝一同入境,更大方分享自己「請求」與多年來社群互動的心法,還可以看到先生尼爾蓋曼的意外現身喔。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 音樂
- 信任
- 藝術家
- TED
- 資本主義
- Amanda Palmer
- 群眾募資
- 沙發衝浪
- 部落客
- 意見領袖
- 搖滾歌手
- Kickstarter
- 唱片公司
- 樂迷
- 音樂人
- 街頭表演
- Neil Gaiman
- The Art of Asking
- The Dresden Dolls
- 八呎新娘
- 尼爾蓋曼
- 社群名人
- 行動雕像
- 請求
- 請求的力量
- 錢勒斯登娃娃樂團
- 阿曼達帕爾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