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蓬玲

東南亞美食、旅遊景點或許我們都有一定的印象,但東南亞音樂市場距離我們的想像仍舊遙遠。而對東南亞各國而言,台灣音樂人曾經紅極一時,最顯著的例子就是F4,透過名劇《流星花園》,他們的歌攀過語言的藩籬,至今仍在新馬、泰印街坊間流傳。

今年的金曲獎以「蓬勃的東南亞音樂市場」為題,首度邀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音樂產業人士分享當地特有的流行音樂市場現況,與各地華語樂壇的動向與進入途徑,論壇由新加坡知名製作人、海蝶音樂及奇大音樂創始人許環良主持。

印尼來電答鈴正夯 肯德基賣唱片另闢蹊徑

實體CD銷量下降是全球趨勢,本次論壇印尼代表Ventha Lesmana就表示,1996年印尼唱片業銷售達到巔峰,後來十幾年間,盜版日趨猖獗,2015,大型CD門市如Disc Tarra等陸續倒閉。

Ventha Lesmana在印尼唱片界深耕多年,先後於BMG及印尼歷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Musica Studio's任職,累積豐富音樂發行及數位合作經驗,與內容創作者、第三方服務商、音樂資料庫等單位往來密切,自2014年起擔任印尼唱片協會(ASIRI)總經理。

論壇上,Ventha提及了目前印尼唱片業的新銷售模式——結合餐飲業,與肯德基公司合作賣專輯。而新模式發起人就是美國知名樂隊U2專輯製作人Steve Lillywhite。他也是印尼唱片公司Jagonya Music & Sport Indonesia的總裁,該公司每月可銷售50萬張CD。特別的是,這家唱片公司也是印尼肯德基的子公司。

該公司向經銷商訂購專輯於肯德基門市販售,部分銷售額會支付肯德基及歌手的版稅。據紐約時報報導,Steve Lillywhite觀察道,在印尼,CD仍然是獲取音樂的第一管道。他認為,如今人們不再自己去買唱片,但仍然會出門買炸雞。因此,他們和部分藝術家合作,在肯德基開音樂會,將音樂與炸雞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此模式目前仍屬印尼獨有,肯德基美國區域公關指出,公司目前沒有計畫將此模式引入美國。

此外,印尼主流音樂市場值得注意的一塊是來電答鈴及手機相關的音樂服務。Ventha在論壇上分享道,來電答鈴收益佔印尼音樂市場最大比例,其次才是音樂串流。此外,不少公司會與手機廠商合作,讓客戶在買手機時就能享有內建的音樂服務項目。數位串流則因為頻寬日益發達,也正急速成長。

2014年後,印尼修改著作權法,開始規範公開表演、網路平台所使用的音樂,保障唱片公司和藝人權益。Ventha提及,新法實施後,單是KTV的音樂版權收入就高達70萬美金。

馬來西亞小場地缺乏 人才外流是挑戰

馬來西亞擁有800萬華裔人口,可說是東南亞華語音樂的大市場。大馬代表Tony Nagamaiah表示,自己每年都會到臺灣取經,就是希望能複製臺灣流行音樂的成功經驗,「華語音樂在當地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馬國目前希望藉由大型音樂活動如音樂節、演唱會等推動旅遊業。六年前,當地觀光客流量達到每年2千萬,攀上多年來的高峰。然而,往後幾年,遊客量停滯不前,政府希望近年內透過音樂、文化旅遊將遊客量提升至3千萬,而Tony必須負責達成這個任務。這幾年,他走訪澳洲墨爾本、馬爾代夫、蘇格蘭這些靠現場活動創造經濟價值的城市,參考他國如何將本土活動推向國際、推動觀光產業。他認為,馬來西亞現已具備觀光要件,如地方小吃、交通、特色景點等,對娛樂產業的發展應爲一大優勢。

因此,他期待音樂旅遊除了能為這些周邊產業帶來外溢效果、增加稅收之外,也催生出更多青年創業者——因為娛樂業創業者多為年輕人,意即政府的投資其實是在創造新一代的企業家。

惟Tony認為,馬國音樂市場仍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勵、軟硬體設備的增加及人才培育。他披露,大馬音樂市場現面臨的挑戰有三:

第一,沒有制度的支持,且伊斯蘭教也是國外女星進入這個市場的障礙。譬如賽琳娜(Selina Gomez)就曾因爲服儀性感,且演唱會日期恰好落在伊曆10月而遭當地伊斯蘭青年組織反對。當時的文告指出,伊曆10月對穆斯林而言是個聖潔的月份,而賽琳娜性感的形象將會污染穆斯林在這個月所提倡的純潔,刺激年輕人追求享樂主義。所幸,當時有關單位讓她換上較保守的衣物,成功締造了一萬五千人到場的演唱會盛況。據Tony所述,這方面爭議通常針對知名度較高的好萊塢女星,華語藝人或許因為不是全國最大市場,較少引發類似關注。

