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增田由利亞

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

英國工業革命還有其他幾個成功的理由。

首先,英國從十七世紀後半到十八世紀,抑制荷蘭和法國的勢力,確保了以印度為首的廣大海外市場。

第二,英國在農業技術和經營層面上也有重大變革(農業革命)。好比導入四輪耕法就是一例(又稱諾福克耕法,諾福克為率先嘗試此一耕法的英格蘭郡名),所謂的四輪耕法,是按照大麥 → 苜蓿 → 小麥 → 蕪菁的順序來栽種的手法。苜蓿有回復土壤的功效,蕪菁則是冬天的家畜飼料,因此販售的牛隻體重也成功倍增。

另外,在政府和議會的獎勵下,推行了第二次圈地。第二次圈地的目的,是增加小麥等穀物產量;大地主整併中小農民的土地或村落的公用地,構成大規模農地,將農地借給資本家經營。失去耕地的農民轉任都市的工業勞動者,也就是成為受薪階級來推動工業革命。

第三,英國受惠於煤和鐵等資源,煤是驅動蒸氣機的燃料,用來代替過去使用的木炭。鐵則是鋪設鐵路或製作機械的原料。

大致來說,上述幾項便是英國成功的原因。我們再來細部探討其中的幾項內容。

動力革命與交通革命

前面說過,紡紗機發明後,也用蒸氣動力來提升產能。蒸氣機能成為各種機械的動力,是工業革命的一大推動力。發明蒸氣機的人物,是後來被當成電力單位的瓦特。瓦特構思的蒸氣機,是用煤炭煮沸鍋爐的水,利用蒸氣壓力推動氣缸中的活塞上下運動,再將上下運動轉換為迴轉運動的裝置。蒸氣機被應用在廣泛層面中,例如火車、船隻、工廠機械等等。蒸氣機或熔解鐵礦的熔礦爐,都需要用到煤,因此煤的生產(煤炭產業)也很興盛。

裝載蒸氣機的交通工具,在開發上也有了進展。

發明蒸氣車的人是史帝文森,一八一四年成功開發在礦坑搬運煤礦的實用蒸氣車,一八二五年,世界第一台乘客用蒸氣火車「移動號」在斯托克頓和達靈頓鐵路之間行走,平均時速十五公里,成功載運三十八輛貨車上的六百名乘客(這一次是試開)。第一次真正開通的乘客鐵路,是在曼徹斯特和利物浦之間,時值一八三〇年。之後,鐵路成為比運河更熱絡的輸送途徑,在人員移動和物資流通上也掀起了革命。

鐵路的發達,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例如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倫敦近郊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標準時間。標準時間的訂定,也是鐵路發達後需要正確時間表的關係,才在一八四八年採用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測定時間。這個測定時間成為英國標準時間,而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線經度為〇,因此被視為世界標準時間(一八八四年)。

當時,用於船隻的蒸氣機也開發出來了。美國人富爾頓曾在英國見識蒸氣機而大受震撼,他回到美國開發蒸氣船,在哈德遜河試開世界第一艘實用蒸氣船「克萊蒙號」(一八〇七年)。

英國的發明不僅提升產能,更確保了流通手段。

工業革命的結果,帶動英國在歐洲內外的市場,大量出售物美價廉的工業製品,更獲得「世界工廠」的地位。其後這些機械技術,也輸出到比利時和法國,在各國推動工業革命。

社會和群眾的生活變化

機械化帶來的工業革命,也對群眾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以工廠為中心的新都市開始急速成長,人口也漸趨集中,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罕等都市為其代表。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達成後,都市人口超越農村,據說有四分之三的人都移居都市。有許多年輕人到都市裡,追求更富裕的生活。

