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柏彰

腹瀉在泰緬邊境是十分常見的問題。

梅道診所的兒科部門,飽受腹瀉之苦的孩子幾乎人滿為患。甚至還為此規劃了一間專治腹瀉的病房。

在教育資源充足的地方,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老師帶著孩子養成各種正確的衛生習慣。小學課本裡,會教導如何正確洗手、刷牙等健康觀念。中學課本會包含更廣泛的健康知識,例如:愛滋病介紹。

然而許多再平常不過的觀念:吃東西前洗手、蔬菜水果等食物要先用水清洗乾淨、上廁所後要洗手、放太久的食物不能吃⋯⋯在泰緬邊境,很多孩子不見得知道。

那些從緬甸而來的人們,像是難民或者是移工,在泰國境內面臨著許多教育問題。由於缺乏泰國公民身分,他們很難在泰國教育體系中的學校就讀。因此緬甸社區只有想辦法籌措經費,設立移工學校。然而這些移工學校畢業的孩子,他們的學歷也不被泰國教育體系承認。很少人能夠有機會到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大多數的人只能從事基本的勞力工作,或者回到移工學校教書。

那時我和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Glocal Action)的秘書賴樹盛先生一起去拜訪一些移民學校。有的時候,學校竟簡單到只有:一片屋簷、一位老師、幾個學生。孩子們有時候要走上一、兩個小時的路程,才能到最近的小學上課。下雨時路上滿是泥濘,他們就光著腳走過坑坑洞洞,紅土濺得一身都是。時常洪水橫斷路上,就只能駐足興嘆了。

美索地區的緬甸移工學校,曾經多達70幾所。但由於多數社區的經濟狀況都不穩定,學校常常因故暫停或者倒閉,如今只剩下50幾所。而有更多地方,資源實在太過缺乏,對孩子而言:上學,是一個不可能的夢。很多重要的衛生觀念,孩子無法學到。父母親若不是沒有念過書,就是忙於工作,沒有機會教養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在家中找到食物就胡亂吃了,也不管放了多久;或是在路邊摘了野果,滿手泥沙吃得津津有味。

因此腹痛、拉肚子可說是稀鬆平常的事。不過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地方,有時候嚴重一點的腹瀉,就有可能帶走一個一個脆弱的生命。

那時去拜訪的學校,有一位男孩說:常常家中斷糧的時候,只能到樹林裡挖些竹筍來充饑。他最討厭吃臭魚醬了,不過那經常是家中唯一的食物。臭魚醬是緬甸的傳統食物,具有特殊濃烈的味道。長大以後,他想要當一位醫療人員。因為他們的社區,沒有人熟悉醫事。生病、受傷了,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也聽說學校有一位老師辭職,轉往梅道診所接受醫療人員的訓練。相對於移工勉能提供的微薄薪資,梅道診所的待遇可能相對理想。而且,在那裡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國際組織,將來更有可能轉為他們所僱用,在收入豐厚的單位工作。因此,在梅道診所,有許多從偏遠村莊前來的人,他們經過嚴格的審核考試,才能留下接受訓練。有的人經過另一番重重測驗,成為梅道診所的正式員工。有的人則和男孩有一樣的夢想:帶著所學回到那沒有醫療人員的家鄉。

梅道診所其實並沒有太多受過正式醫療教育訓練的人員。我在梅道診所的那段時間,只有兩位梅道診所聘用為顧問的外國醫師,真正讀過醫學系具有醫師資格,長期在那工作。大部分的醫療人員,他們仰賴這兩位醫師,還有其他短期前來擔任志工的受過正式訓練的醫療人員,教導技術與知識。

梅道診所的醫療人員相當好學,經過一天疲憊的工作後,他們聚集在一間破舊的小屋,席地而坐,等待外國醫師為他們授課,介紹各種疾病以及治療準則。有時他們也會一起討論如何製作衛教傳單,他們會七嘴八舌、手舞足蹈地討論著,要畫怎樣的圖,才能讓不認識字的人也看得懂。

我不禁想起那胖女嬰的母親,那樣的年輕,她照顧孩子那樣手足失措?不知道她識不識字?拿起傳單,她會更知道如何照顧孩子嗎?

當教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時候,才令人深深體會到:教育是如何深刻影響人們的健康。

也是在這些工作後的上課時間,我第一次認識了劭圖瓦(Saw Htoo Wah)。他是一位瘦高的克倫族青年,笑起來很爽朗,做起事來很仔細踏實。他帶我認識了許多梅道診所的人、事、物。他們也會央求擔任志工的外國醫師或醫學生,為他們上英文課,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與外界交流。

2-1_從梅道診所的小窗望出去

而那天,劭圖瓦練習的英文自我介紹是這樣寫的:

「我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在我還十分年幼的時候,雙親便過世了。我的伯父與伯母拉拔我長大,他們都是勤奮的農夫。我們居住在一個戰爭頻仍的區域。

有一天,我和鄰居好友一起遊戲,忽然四周槍聲大作,我們沒命地奔跑,我跑在前頭,不過我的好友卻再也沒有跟上。

後來我們家族逃離那危險的地方,藏匿至一雨林中的小村落。有好幾次,突發的火災將一切都摧毀。

我完成了初中的學業,家人再也沒有辦法負擔讓我們繼續接受教育的經費,於是我和哥哥們只能輟學,幫忙分攤家計。直到我們抵達泰國的難民營,我才又有機會繼續讀書。

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一位傑出的醫療人員。因為我的母親死於難產,父親和妹妹們生病,村中卻無人熟悉醫事也缺乏設備,都相繼去世。我很高興有機會在梅道診所工作,能夠幫助他人,也讓自己成長。」

相關報導:最後她嫁給在邊境的緬甸老師,在沉悶而悲傷的難民營區更顯珍貴

本文摘錄自《邊境: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三)》,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unnamed

書籍介紹

本書是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貳獎〈泰緬邊境的求醫人〉的作者曾赴泰緬邊境「梅道診所」擔任醫療志工,透過本文披露了邊境人的生命循環故事。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