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了起來。這些已經與社會不太有關連的人們過世了,雖然對其家屬來說是一件大事,但影響範圍也只是到此為止。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辦喪事,要建造墓地呢?現在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請別佇立在我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沉睡不醒。
化作千風,我已化身千縷微風,翱翔在無垠的天空裡⋯⋯」──〈化作千風〉
葬禮的簡化是時代的趨勢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辦喪事,要建造墓地呢?現在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人一過世,就得要想辦法處理其遺體。這件事是必定要去做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聚集一堆人,一起為往生者哀悼嗎?也越來越沒有這種必要了。其實,即使想要找一堆人來參加葬禮,卻面臨了找不到人來參加葬禮這種窘況。
有些人在職場上的那些年過得很活躍,人脈很廣,但是退休後過了二十、三十年,這些人際關係也都斷絕了。在現代這個人們多半活到高齡才過世的「大往生時代」,一直到過世以前,人和社會的關聯是漸漸變得疏離,最終淡出。
肉體的死亡只是一瞬間,但社會的死亡不是這麼一回事。每個人的終點並不是突然造訪,而是緩慢地到來。因此,生與死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了起來。這些已經與社會不太有關連的人們過世了,雖然對其家屬來說是一件大事,但影響範圍也只是到此為止。
因為有這樣的狀況,葬禮的簡化才能以極快的速度發生,這是時代必然的趨勢。
我們不需要葬禮。這樣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一切歸於塵土──自然葬
所謂的自然葬,即指將骨灰磨碎以後,撒在海裡、山上,或是河川中。之所以稱為自然葬,是取自人一死就回歸自然的形式。由於並非將火葬後的骨灰未經處理即回歸自然,因此其實不應該說是撒骨灰。
之後,雖然有段時間有人試圖限制自然葬,但自然葬已經為日本社會所接受,現在想要進行自然葬的人也越來越多。只要採用自然葬,之後就不會留下骨灰。沒有骨灰,也就意味著不需要設置墓地。若要問如何將家屬從麻煩的墓地問題解放出來,自然葬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也曾經主持過海葬,那真的是非常簡潔明瞭的過程。我們開船到海灣,將磨碎的骨灰包在水溶性和紙內,拋至海中。為了不汙染海洋,只撒了一些花瓣。也有人因為往生者愛喝酒,所以灑了一點酒,接著自然葬就可以結束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自然葬的家屬和友人的臉上,滿是開朗的神情。
在現在,大家認為自然葬的形式就是將磨碎的骨灰撒在海裡或是山上,但事實上,土葬也可以是一種讓遺體回歸大自然的自然葬。在印度有將遺體放入恆河任其漂流的水葬,也是自然葬的一種。
相較之下,將遺體火化後留下的骨灰放置在骨灰罈內,並收納在墓地的作法,並無法讓遺骨回歸自然,因此可以說是「不自然葬」。
這種不自然葬的形式,要讓家屬祭拜遺骨到何時呢?這一點成為很大的問題。
日本的忌日法會有一種「最後忌日」(弔い上げ)的習俗。最後忌日即指最後一次舉辦法會的忌日。忌日法會通常會在第一年、第三年(滿二年)、第七年(滿六年)等舉辦,接著一直繼續下去。
在民俗學的說法中,第三十三年忌日,或者是第五十年的忌日為最後忌日,在這之後就不需要再單獨祭拜往生者了。不過在最近,最後忌日的年限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有人會一直持續舉辦法會,到底家屬應該祭拜往生者到何時,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這是因為骨灰罈還一直擺放在墓地內,其存在感一直沒有消失的關係。
「零葬」,不從火葬場取回骨灰的終極方式