第二,中型、多功能表演場地及舞台不足、硬體展演設備的缺乏。他希望更多本地地產開發商可以投入這塊,實行社會企業責任,協助娛樂產業培育人才,讓新興歌手得以建立本土粉絲。

最後則是人才外流。在馬來西亞,國內藝人只有先在海外走紅,國人才會肯定他們。國內不重視、也沒有能力將自己的人才推向國際。譬如登上世界知名音樂節Glastonbury的大馬歌手Yuna就是在Youtube上被英國製作人發掘;而歌手茜拉(Shila Amzah)、季小薇(Zee Avi)、曾和亞瑟小子(Usher Raymond)合作的Mizz Nina也是先在國外走紅,再回到馬來西亞市場的典型例子。

主持人許環良點出,馬來西亞政府計算音樂產業時,將音樂所帶來的外溢效果也一併涵蓋,是每個政府都曾想過的做法。但大馬率先身體力行,投入資源及行動,值得台灣參考。

在泰國,Pub是流行音樂發源地

泰國代表Yuthana Boonorm是泰國娛樂公司GAN總裁,曾籌辦各式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音樂活動,尤其以創辦泰國最大音樂節大山音樂節(Big Mountain Music Festival)聞名。

他說,在泰國,CD銷售仍是音樂產業主要盈利來源,其次就是現場表演(liveshow)。當地酒商常會辦屬於自己的品牌音樂活動,故而音樂產業非常仰賴此營銷管道。

此外,酒吧、Pub、駐唱餐廳等地是流行音樂主要發跡的地方,全泰國有約2萬家Pub,他們會邀請知名歌手開唱,有些駐唱餐廳也會有自己的houseband。一些Pub甚至有辦法重新讓寂寂無名的藝人紅起來,重新發售過往的EP。但在這些表演場地中,泰國最大國際唱片公司GMM Grammy的藝人就壟斷了近8成,多數houseband都來自GMM,全國只有5-10家pub肯給小團機會。

因此,獨立樂團在泰國處境艱難,他們沒有籌碼及場地舉行現場演出,此困境與馬來西亞相似,即小場地、livehouse非常缺乏。即便如今線上平台如youtube、apple music等讓他們能自我行銷,每年也只有2成唱片來自新的獨立歌手或樂團。

Yuthana指出,GAN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建立小型場地網絡,先從大城市開始,建立各地小型表演場所,讓獨立歌手透過小型巡演,培養屬於自己的社群及市場,來一場小蝦米對抗大金魚的串連。

F4與流星花園 泰國與印尼的台灣想像

總的來說,東南亞市場並非鐵板一塊,因應各國族群、文化、全球化的程度各異,三國音樂市場也截然不,有的以現場音樂表演稱道、有的則仍依賴唱片業、也有新模式正在發生、突圍。

馬來西亞一年舉辦約300場演唱會,其中有40%來自西方一線歌手,如coldplay、bruno mars等;30%是華語歌手、20%為本土音樂,其餘10%則為日韓音音樂表演,其中又以韓國為主。印尼和泰國的情況相似,也更單一及本土化,兩國唱片販售有8成是本土音樂,其餘2成才由西方、日、韓分一杯羹,幾乎沒有華人音樂在兩國發跡。

論壇的尾聲,主持人許環良詢問三位代表關於華語藝人打入三國市場的訣竅,泰國代表Yuthana Boonorm表示,戲劇會是最快的方式。目前在泰國家喻戶曉的華語藝人除了F4還是F4,當年紅透半邊天的偶像劇《流星花園》功不可沒;就連周杰倫也是因為電影演出而被泰國觀眾認識,今天韓流進入東南亞也正是循此路徑。在印尼,《流星花園》甚至還在重播。至於三國中對華語接受度最高的馬來西亞,Tony分析,每年大馬約有10-15場台灣歌手的演出,累積2至3萬觀眾,而華人人口是國內消費能力最高的族群,是個具潛力的市場。因此他認為,大馬可以透過給予藝人國際等級的曝光度,成為新興藝人在亞洲區嶄露頭角的舞台,讓兩國音樂人互相交流、參與彼此的音樂節。

印尼是亞洲第三多人口的國家,華裔雖只佔總人口約1成,也有約280萬人,對華語音樂人來說仍是不小的幾乎,更不用說三國中華裔人口最多、高達800萬的馬來西亞。但無論語言、族群、音樂類型為何,如同泰國Yuthana Boonorm所說,優質的內容依舊是打入市場的最大關鍵,韓國流行工業進駐東南亞,也已經突破語言的阻礙。音樂本身便是一種共通語言,足以將不同的人們凝聚起來。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楊之瑜