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在場邊還要這樣圍上去,讓我感覺那些「攝影師」根本不把莎賓娜當成一個人,而是像旗幟或是花草一樣的東西。
台灣傳統上的「國球」是棒球,從以前到現在就是凝聚國人意識的運動,另外像是撞球、最近國際賽表現亮眼的籃球、羽球、網球、高爾夫,還有每四年就會突然萬眾一心的足球等等,都是每到賽季都能讓台灣觀眾熬夜看球的體育賽事。至於排球,雖然體育課有教、國中高中偶爾會有班際的競賽,國際上的排名也不遜色,但在國家隊競賽的時候相對於其他運動項目,排球的觀眾就是比較少。
但是這兩週例外。本屆在台北舉辦的U19亞洲盃青年女子排球賽大受歡迎,因為哈薩克有一個正妹「莎賓娜」。
Sabina Altynbekova,這位號稱有十頭身的哈撒克球員在網路上突然爆紅討論不斷,小弟因為有個朋友剛好有這屆比賽的全區通關證,就抱著「如果可以拍到莎賓娜上傳Facebook一定很好玩」的想法到了天母的球賽現場,看了一場哈薩克隊的排球比賽。
我們進到場內的時候球員還在熱身,觀眾席也還沒有什麼人,等待期間我和我朋友也拿著手機對場內瞎拍了幾張照片,然而隨著比賽開始,越來越多的觀眾進來,我們看著看著就打消了拍照的念頭,默默把手機收了起來,因為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的畫面。
右邊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比賽,但是一群台灣觀眾對著左邊的場外替補球員拍照。
沒錯,莎賓娜在那裡面。
我們不拍的原因,是因為眼前那些拿著相機的人讓我們覺得「見笑」。先是一個人,接著其他人見狀一個接著一個的圍了上去,六七個人站在隔離線外,捧著砲管對著莎賓娜喀擦喀擦拍個不停,而她甚至是背對著那些人的。
一兩張就算了,在觀眾席遠遠的拍也就算了,這樣跑到一個不是Show Girl的女生旁邊,一句話也不說,用鏡頭對著人家像是看到張景嵐一樣的不停按著快門,這在我看來真的是一件很沒有禮貌的事情。
(推薦閱讀:不尊重對方拿起相機就猛拍,我們稱之為「狗仔隊」,而不是「攝影師」)
她們是球員,不是藝人,一路從哈薩克來到台灣是為了排球比賽,不是給人拍照的。她們即使被新聞報導了、Instagram的追蹤人數變多了,也不會因此能多賣幾本書或是上康熙來了賺通告費。
就算退一百萬步來說,如果球員在球場上比賽那也就罷了,但人家在場邊還要這樣圍上去,讓我感覺那些「攝影師」根本不把莎賓娜當成一個人,而是像旗幟或是花草一樣的東西。所謂的「物化」或許就是這樣來的,因為當下我看不到一點對於人的基本尊重,而場邊的外國人看到這些舉動,又會對台灣留下怎麼樣的印象?
我很想跟他們說,你們就上去禮貌的問莎賓娜可不可以轉過來讓你拍,這樣都還好一點。
再來,我一直都搞不清楚為什麼莎賓娜可以變成那麼大的新聞。像是烏克蘭、哈薩克這樣歐亞俄交會的地方,不同人種混血的結果,那裡人的普遍長得就是這個樣子,只是到了台灣,從中國時報的第一篇報導開始,身高182又有著像洋娃娃一般臉蛋的莎賓娜,在網民的眼裡變得好像是一個全新的人種,有如iPhone 3G推出黑白兩色的時候,人們像是Steve Jobs發明了白色一般大肆討論的光景。
美難以質化,姑且讓我們用量化的算,從新聞報導裡說莎賓娜的Instagram追蹤人數從3百人變成6千多人(剛剛看了看,現在是15萬人),不才小弟我不是正妹、不是選手,平時也沒有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而我的Instagram的追蹤人數差不多也是3百多人,可見即使身為國家青年隊的選手,莎賓娜在哈薩克也就是一個普通人而已。但是到了台灣經媒體一報,一個在家鄉是個普通人的女孩,突然就變成了女神。
當時體育主播丁元凱因為採訪女排球員前說出「我知道大家不想看排球比賽,但一定喜歡看排球正妹」被大肆抨擊,但看著新聞下面留言回應滿滿的「嫁給我、留下來、我想去哈薩克」裡面,我們能看出怎麼樣的台灣風氣、怎麼樣的世界觀?
再進一步想,回憶過去的類似事件,有多少時候都是因為這樣的思維,讓電視節目流俗,讓新聞綜藝化,在一個個羶色腥的標題裡,又有多少更值得關注的東西被觀眾們忽略了?
(編按:作者很遺憾未捕捉到野生莎賓娜的倩影,小編附上幾張授權的莎賓娜美圖,撫慰沒拍到照片的遺憾)
- 運動
- 台灣
- 媒體
- 新聞
- 拍照
- 攝影
- 正妹
- 尊重
- 女神
- 禮貌
- 哈薩克
- 運動員
- Kazakhstan
- Sabina Altynbekova
- Show Girl
- 丁元凱
- 亞洲盃
- 十二頭身
- 女排
- 宅神
- 排球
- 排球正妹
- 朱學恆
- 物化
- 莎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