我認為除了自然葬之外,還有更進一步的作法,那就是「零葬」。零葬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終極埋葬方式。
土葬是將遺體埋入土中,葬禮就算完成了。其中也有家族會另外建造一個祭拜墓,但沒有規定每個人一定要這麼做。基本上,只要埋入土地裡即可。至於火葬,如果將遺體火化之後就算完成的話,會變得如何呢?家屬將火化後的骨灰交給火葬場處理,並不取回骨灰。這跟土葬以後的狀態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零葬」。
大多數的火葬場都要求家屬取回火化後的骨灰,家屬也都遵循規則行事。有不少由行政單位經營的火葬場還制訂條例規定,家屬若委請該火葬場火化遺體,必須要將骨灰取回。民間經營的火葬場也大多會提出家屬應取回骨灰的要求。
不過,有些火葬場的狀況是,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不用取回骨灰。實際上,確實有人提出這一類申請,請火葬場自行處理骨灰。而提出申請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
若是採用零葬,由於不需要從火葬場取回骨灰,就不會將骨灰放在身邊,或是需要找個墓地放置。連自然葬也可以不用舉行了。有些人一聽到不從火葬場取回骨灰,心裡就會覺得有些不妥吧。應該也有些人會覺得,這麼做好像我們用很隨便的心態對待往生者。
不過,若火化後的骨灰最後還是會以某種形式加以祭拜的話,應該就沒有問題了吧。至少可以如前述的本山納骨一般,以永代供養墓的形式做共同祭祀。覺得零葬不妥的人,或許認為往生者的靈魂還寄宿在骨灰當中。他們相信祭拜遺骨可以超渡往生者。
以現今火葬的作法來看,無論如何都會剩下一些骨灰,因此我們便將這些骨灰視作往生者的一部分,並放置在墓地內祭拜。然而,如果火葬的技術和作法改變,可以處理到連一點骨灰都不剩,我想人們很快就會習慣沒有骨灰這件事情了。
由於實際上沒有人這麼做,所以不是很清楚是否真的可行。但若是在火化時將溫度提高,有可能讓遺體全部燃燒殆盡,或者在火化後僅留下一點點的骨灰。這麼一來,即使家屬取回這些骨灰,也不用煩惱該如何處理。至少可以馬上就執行自然葬。
祭拜
有些人會說,如果採用零葬,就無法祭拜往生者了。若是無論如何都想要祭拜往生者的話,可以在別處設立墓地或是慰靈碑,並對其做祭拜即可。我們在兩墓制的時代也是這麼做的,不是沒有遺骨就無法祭拜。不過,希望可以採用零葬的人,應該是不會想再特地去設置一個祭拜用的墓地。
藉由實行零葬,我們可以從墓地的重擔中解放出來。因為已經沒有必要再設置墓地並且守護墓地了。這麼一來,家屬的負擔就能減輕許多。我們並不是覺得需要墓地才去設置墓地的,而是因為有遺骨的關係,所以要有一個可以安置遺骨的地方。
因此,當〈化做千風〉(千の風になって)這首歌大為流行之時,很多人會在葬禮或是安置骨灰罈時吟唱這首歌。歌詞傳遞的訊息是,「往生者訴說著:『我並沒有在墓地裡長眠。』」二○○七年,這首歌成為一年銷售一百一十三萬張的暢銷金曲,同時也讓大家逐漸認為,往生者並沒有長眠在墓地裡。多數人也能相信,人過世了就化做千風,變得自由,或者說希望能化做千風,變得更為自由自在。
或許也有人會認為,若是採用零葬的話,世人馬上就會忘記自己的存在了,但我們並不是因為有墓地才會想起往生者。不管在什麼環境下,我們都可以想念某個人。
人只要一死,就會被逐漸遺忘。幾乎沒有人在過世多年後,依然留存在他人的記憶中。那麼我們不如就簡單地消失,一如「船過水無痕」。以後有可能開發出新的遺體處置方式,最後連一點點的骨灰都不存在。這正是最極致的零葬。
書籍介紹
《讓人生的終點歸零》,商周出版
作者:島田裕巳,宗教學者、推廣自由葬送會會長。
本書作者提出「零葬」的概念,不舉行葬禮,不留骨灰,也不需要墳地或塔位,就是當人生的終點到來,讓一切「歸零」的葬儀方式。
一直以來,喪葬費用算是不小的經濟負擔。據統計,在台灣大約需要三十萬或者更多。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中,該怎麼處理身後事?如何完成自己最後的願望?子孫能如何表達心意?該不該在意世人的看法?數十萬元的花費是否必要?有哪些簡化的可能?約定俗成的觀念應該打破嗎?今天我們可以怎麼做?
這都是本書探討的主題。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