正巧在這時候,從鄰國的愛爾蘭流入大量的勞動者。愛爾蘭的主食馬鈴薯受疫病污染,鬧出「馬鈴薯饑荒」餓死許多人(一八四五年以後),英國的都市人口也愈來愈多了。

隨著人口增加,英國的國家政策逐漸偏向自由主義,各式各樣的限制也放寬了。

對市民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穀物法的廢除(一八四六年)。所謂的穀物法,是地主害怕國內生產的穀物價格下降,而向議會施壓,利用法律禁止便宜的穀物進口(一八一五年)。穀物法一經廢除,便宜的小麥得以進口,麵包的價格也下降了,市民皆大歡喜。有了安定的主食供應,人口自然有增無減。

這項規定廢除也意味著,英國開始保護以都市勞動者為主的「消費者」,而不再保護以往的地主或農業經營者。

住在都市的居民生活環境惡劣,一般來說連廁所或自來水也沒有。家中沒有可供煮飯的廚房,根本不可能像農村生活那樣自己親手烘焙麵包來吃。大家只能去麵包店購買,這也代表人民成為了消費者。另外,勞動者的早餐除了麵包外,還有加入砂糖的紅茶。群眾一大早喝咖啡因提神,並且用砂糖來補充體力。

另一項重大的變化是時間觀念,過去在農村,是仰賴季節和天氣來安排務農行程。沒有所謂的一天的工作時間表,純粹是看天氣做事。擁有傳統技術的職人也是一樣的,他們擁有很大的個人行動自由,周末喝到爛醉如泥,導致周一沒辦法開工的「黑色星期一」陋習也算司空見慣了。(摘自《砂糖的世界史》,川北稔著,岩波新書出版)

可是,在工廠的勞動者必需珍惜每分每秒的時光。不像機械那樣精準守時,就無法提升生產效率。

這裡來談一則閒話,紅茶是十七世紀後半,由東印度公司進口的。午茶時光是上流階級奢侈的享受(又稱下午茶)。飲用添加砂糖的紅茶,象徵上流階級的身份地位。這時候,開設第一家紅茶專賣店的,是茶葉商人唐寧。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瑋緻活品牌陶瓷器,也生產茶具,形成一種上流社會的文化。庶民是從便宜的茶葉進口後,才喝得起紅茶的。實業家立頓在錫蘭栽種茶葉,開發出錫蘭茶。

飲茶的大眾化帶動需求提升,英國必需大量進口茶葉。於是,英國採取三角貿易手法,先向印度輸出棉製品,印度再向中國輸出鴉片,中國則向英國輸出茶葉和白銀。這便是鴉片戰爭的原因(一八四〇年),也間接導致以英國為首的各大列強染指中國。

兒童勞動和工廠法制定

壓低成本製造優良產品,再以高價出售是提升利益的手段。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大幅降低的是薪資成本。由於生產商品的是機械,不必像工業革命之前那樣,仰賴熟練的男性來當工人。工廠的單純作業,交給女人或小孩就夠了。當時沒有義務教育的制度,小孩子被迫以極低的薪資長時間勞動。例如在紡紗工廠,就有一種棉線紡製完成後捲起來的作業,兒童的小手有辦法靈活操作絲線,鑽到機器底下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還有一種工作,是把捲滿的線筒換成空的。機器產生的高溫,使得工作環境異常悶熱,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手掌捲進機器裡的重大事故。兒童就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得滿頭大汗、疲憊不堪。

小孩子在煤礦業中也有不小的用處。主要是在五、六十公分寬的礦坑坑道中,牽引載滿煤礦的貨車。因為勞動太過嚴苛,許多小孩的身心發育遲緩,甚至命喪黃泉。

直到一八三三年,才制定出英國工廠法,禁止嚴苛的兒童勞動。工廠法有幾項規定,第一是未滿九歲的小孩禁止勞動;第二是未滿十三歲的小孩,一周的勞動時間上限為四十八小時;第三是未滿十八歲的小孩,一周的勞動時間上限為六十九小時;第四是安排監督者,視察業主是否有守法。這些法規後來經過多次修正,十歲左右的小孩一天被迫忍受六小時以上的重度勞動,這種法律在現代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工業革命與環境問題

