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公投,全國人被撕裂成兩派,互相對照地圖說你的區留歐、我的區脫歐,年輕人和老人決裂,想要從中得到好處的政客最後只剩下一個爛攤子,而且,兩年後的英國,可能還是和今天付一樣的規費,用一樣的法規。
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對國際新聞很疏離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和自己的生活沒有直接相關,所以和英國人投下反對票相比,英國演員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被美國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把走,讓成千上萬少女一夕失戀的消息,反而在台灣被討論的更多,更深。
但就像是書商胡忠信平常最愛談歷史一樣,歷史可以泛指今天以前發生的每一件事,從這些事我們不見得能找到股王,進出場一台雙B,但未來有人—不管是主管同事或政府官員—做相同的事情時,就能輕易地拿來當作知興替的借鏡,至少至少,記下幾個名字和小故事,下次午餐同事相聊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說嘴,嚇嚇上個月才進來的實習生妹妹或弟弟。
其實英國政府辦公投,並不是為了要脫歐?
硬要把這場無中生有公投的前因講清楚,可能就需要用掉一整篇文章的篇幅,然而一言以蔽之,就是英國政府要「製造」對歐談判的籌碼。
沒錯,其實最初會有這個公投,政府真正想的根本就不是脫歐,而是要投出一個很接近的「留歐」結果!其實早從2014年開始,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的總理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就開始了一段接著一段不太成功的對歐談判,這個公投,其實就是為了要來和歐盟說「你看人心思變了,你再不把會費給我們算便宜一點,大家就真的要脫歐了」的戲碼。
其實提出公投的人,最後支持的是留歐?
隨著公投計畫的提出,許多陣營開始加入了這個戰局,反對黨如工黨(Labour Party)、蘇格蘭國家黨(SNP)、綠黨(Green Party)等等的黨派,都屬於「留歐」的這一邊,提出公投的保守黨原本和2015年英國大選幾乎是策略聯盟的極右派英國獨立黨(UKIP)一起傾向脫歐。
後來,隨著脫歐的民調水漲船高,起了不可思議的黃金交叉之後,唐寧街10號(首相的辦公室,有點類似我們的總統府)看到情勢不對,連續發出了好幾個報告,說他們發現脫歐的話會對英國經濟造成很大的傷害,卡麥隆加上很大一部分的內閣〔包括地位像是我們行政院長的財政大臣奧斯朋(George Osborne)〕,一起宣布支持留歐。
剩下另一部分的保守黨呢,則變本加厲的宣傳脫歐,其中一個站到最前面的,就是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
其實脫歐派的領袖,也不是真的想脫歐?
這個強森是誰呢?很多人拿他來和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川普(Donald Trump)相比,不只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頭再多瓶飛柔也搞不定的飄逸髮型,更因為他們相似的瘋狂行徑。
上一次的英國大選,原本大家都不看好保守黨能過半,當時眾人都準備好選壞了之後卡麥隆辭黨魁負責,時任倫敦市長的強森剛好頂上,繼續保守黨的政權,包括強森自己都做足了準備,還好幾次和反對黨領袖在電視節目上辯論,誰知道,選舉出來的結果不但比上次更好,保守黨還過了半,變成完全執政,卡麥隆失去了下台的理由,強森也沒了上台的門路。
今年的倫敦市長選舉,又把英國的首都交回了工黨的手中,所以本次脫歐派最強力的聲音,為了其實也不是脫歐,而是為了要和卡麥隆劃清界線,要延續自己的政治生涯,讓自己成為英國首相。
(2012年8月前倫敦市長強森在一場公開的奧運宣傳活動中,卡在了纜繩上)
一堆政客在角力,最後到底誰贏了?
說真的,到投票前一天,包括脫歐陣營大角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受訪都還覺得不會過,沒想到選民們隔天起床發現哪招票怎麼開成這樣,覺得這艘船開不下去的卡麥隆也宣布將辭去黨魁,媒體和很多黨內人士也點名強森將會接任,成為英國首相。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覺得強森贏了這場仗,不過,一早發現自己家被一群倫敦留歐派民眾圍住的他突然發現大事不妙,因為連他在內都沒有任何關於脫歐的後續計畫,原本批評留歐浪費錢的法拉奇,隔天就在全國性的電視採訪中,說當時講要把歐盟保護費一年3億5000萬英鎊(大約154億台幣,這兩天可能值少一點)用作全民健保的脫歐派承諾「是個誤會,是個錯誤」。
強森發現,如果他當上了首相,啟動一個叫做Article 50的脫歐前必要條約,那英國就會立刻喪失歐盟的高級決策權力,然後包括愛爾蘭、直布羅陀、加萊等等的邊境規定,對歐貿易的規章、貨幣、護照、國內歐洲人和國外英國人的一切事情,都要重訂,都會變得一團混亂,加上之後蘇格蘭獨立和經濟衰退等等的問題,會終結他的政治生涯。如果他不啟動,不脫歐,那和所謂「民意」作對的他基本上也不要混了;如果他不參與下次的黨魁選舉,當個是事外人,基本上他以後也不必再回到政界了。
〔強森和同樣爭議性超高的麥可戈夫(Michael Gove)這兩位可能的未來首相,現在誰都不想碰這個結果〕
強森怎麼樣的下場都很淒慘,反而卡麥隆豪邁下野,Checkmate。
真的要說誰得利了,應該是蘇格蘭國家黨的黨魁史特金(Nicola Sturgeon)吧。雖然全國的公投結果和蘇格蘭的意見相左,但她卻因此能換到又一次的獨立公投機會,這兩天還提出了要動用否決權(veto)不讓英國政府通過脫歐案,不論有法與否,仿佛成為英國年輕人的救星,聲勢如日中天。
全國瘋投到最後,改變可能還是不變?
脫歐的後續變成燙手山芋,法拉吉24小時撕毀承諾,連強森隔日對脫歐支持者的演說中,也表示「英國會維持和歐盟的市場關係」,但在這些人所提出「複製瑞士和歐盟關係」的想法,也被歐盟議員打臉說要由非會員國的身分來談,一樣要付歐盟規費,一樣要接納移民,到頭來,還是跟原本一模一樣。
一次公投,全國人被撕裂成兩派,互相對照地圖說你的區留歐、我的區脫歐,年輕人和老人決裂,想要從中得到好處的政客最後只剩下一個爛攤子,而且,兩年後的英國,可能還是和今天付一樣的規費,用一樣的法規。
你怎麼能說政治不好玩?你怎麼能說國際新聞不好看?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 台灣
- 美國
- 公投
- 移民
- 極右派
- 歷史
- 愛爾蘭
- 談判
- 英國
- 瑞士
- 歐盟
- 國際新聞
- 蘇格蘭
- 直布羅陀
- 英國獨立黨
- 綠黨
- David Cameron
- 保守黨
- 工黨
- UKIP
- 川普
- 蘇格蘭國家黨
- Taylor Swift
- SNP
- 否決權
- 泰勒絲
- Nigel Farage
- 奧斯朋
- Conservative Party
- Nicola Sturgeon
- Donald Trump
- Boris Johnson
- 加萊
- George Osborne
- Veto
- 英國脫歐
- 強森
- Michael Gove
- 史特金
- Tom Hiddleston
- 湯姆希德斯頓
- 留歐
- 法拉奇
- Labour party
- 大衛卡麥隆
- Green Party
- Article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