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非核家園,8個字,畫出1.8兆元的再生能源商機大餅,加上國產化的口號,更讓產業界蠢蠢欲動。這一次,台灣能順利將耀眼的陽光、從海上吹來的風,變成白花花的鈔票嗎?
文:曾嬿卿、黃靖萱|財訊雙週刊 第510期
「我每天都活在1%裡(指這個夏天台電的備轉容量),」這個夏天,核一一號廠和核二二號廠接續停機,但用電卻不斷創新高,缺電危機一直揮之不去,經濟部長李世光只能自嘲地說,「我每天都要看兩個表——溫度表和電表。」
新政府喊出2025年非核的政策目標,讓李世光接下來的日子都不會很好過。「如果能直接把核能加進去,我也不用每天看兩個表,因為就穩穩有十幾個百分比啦!」
李世光的意思並不是希望核能持續運轉,反而認為,就是要把核能從選項裡拿掉,新能源才有機會被開發。走向零核的路上,政府規畫將以再生能源來補足目前核能的缺口。
目前再生能源占發電量僅4.2%,未來九年內要達到20%,也就是增加16個百分點,以補足目前核能占總發電量的比率。其中,太陽能及離岸風力,就占20%裡的八成,裝置容量目標分別為20GW(吉瓦,1GW等於10億瓦),以及3GW。
這是多大的野心?台灣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從2006年突破0.1GW,到今年六月底止,也不過只有0.95GW,經過了十年,都未能超過1GW。但未來九年,每一年平均得建置過去十年兩倍以上的量,才能達標。經濟部預估,這將帶動1兆2,000億元的商機。
而台灣的離岸風電目前處於起步階段,預計今年底才會有四支離岸風機完成建置,3GW的風能,表示未來台灣海峽上將插上600支風機。此外,較具規模的還有包括沼氣及廢棄物在內的生質能,也將占有台灣總發電量的1.6%。
然而,過去再生能源發展的路之所以顛簸,除了過去政府一直被詬病不夠積極外,包括土地、資金、技術、電價、補償等卡住再生能源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新政府目標如此遠大,他們打算如何解決橫在眼前的各項困難與挑戰?負責新能源計畫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以及擔任過國家型能源計畫主持人的經濟部長李世光,接受《財訊》專訪,為大家解答下列疑問:
效益?
問:綠能的經濟效益究竟有多大?台灣一定要走這條路嗎?
答:大家講綠能、講發電,都會問產值有多大,是幾百億元、還是幾千億元的產值?其實應該去想,台灣要發展成什麼樣的台灣?過去經濟產值大卻分配不均,現在社會要求分配正義,如此一來,綠能的效益就不只是發電,我們要創造一些就業機會給台灣老百姓,發展一些新產業,讓年輕人有希望。
像離岸風機的塔座、葉片,其實大部分台灣都可以製造,就會帶動一大群後面的經濟效益。綠色金融專業性高,也需要培養人才,這都是台灣過去沒有的經驗,這一塊也在啟動。
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是R&D(研發)的創新運用;對在地人來說,太陽能板或風電建置之後的維護,都需要人力。這些人因為有這樣的產業,一來有工作;二來工作的薪水也不會太少;例如離岸風電的海上作業就很需要人力的,新產業會把工作和利益都分配到這塊原來較弱勢的族群,這也是除了電價之外,政府很重要的工作,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安定也很重要。
政府正在盤點可利用土地,包括國營事業、鹽業用地、農業用地,但解決土地問題,應該法規配套鬆綁。比如被汙染的土地,過去都是法規綁住,要等土地處理完才行;這實在太慢了,當然是來不及,應該一起來處理,比如說上面種一些植物,用植物把汙染吸收掉,這樣就可以同時處理土地汙染,上面又可以蓋太陽能板,一舉兩得。
資源?
問:政府規畫的再生能源中,太陽能的目標要成長二十倍以上,這些土地怎麼來?
答:如果台灣自己不去研究,就不會導入一些人來做相關的配套。如果台灣做成功以後,整個技術都可以複製,拓展到國際市場。
我們國營事業的屋頂也是可利用的地方。中鋼的屋頂有80公頃,只要拿50公頃出來,就足夠讓國際的企業、開發商跑來要求投標。最差的情形下,1.5公頃就能產生100萬瓦的太陽能,所以其實是滿可觀的。
而光是鹽田這一塊,我們有數千公頃,每塊切割成50到100公頃來建置,國際開發商的經驗是六個月,就能建完那個電廠。
政府的角色,就是找到這些土地,把政策弄清楚,把《電業法》改好放進去,讓整個財務的結構進到市場裡面,同時讓製造業有著力的地方,下一步就是確認我們建出來的電廠,裡面大多數元件是台灣產生的。
如果政府能將產業的生態系統弄好,其實並不需要花錢!就像是把高速公路蓋好,民間就會自己加油,上去開車;你不用幫他加油,他自己就會跑。
政府角色?
問:陸域風機有噪音等問題,離岸風電又有漁權及生態等議題,政府如何降低抗爭?