工業革命期是國家財富增長,人口急速膨脹的時代。不過,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區生活的群眾,勞動條件和生活環境極為悽慘。

以倫敦為例,一八〇一年的人口為九十六萬人,一八五一年成長到兩百三十六萬人。人口增加導致貧民窟的產生,環境和衛生問題都相當嚴重。

說到環境和衛生問題,倫敦市內的泰晤士河,污染的程度令人不忍卒睹。工廠和家庭廢水排放其中,就連垃圾都直接丟在河裡,簡直污濁到臭氣沖天。窮人必需用這些污染的水源生活,有許多小孩患了白喉、霍亂、淋巴腺結核而死亡。

再者,工廠的機械動力和蒸氣火車,也需要用到大量的煤礦。大量燃燒煤礦,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人認為工業革命是環境破壞的源頭,和今日地球暖化問題脫不了關係。

盧德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誕生

有關勞動條件的社會運動也爆發了,不少讀者或許都聽過盧德運動吧。那些從事傳統手工業的群眾,在機械化工業發達的影響下,生活受到了威脅。他們跑到英國中、北部(英格蘭)破壞紡織工業地區的機械(一八一一年到一七年)。此運動的名稱,源自傳奇的機械破壞領袖盧德的名字。

事實上,在工業革命剛起步的時候,就有類似盧德運動的行為發生了。

群眾發洩的對象,是棉製品工業化以後登場的機械發明家。

例如發明飛梭的約翰.凱,不但引來熟練技工的不滿被迫離開家鄉,還付不出和業者打官司的費用而破產,最後受到暴徒襲擊逃往法國,就這麼客死異鄉。發明珍妮紡紗機的哈格里夫斯,被住家附近的工匠破壞機械;發明動力織布機的卡特萊特,工廠也被放火燒了。那些發明家被自己發明的東西害得一貧如洗,過著有志難伸的人生。他們大概做夢也沒料到,自己會成為名留青史的人物吧。

工廠勞動者和小孩子一樣,領著微薄的薪資忍受長時間的嚴苛勞動。在這種環境下,有一群人想排除資本主義的弊端,將工廠和土地之類的生產手段當成公共財,來實現平等的社會理念,他們就是所謂的社會主義人士。身為英國資本家(工廠主)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思想家的羅伯特.歐文,就是一大代表。歐文提倡改善勞動者的生活,協助設立勞動工會和聯合工會,在工廠內附設幼稚園,替兒童教育付出不少心力。

排除資本主義弊端,實現平等社會的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成德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濟學說,對後世的社會主義運動帶來極大的影響。

英國從殖民地或其他國家,進口棉花(原料)、羊毛、食用肉品,輸出本國製造的工業製品以賺取龐大利潤。

確保食物和勞動力,促進生產技術的發明和提升,保障貨物的流通手段和通路市場;英國的工業革命備妥了所有要素,成功地往良好的方向發展。十八到十九世紀,是一個以「世界工廠」為核心,急速推動全球一體化的時代。

書籍介紹

用世界史解讀4大國際議題:南海主權X中東戰亂X人權意識X全球暖化背後的故事》,木馬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池上彰、增田由利亞

南海主權、中東戰亂、人權意識、全球暖化四大國際議,涉及當今最重要的亞洲勢力的布局、文化衝突、追求公平正義之社會,以及關乎人類存亡等重大事件,經常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面上,若沒有相關議題的世界史概念,很難充份了解事態的演變。

本書由「連中學生都能聽懂他所講解的國際新聞」的著名NHK人氣記者池上彰,以及擅長世界史的歷史老師增田由利亞,針對當今最重要的四件國際議題,分別說明它們過去的脈絡以及如今對世界局勢的最新影響。本書深入淺出,透過世界史,我們可以更完整了解這些重大議題的來龍去脈;透過最新時事,我們也會發現世界史鮮活了起來。

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