答:重點就是要讓在地的人能有參與感。像陸域風機,因為風機運轉產生低頻噪音,但如果他們能得到一些好處,他會把噪音聽成是美妙的音樂。
類似這樣的,以前比較沒配套,就放任廠商去弄,但政府的角色就是要有一些指導。要不然生意人就是生意人,賺愈多愈好,所以政府要站在中間幫忙協調,讓大家都覺得發展風電是我們的未來。
在離岸風電,更需要溝通整合,這涉及了很多部會,你要叫哪個部會站在第一線?像漁業權的談判,目前就由張景森政委和農委會、漁業署來協調,因為他們最懂漁民,最常和他們博感情,但以前卻是叫能源局或企業面對漁民,怎麼可能?
不光是這樣,才第一階段的開發,就要經過九個部會的不同法規和文件的許可,我們現在做的,是要把程序流程更透明化。
第二個,有沒有程序是重複的,要盡量簡化流程,這些還在研擬中。過去,九個不同部會都會各自找專家、教授來審查,每個人東講一句、西說一句。我們的想法是,針對比較類似的部會,可以一起參與開會,聽過了就不要再找另外一批人再審一次,否則會一直延宕,到最後就什麼都被拖掉了。
還有一些過去的作法,我們覺得不是很有效,像過去各家要自己跑九道環評,累都累死了。我們現在希望由政府來做整個風廠的環評,一次把它做完。否則光是因為漁業權,有的區域是公有的,但過去漁民也覺得是他們的漁場,所以每一家談出來的補償金都不同,這些就是要一次講定。
而且我們也不要一直給錢,而是要去造就當地的發展,創造雙贏。例如風機下面,也可以有箱網養殖,農委會可以幫忙,這也是一開始就講好。
另外,地方政府角色也很重要,我們過去是比較少借力地方政府,未來會把地方政府的角色給拉進來,幫忙地方的開發、協調。
電價?
問:電價會因發展再生能源而提高嗎?要如何鼓勵裝設太陽能者優先供給自用?
答:雖然我們看太陽能一度電貴很多,可是未來十年再生能源最多20%,其實對發電成本的衝擊有限。以後的電價是否會變動,是我們全國人的抉擇,不是嗎?現在低電價是因為補貼,只要電價持續補貼,就不會漲。
關於自用的目標,像工廠裝設了太陽光電或是風機,我們現在推動的時間電價政策,尖峰時的價格高,廠商就會評估,這個電是要賣回去,還是自己用比較有利?廠商自己會調整。
一般住家的屋頂型太陽能,未來一定要配合的是智慧電表,才能做到時間電價。
所以為什麼我們在思考綠能的時候,不是只想發電的部分,同時要綜合考量輸配調度,才有辦法建構完整的綠色能源系統,這需要一起看。
商機?
問:怎麼吸引外國投資,把技術帶進來?據說目前風機國產化遇到阻礙?
答:現在已經有外國開發商來了,不是只有我們自己一頭熱,是有錢、有技術的廠商都有興趣。
我們只是過去沒有這種產業,但有很多國家都在做,例如現在有一家新加坡公司就來台灣了,很多人等著要投資,只是看我們的政策何時啟動。
這些年來拖來拖去的原因,就是卡在大家都認為台灣產業沒有商機,但應該先找到願意和我們技術合作的國際供應商,把local contents(在地成分)做出來,現在也有這樣的廠商了。
因為,台灣非常明確地說「發展再生能源就是我的政策」,而且有很好的風場、很大的市場、有很大的商機。歐洲很多廠商已經開發十多年離岸風電的技術,我們就要和他協議,有多少比率要在台灣做,包括很大的風機葉片,台灣有做複合材料的廠商可以幫他做,如果他要把台灣當成亞洲的基地,我們就來談判,要他們到台灣設廠。
甚至他們想把船隊和技術帶到台灣來,我們也要趁這個機會造自己的船。
在風機方面,過去我們和西門子等談過,但他們姿態很高、不太願意,談了幾次都沒成功。現在也有其他公司有興趣,感覺西門子也有些意願了。總之,今天會比以前好。
新興能源?
問:除了太陽能、風力及沼氣發電,政府對其他新能源的規畫呢?
答:有一塊是地熱,看起來有一點希望,但還有點遠。台灣地熱推了三十年都沒成功,原因之一是台灣地熱很酸,是硫酸的程度。
北部地區最具開發地熱潛力的是大屯山,可是裡面90%的能源都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這必須要和《國家公園管理法》一起解決。
另外是鑽探方法,日本的方法是斜鑽,我們現在還在研究階段。地熱是有機會,也值得往下做,因為技術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
當這些技術問題做到一定程度後,地熱就會有開發的壓力,地熱一定會被更努力的啟動。大結構的新能源就是地熱,另外黑潮就更遠一點了,我們一直在支持研究。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 台電
- 電價
- 核能
- 環評
- 農委會
- 經濟效益
- 商機
- 經濟部長
- 能源局
- 再生能源
- 黑潮
- 非核家園
- 地方政府
- 太陽能
- 政務委員
- 漁業署
- 生質能
- 地熱
- 大屯山
- 綠能
- 張景森
- 新興能源
- 電業法
- 鹽田
- 國家公園管理法
- 西門子
- 李世光
- 離岸風力
- 箱網養殖
- 吳政忠
- 陸域風機
- 智慧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